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进入秋冬,霜经常可以看到,霜的出现也代表了天气转寒的一种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霜”的那些事儿。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2)

在寒冷季节的清晨,草叶上、土块上常常会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

它们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那层白白的覆盖表面的就是霜)人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下霜”。

但是,我们看到过降雪,也看到过降雨,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

是降落下来的吗?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3)

其实啊,霜并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是一种地面凝结现象。

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它是这样定义的:“霜,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易在晴朗风小的夜间生成。”可见,它是由水汽未成液态就直接凝华成冰晶;或已成液态后再冻结成冰珠。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4)

也许有小伙伴会问了,

“霜降节气”中的降字不就是霜降落的意思吗?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5)

其实,这只是个巧合,

比如同样是24节气的白露,其实露水是透明的哦!

并不是白色呢...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6)

接着来聊霜的话题。

霜本身对植物会产生冻害,因为熔化或升华的过程中吸热,降低植物的温度,使得植物内部的水分凝结,过低的温度会损害植物细胞。不过也有研究表明,经历过霜的植物比没经历过的植物具有更好的耐寒性,有些水果的糖分也会因此而更足。比如,古语云:“不经霜打的柿子不甜,不经严寒的梅花不香”就是这个道理。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7)

霜降节气是一年中最适合吃柿子的时节

霜的分布与地势有关

说起霜的形成,在民间还流传有“雪打高山霜打洼”之说,说明低洼处霜冻易发生且严重,地形越闭塞,霜冻危害程度越大。我国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对此也不乏高见:“高山无霜露其理如何?曰:上面气渐清风渐紧。”气象学家也是著名科普作家林之光先生,早在1978年第12期气象期刊发表的“地形对四川盆地冬季气温的影响”一文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这说的都是地形对霜冻的影响。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8)

这当然也是有的道理,因为高山的风相对较洼地大,在晴朗夜间空气的乱流作用,使得那陡峭地表辐射冷却受抑,水汽不仅易被吹散,而且较难形成,这样就难以成霜。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9)

而低洼的地方因洼地风小,辐射冷却作用明显;加之冷空气的密度大、比重大,易从四面高处向低洼地方下沉,使之成为冷空气聚集最多的地方,此处地面、地物温度下降得比平地多,易达露点温度和0℃以下,水汽就易直接凝华成冰晶,或者先成露后再冻结成冰珠。这在长江流域一带深秋甚至入冬后气象观测中是常见的现象。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10)

例如奥地利龙兹附近一个小盆地中,1930年1月21日曾测得盆底的气温是零下28.8℃,可是相对高度仅80米的一侧山坡顶部气温却高达2.3℃!!所以,当附近平地上没有霜冻时,凹洼地形中就可能有霜冻,平地上已有霜冻时,洼地中霜冻就更严重了。”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11)

居然差了30度...

看霜可以识天气?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12)

霜冻多在春秋转换季节,白天气温高于摄氏零度,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温危害现象。

霜的出现,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并寒冷,大气稳定,地面辐射降温强烈。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有冷气团控制的时候,所以往往会维持几天好天气。中国民间有“霜重见晴天”的谚语,道理就在这里。

腊梅面霜的正确使用指南 深秋趣谈聊聊霜(13)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