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

不是所有的历史观点,都叫做读史汇。


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水调歌头·梁启超

无意间,再读梁启超先生的散文集,振聋发聩的爱国呐喊,绕梁三日不能退去。笔者认为,卓如先生是近代最令人敬仰的留学生之一,于国于民“问心无愧”。

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1)

翻开饱经沧桑的近代史,它是一部救亡图存的历史,主角大多是有过留学经历的有志青年为主,比如詹天佑、沈寿昌,乃至后来梁启超、陈寅恪、钱学森、鲁迅等人,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为祖国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那时的清末民初积贫积弱,那时的留学生背负着深沉的家国使命,学业有成后,纷纷毅然决然选择回归故里报效祖国。那么,是否有人也会有同样的疑问,面对各方面条件都落后的故里,他们为何没选择侨居海外,想尽各种办法都要踏上归国之路。

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2)

官费留学有严格规定

1872年至1875年,清朝先后共派出120名低龄儿童远赴欧美开始留学生涯,他们从10岁到16岁不等,少小离家老大回,清朝规定他们“不准半途而废,不准改变国籍,不准异国另谋出路”

清朝要对所有派遣留学生进行登记造册,详细地记载他们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如何,就读哪所大学,去哪家工厂实习,拥有哪些技术特长,以此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将来学成归国后,按照留学期间的综合表现来进行嘉奖或授予官职。

不可否认,那时的留学生家国情怀比较浓厚,但清朝各项严格的规定,使得留学生没有任何定居异乡的机会。

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3)

待遇优厚,直授官职

能够获得清朝官费留学的青少年,都是经过层层考核筛选,他们在国内都是顶尖的优等生。即便是不参与官费留学,他们将来也必然会有一番作为。

清朝为了能够笼络住他们,所开出的条件也是相当优厚,部分顶尖者能够获得直授官职的机会。1877批次留学生中,刘步蟾、陈兆翱等人授职将领,魏瀚授职知县,刘芳圃授职千总。此后,又有大量的留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加官进爵的机会。

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4)

另外,清朝还专门开设留学生廷试,规定:

由钦差大臣和学部共同主持,考取学业文凭,再直接授职官衔,加以委用。

据统计,自1908年至1911年,清朝共举办4次廷试,考录824名留学生中,有799名获得直接入仕的资格。通过考录直授官职的办法,给留学生带来巨大的诱惑力。封建社会本身无法脱离“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因为对留学生而言,他们仍然信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观念。

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5)

民国公学兴起,师资奇货可居

清末只是开启留学史的大门,留学真正作为一场热潮,是从1911年开始。此后30年,大约有10万青少年远渡重洋求学海外。此时,清朝已经终结,那些严格的规定自然不复存在。即便是相当宽松的民国环境,留学生的回国率也非常高。作家许地山的作品《三博士》曾写道:

留洋回来,假如倒霉也可以当一个大学教授。

此话听起来,虽然略带戏谑的味道,却真实地反映出民国真实的留学写照。顾维钧留学美国时,正愁着如何写完论文毕业,突然接到袁世凯的电话,希望他回国担任秘书一职。胡适同样是博士未毕业,便来到北大教书。

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6)

用“奇货可居”形容民国留学生丝毫不足为过。因为民国时,公学逐渐兴起,大学师资力量十分紧缺,只要拥有留学经历的青年才俊,便可以获得直通大学任教的资格。那时的北大校园,二十出头的准博士大有人在。别看年龄不大,1916年共有340名美国留学生回国,其中102人位居从政的顶尖,其余人全部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为近代中国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100年后留学的沧桑变迁

现如今,留学仍然炙手可热。不得不说,100年后的留学史已经发生着深刻的巨变,时不时成为公众焦点。早已与前辈的心路轨迹渐行渐远。

清末秀才名录(清末民初积贫积弱)(7)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上苍赐予过人的天资,获得稀缺的学习资源,人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不要给社会徒增世态炎凉,不要从利人的精英变成精致的利己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