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产业布局(武汉周边的几个县域产业集群)

《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显示,湖北有仙桃(76)、宜都(77)、大冶(79)、潜江(87)、枣阳(90)、汉川(97)、枝江(98)7个县市入选百强县,其中仙桃、大冶、潜江、汉川四个县级市位于武汉城市圈。

7个入选百强县的县市排名都在70位之后。县域经济不强是湖北的突出短板,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区域竞争的新格局下,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亟待做强产业集群,武汉周边的县域经济更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下面盘点一下武汉周边的几个县域产业集群。

武汉产业布局(武汉周边的几个县域产业集群)(1)

仙桃无纺布产业集群

仙桃市彭场镇人口仅有12万,却生产出了全中国60%的无纺布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4,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大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

1986年,彭场镇一家国营校办编织厂给广东一家外贸公司加工了几个货柜的塑料袖套和鞋套,不料因为中东地区发生战乱,对方拒收这批货物。为了寻找新的买家,厂长付立新到处奔走,一天他遇到了江浙一家外贸公司老板,对方正好,需要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成交。不久之后,这家外贸公司老板又给了付立新一个新的外贸订单,要求他们用非织造布制作方便袋。这便是彭场镇无纺布产业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无纺布的适用领域由日用消费向交通运输、装饰材料、旅游业拓展,其国际市场需求量以13%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彭场镇一批改制企业迅速转产加入到无纺布产业当中。

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一次性口罩成为紧俏物品,国内对无纺布口罩的需求急剧增加,彭场镇的无纺布制品企业将抗击非典视为一次战斗,因为市场紧缺,这些工厂基本上做到人歇机不歇,保质保量满足市场供应。非典让彭场镇很多无纺布制品公司赚了钱,促进了彭场镇无纺布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这一年彭场镇的无纺布产值达到8亿元。

2020年新冠疫情出现后,仙桃的无纺布企业努力为抗击新冠疫情提供充足的口罩供应。仙桃的无纺布产业也在疫情期间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仙桃市拥有无纺布及其制品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2020年,仙桃非织造布产业实现产值447亿元。仙桃目标到2025年形成产业集群规模1000亿元、规上企业200家、高新企业达到40家、知名品牌20个以上的全球非织造布产业基地。

汉川天门服装产业集群

2021年底,汉川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服装制造名城”,并纳入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县市。

近年来,汉川市抢抓武汉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紧紧围绕“研、产、展、销”全产业链,不断培植壮大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了以汉正工业园、浙商产业园、北河工业园、裕华工业园、德州科技园和华中皮草城等“五园一城”为载体的服装产业集群,拥有纺织服装企业2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0多家,时装年加工能力近3亿件,皮草年生产能力达28万件。2021年汉川纺织服装产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00多亿元。

武汉周边除了临近汉口北服装批发市场的汉川,天门的服装产业也很发达。天门有40多万人在各地从事服装加工制造,形成强大的产业工人支撑。特别是广州海珠区,很多服装厂老板都是天门人。

近年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及疫情影响,数以万计服装从业人员从广东等地返乡,天门抢抓机遇,积极承接。截至去年底,该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2000多家,其中,服装电商1689家,已形岳口镇、华泰服装电商街等服装产业集聚区。去年,天门产销各类服装1.8亿余件,年产值10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0000多人,其中服装电商发件量突破1.26亿件。

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

20世纪80年代末,江浙一带开始大量食用并加工出口小龙虾,带动了小龙虾养殖业发展并扩展至湖北潜江等地。2001年虾稻连作养殖模式确定后,潜江龙虾养殖面积大规模增长。2005年小龙虾人工繁育难题在潜江被攻克。2012年潜江龙虾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成功,潜江市荣获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县,中国小龙虾之乡等荣誉称号。目前,潜江拥有全国最大的潜江龙虾产业加工企业集群,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潜江虾稻共作面积达85万亩,虾稻产业综合产值500多亿元。

蕲春蕲艾产业集群

蕲春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故里,有着种植中药材的悠久传统。蕲艾自古被列为“蕲春四宝”之一,2016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蕲春蕲艾种植面积达18万亩,艾加工制造企业达到700多家,蕲艾产业全产业链带动10多万人就业,通过种植、加工、艾灸培训等多个环节,有3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蕲艾产业增收脱贫。近年来蕲春相继签约落地投资过10亿元的李时珍大健康产业园、新农创、蕲艾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涉艾项目,形成了以艾艾贴、李时珍医药集团等7家行业领军企业为龙头,以一世缘、大明古艾等22家成长型企业为骨干的蕲艾产业集群,2021年蕲艾产值达到80多亿元。预计到2025年蕲春蕲艾年产值将达3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30万人就业增收。

监利玻铝产业集群

湖北监利是全国闻名的玻铝之乡,有10多万人在外从事玻铝行业,占据全国60%的市场份额,仅在广西,监利人经营的相关门店就达7000家。监利经济开发区集中了大约40多家铝型材加工企业,大家抱团发展,构建生态铝材加工产业链,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集群。监利的华中生态铝产业示范园渐成气候,2021年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今年有望实现50亿元。

阳新制鞋产业集群

每年30万赴外地打工的阳新人中,近20万人从事鞋服产业,“阳新鞋匠”被评为全省“十大劳务品牌”之一。随着可兴鞋业、浙联鞋业、隆志鞋业等一批制鞋企业在阳新落地生根和一批批本土企业家回乡创业,阳新制鞋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制鞋企业近200家,“中部鞋都”已具雏形。目前,鞋服产业在阳新带动1.1万人就业,预计到“十四五”末,其规模将上升至3万余人。

阳新县招商分局紧盯国内三大鞋业生产基地,招引当地大型企业及全链条配套生产商,针对性引进各类辅材企业,部分项目已陆续在阳新投建。

阳新县经济开发区预计2022年园区鞋企年产值可突破20亿元,“十四五”期末将达到100亿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指出,湖北省内有140多个全国重点镇,平均到每个县也就是1到2个。全国重点镇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中心,承担着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的任务。如果由县城加上两个重点镇,就能形成一个县的“一主两副”的“经济三角”发展格局。以重点镇为核心,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块状产业集群,才能更好推进湖北县域经济“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

(本文为“光谷天哥”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