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1)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2)

晨风暮色,薄雾清风,阳光下荒废了的一千多亩田野带着微风的问候,一切变的几乎静谧了。

—小爱

从宁德一路出发,古建筑的风华第8期—这次小爱的目的地是石后乡,这位居蕉城西部山水之乡,真真不辜负这一路风尘。晨风暮色,薄雾清风,阳光下荒废了的一千多亩田野带着微风的问候,一切变的几乎静谧了。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知县汪大润、游击林佗、守备黄家相(乾隆志作“黄天相”)捐俸重修大雄宝殿。乾隆二十年(1755)重建山门,并修大殿。

现存寺院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塑像,面阔五间,进深六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重檐歇山顶,高约九米,保存完好。2003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3)

安仁寺历史悠久,几经兴废,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较多。寺院大殿门口有一块“敕赐安仁寺”的匾额,是康熙三十四年修造大殿时所立。大殿天井中保存嘉靖年间修寺碑和多个石槽。另外还有宋代覆莲纹柱础、神奇奥妙的“金刚石琢”等珍贵文物。寺后有一座清代的僧人墓塔,造型古朴,保存完整。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4)

安仁寺山环水绕,自然风光独特。寺前后有十景,名曰“钟山广乐”、“鉴水清晖”、“文峰耸笔”、“卓锡飞泉”、“云留石洞”、“霄举旗冈”、“黄金锡印”、“横空玉枕”、“唱晓碧鸡”。并载入乾隆版《宁德县志》。

正由于安仁寺风光旖旎,殿阁宏伟。自宋以来,游人不绝,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题咏。南宋嘉定三年(1210),曾任柳州知州的东山人陈纪应寺住持通一之请,撰写修寺碑记。

元至元十九年(1282)寺院重修,理学家韩信同受邀亲撰寺碑,碑文今仍完整保存于地方志中。明天顺元年(1457)任宁德教谕的江西鄱阳人李辅在游览安仁寺时,留有七律一首。

诗曰:“翠微深处有袛园,门外惟闻鸟雀喧。兀兀楼台经岁月,钦钦钟鼓应朝昏。花飞春院奇香谒,云护珠林绿影屯。叠嶂层峦增胜概,依稀风景似桃源。”诗人通过细腻深入的观察,将安仁寺周围清幽动人的山水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5)

在安仁寺附近还长眠着两位福建历史名人。一位是名载《宋史》、南宋“庆元六君子”之一的张衜。长眠于这里的另一位名人就是民国时期担任福建财政厅厅长、国民参政员的爱国民主人士石磊先生石磊(1892~1951)是正宗的石后乡人氏,在蕉城可谓赫赫有名,尽人皆知。这座墓是1983年石磊先生得到政府平反后,他的儿子石化宇、女儿石玗青重新出资修建的。墓中安葬着石磊先生偕夫人丁铭恩女士,现墓葬现保存完好。

在安仁寺还流传着一个“安仁和尚下暖雪”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古代寺院生活的安逸舒适。这从南宋陈纪《重修安仁寺碑记》中可以得到印证。他说:“浮屠氏逸居饱食,视以为当。然而不知所从来者。”字里行间充满着批评的口气。

近年来,安仁寺在地方政府以及民间有识之士的大力保护下,逐步恢复旧时风貌。随着宁古二级公路工程的动工修建,石后乡的交通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届时,安仁寺将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

国母亭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6)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7)

来到位于石后镇寒桥头的“国母亭”,坛正中的花岗岩质地、六角形碑亭,碑面正中书“二十三都乡厉神坛”;亭前一联“寒桥头犹存古迹,大明君钦赐凉亭”,横眉“国母亭”;亭内一联“一二图总缅怀太母,三十八村春秋祭扫”,横眉“春满人间”。

据石后镇负责人告诉新闻记者:“国母亭”始建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清雍正九年至嘉庆十年曾两度重修,为二十三都石后、东山等几十个村共同所有。自建亭以来,楹联的文字都未曾变动过,每逢春节,村民便循旧例书写楹联张贴上去。该亭在民间地位极高,当地百姓曾因抢先扫墓而发生多起群殴事件,此后约定,必须齐集扫墓代表方可行进祭扫活动。

