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评莫言5月23日完整版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

司马南评莫言5月23日完整版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1)

司马南粉:

你们口口声声说莫言是汉奸,是卖国贼,怎么没见你们去举报呢?

原来你们一直都那么呵护、爱戴作家莫言啊!

真可以说,你们是司马南的假粉,是莫言的真粉。

不知道司马南知道这件事的真相会怎么想。

看到这里,估计有很多喷子,会在我公众号后台发飙:

我不是司马南粉!

你这不是对号入座吗?我啥时候说你就是司马南粉呢?

你自己愿意把这顶帽子往自己脑袋上一扣,怪得了谁?

这篇文章,分享3个观点给你,希望对你有启发:

(1) 群众的眼睛,有时未必雪亮

(2)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3) 莫言,人如其名

莫言说,不被大风吹倒!

这让我想起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什么意思呢?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歌唱,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着竹拐杖,穿着草鞋,轻快得好像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我在想,为什么真好人,总是被人诬陷,被人攻击,甚至被人陷害呢?

这难道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吗?

屈原,抱石沉江,不愿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

他要想用自己的“死”,来唤醒楚王,唤醒世人,可事实证明:不可能!

我真替那些“以死自证清白,以死警醒世人”的孤勇之士,感到扼腕痛惜

在糊涂虫的眼里,你们的“死”只是逃避、只是推卸责任,只是一了百了。

01 群众的眼睛,有时未必雪亮

这样说,一定会有喷子,或者司马粉,在我后台开骂:

什么?你敢说群众的眼睛是瞎的?

别曲解我的原意!

我说的是“有时未必雪亮”。

有时,未必,这两个词,请你好好读一读,确认一下什么意思!

1966年8月24日深夜,北京太平湖上传来“扑通”一声,老舍先生结束了自己67岁的生命。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文学家”“语言大师”的老舍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呢?

在他离开家门,走向太平湖之前,他还镇定自若地和小孙女说:“跟爷爷说声再见。”

天真可爱的孙女,哪里知道这竟然是永别!

本该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的老舍先生,投湖自尽。

为什么?

有一种说法,老舍无法忍受不白之冤——那是一种百口莫辩的冤屈。

在那个特殊年代,就连老舍这样很有气节的,以笔为武器,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爱国人士,也被说成了有“特务”嫌疑

1966年8月23日,老舍被带到国子监孔庙,先是捆绑起来批斗,然后就是长达三个小时的轮番殴打。

因为老舍当时伤势严重,连站都站不住,大家怕他被打死,这才作罢。

为了生活我可以忍,但因为气节被侮辱,那就忍不了!

不堪其辱的老舍,选择投湖自尽。

请问,那时候如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什么没有人看到事情的真相呢?

为了明哲保身吗?

还是选择从众,以此显示自己立场正确?

再或者,舆论滔天之下,大家根本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有时候,群众的眼睛未必雪亮!

不好意思,不接受反驳。

司马南评莫言5月23日完整版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2)

02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有人在我后台留言,你没看看大多数人怎么看待莫言的吗?

这是想告诉我,大多数认为对的就是对。

你觉得我会怎么想?

先给你讲个故事吧。

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地球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

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还想加害于他。

实际上呢,科学证明,哥白尼才是对的,他的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中国古代,大多数人认为天不下雨,庄稼旱死,那是龙王爷没出来降雨。

于是,一群人舞着长龙,手舞足蹈,磕头跪拜,祈求天降及时雨。

有用吗?

不是照样该干旱的还是干旱,颗粒无收的穷苦人只好出门要饭。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真不是一句空话。

为什么有时候真理不在大多数人手里呢?

(1)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心理呢?

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

别紧张,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

马路边围着一群人。

里三层,外三层,看上去。

这事很稀奇啊!

于是你也跟着围了上去。

为了看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于是你拼命往里面钻。

当你终于看清真相时,你傻眼了!

为什么?

这群人围着看的,竟然是一口唾沫。

你真想骂人,这都什么人、什么事啊?太坑了!

这就是从众心理。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莫言是汉奸、卖国贼,这事靠谱吗?

(2)二八法则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二八法则。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于1906年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意大利社会财富分配的研究结论:

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其实全球也一样)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现象:

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

什么?财富不均衡也就算了,就连智商也不平等啊?

扎心吧?

你使出吃奶的力气骂我也没有用,这就是人类无法逃脱的规律。

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它就在那里。

从这里我们能推论出,真理有时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这与政治、立场、爱国与否都没关系。

文学也在不断发展,你看得懂《西游记》和《水浒传》,不等于你一定看得懂《尤利西斯》、《百年孤独》和《生死疲劳》一类的作品。

为什么?

因为文学发展到今天,它不能裹足不前,它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甚至彻底创新。

创新,才是艺术的发展之道。

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得懂创新手法的作品的。

当然,我也不例外。

(3)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句诗,出自毛泽东主席的七绝诗。

说的是“在这险峻的山峰上才能领略到无限美好的风光。”

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只有那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探究的人,才有更多机会掌握真理。

也许你早就听过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见过某一种果子从树枝上落下来吧?

如果你说没有,那么树叶从树上掉落,你应该见过吧?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想一想“苹果只落地,不升天”呢?

因为思考和探究是辛苦的,是痛苦的;

就像爬到险峰之上才能领略别样风光一样,

你怕苦,怕累,怕麻烦,所以你见不到与众不同的风景。

真理也一样,绝大多数人看不到,更没机会发现。

为什么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如何深入理解他的作品,就像攀登险峰一样,

你不愿付出汗水,不愿多点耐心,只会听网上的苍蝇蚊子“嗡嗡嗡”叫几声,就以为掌握了真理,

那么,对不起,你不可能看到诺贝尔文学奖最美丽的风光!

司马南评莫言5月23日完整版 莫言不被大风吹倒(3)

03 莫言,人如其名

正如父亲对他的忠告,莫言对洪水般的网络谩骂、侮辱和攻击,笑而不语。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段视频,是莫言开着收割机收割粮食。

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

对,只要莫言对那么毫无理由、毫无根据、毫不讲理的“口水”置之不理

保持一笑而过,坏人的坏,终究会落空!

莫言在《写给父亲的诗》中,有这样几句:

坏人从不忏悔反而逼人忏悔

忏悔的都是干了坏事的好人

知道自己坏的坏人不可怕

可怕的是那些自以为是好人的坏人

坏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只有被害的人知道

送给那些还在继续抹黑、攻击作家莫言,坚持民粹立场的网友。

莫言,不会被大风吹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