然而,祭拜的是谁,至今还是个谜。当地民间流传,一京城流落的皇帝母亲前往宁德洋中镇寻找国师周斌,途经石后乡不堪困苦亡殁于此。

这样的“国母亭”,在宁德境内共有5-6座,别乡别县是没有的。经过深入考证,研究小组认为“大明君”就是建文帝,“国母亭”实则太后亭,祭拜的是建文帝的母亲吕后。

据考证分析,当年被朱棣贬去为皇太子朱标守墓的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母吕太后,经大臣搭救,逃离南京,一路南下。经江苏、浙江,到达福建宁德地界,因找不到建文帝的下落,沦落为乞丐,最终病死在石厝寒桥头。后来,建文帝与相随的从亡大臣获悉,曾亲至洋中、石后一带寻母。得知皇太后在寒桥头归天后,遂在寒桥头立一“太后亭”,以志纪念。

对于“国母亭”之说,蕉城一些民间研究者则认为,“国母亭”的真实身份是“乡厉坛”,也叫“社坛”、“都坛”,是祭无祀鬼神的坛,最早出现于明代初期。

芹后古村

微光,徐风,点点金光在桥下缓缓淌着的河水里摇曳着,沃携着一份宁静与悠然继续前行—芹后古村,一座如同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村。

村落沿溪而建,四周林木环绕,一条水渠穿村而过,村内建筑面布局严整,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明清年代建筑为主,同时种类丰富,有古民居、白马宫、祖厅、宗祠、瑞林寺、基督教堂等,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村内,四面高大厚实夯土围绕,村落内巷道呈二纵四横状,巷道口处设有防盗哨楼等,号称“闽东土楼”。

古村落建筑面积占全村建筑总面积63%,清代及以前的民居约占40%,民国时期的民居约占23%,传统均为土木结构,村落传统格局保持完整。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8)

有“闽东土楼”之称的芹后村,不免要被拿来和那些早已名声在外的古镇、水乡进行比较。我庆幸自己在她不为人知的时候遇见她,好像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又不乏傻气,她联系着古与今,就像我们一面渴望摩登又无法摆脱乡土。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9)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10)

下竹洋村

来到下竹洋村,村落四面被重重竹海环绕。登高临远,目力所及之处尽是含箨绿竹,不待辨清枝叶竹节,便会被坦坦荡荡霸占了眼眸的绿意折服。

回眸近观,灵秀山水育出的毛竹枝节分明,掺杂了锐意的竹节伴着葱郁竹叶下的斑驳,将吟啸徐行的气魄和柴米油盐的质朴一同揉进了观竹者眼里。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11)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12)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13)

这座清初时修建的古建筑石廊桥,称“水尾观音亭”。桥廊24柱,长约30米。桥下蓄水成湖。有古柳杉1株,树龄160年,树围达2.55米,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

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的故事简短(i宁德建文帝生母来过石后镇)(14)

焚香跪拜,求签祈福。亭内有所愿得成后奉上的大大小小数百个功德牌匾。有的随着剥落的墙皮褪尽了原色,有的崭新得透出梦圆的喜悦。墙上求签解语的墨迹隐隐泛着内敛的黄色光晕,让人恍惚间忘却年岁几何。一炷香尚未燃尽,小村庄百年的历史与村民的善良虔诚便都在烟雾氤氲中了然。

无论繁华喧嚣的冷艳美亦或是低调质朴的纯真美,对于美的理解,从来都不是单调的,

停下脚步在这里看细水长流,共与山乡天长地久慢慢变老,只听耳畔的呢喃私语,古村的儒雅经历着百年的传奇,在静默中带着历史沉淀的沧桑,山清水秀,垂柳拂案,绿影婆娑,不忍舍去,不忍离去。

小爱丨文字编撰

宁德市地域特色建筑图集 丨参考文献

中新网 宁德网 邢台佛教网丨图文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问题请联系小爱

智己策略丨爱宁德

行走丨发现丨记录丨传播

专注于宁德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挖掘,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本土文化传播平台,为想要了解宁德的人提供一个优质的阅读平台,与共同兴趣的人发声同样的话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