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游戏的(不吃人就会死的游戏)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国产惊悚大师蔡俊的小说《肉香》,里面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她轻轻地对我说...杀了我吧,把我的肉吃了,我总之是要给饿死的,不如死在我爱人的手里,让我的肉体进入你的肉体之内,让我成为你的一部分,从此,我们就永远都不会分开了。

字如其意,小说讲述了一场以爱与生存为名的吃人故事。安史之乱时期,被叛军围困多日的守城将士为了活命,城主率先杀死爱妻月香并烹而食之,众人纷纷效仿,生存问题得到缓解之后,却个个开始因为良心不安变得精神崩溃......

很直白的道理,岌岌可危之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存本能最终还是战胜了与亲人的情感纽带,更别提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了。生存需要看似最容易满足,但却是关乎生死的重要。

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游戏的(不吃人就会死的游戏)(1)

同是讲述不吃人就会死的生存游戏,电影《饥饿站台》相较蔡俊的小说的就要直接露骨的多了。满载食物的站台,从0层开始下降并依层停留,上层吃完下层吃。不平等的进食顺序,永远也不够吃的供给,搏杀大战屡屡发生。

影片借饥饿站台这样一个反乌托邦的小型社会,以生死游戏坦露生存法则。在忽上忽下的等级身份差异之下,并非贝尔带你挑战的荒野求生,更像是暴露人性贪欲与自私的边缘地带。主角那“唐吉坷德”般荒诞而又纯真的理想,在现实的阻力面前,虽无法周全,却自有其现实意义存在

01、为什么不平等比贫穷更可怕

只要社会存在,就会有贫富差距,阶级也随之而生。但贫穷又迥异于不平等,贫穷关联一个人缺少的东西,而不平等则直接对接了物质财富的分配原则,指代了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鸿沟。

我们无法剥离二者的关系,对立的两面,很多时候贫穷与富贵就意味着阶级的高低,阶级的高低又会促使人们对更体面生活的趋之若鹜。

有人忍气吞声,安于现状,但总有少数人渴望突围,破圈成为上层。不论这条路多么斩棘密布,但胜了,便会得到梦寐以求的。与此同时,也会产生新的贫富差距,你会成为别的下层的觊觎对象,最终形成永无终结的莫比乌斯环。

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游戏的(不吃人就会死的游戏)(2)

如果是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里,贫富差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对穷人来说,贫穷不是那么难以忍受的,因为大家都是如此;而这个社会一旦不平等,穷人会以富人的生活方式作为参照物,即便相比过去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了,心怀不满的心理并不会从根本上根除

影片中只能吃到残羹冷炙的下层囚犯,嫉妒心理的产生,对食物的渴望只会愈演愈烈,到位居上层又会将之前的种种不满泄愤于新的下层民众,而且即便阶级提升了,也仍需要面对更高以及更高之上阶层的藐视。

落地到细枝末节,便是比比皆是的报复性暴饮暴食,甚至往食物中混入口水、粪便。仿佛不吃便会错过,吃了这顿没下顿一般。

这种现象可以用生物学的超量恢复进行理解,断掉的骨头再次愈合,只会比之前的更加结实,人类越缺失的越想得到,有条件以后欲望的阈值只增不减,倒有几分吃不了兜着走的意思。

同时,忽高忽低的巨大心理落差,仿佛成了暴发户之后,又突然失去万贯家财,其结果还会让人丧失体会幸福与安宁的能力,你只会无限制的寻求短期反馈的刺激感,去弥补内心的空虚

不平等比贫穷更可怕之处还在于,不平等会促使贫穷的人只会做短视的生存策略,既然无法选择下次的层级,倒不如吃个过瘾,同时也不让下层好过。

诸如影片中的站台人民,他们内心一旦形成便持续产生的仇富、嫉妒、报复等心理,寻求破解之法仍然是一条困难重重的求索之道。

02、为了生存就可以随意践踏生死吗

当苟延残喘的食物供给也没有,出现无法承受的风险,甚至赌一赌的资本都没有之时,“吃人”的戏码便开始上演了。

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游戏的(不吃人就会死的游戏)(3)

大表姐出演过的《饥饿游戏》三部曲,其设定与这部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大劫难后的12个区选举出的24个代表在孤岛上对抗野兽机关,自相残杀,而活下来的名额也只有一个。

亲人、朋友、恋人最后都可以舍弃,任何东西在对生命强烈的占有欲望面前都会变得不堪一击,在无力回天的困境面前,人终究会变的不再是自己,或者更像深埋内心那个真实又自私的自己。

在生物学上就有一个词叫基因的“自私性”,解释起来就是基因先天就存在着排他原则,它希望得到最广泛的传播,诸如植物间的争夺阳光,动物间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战争、贪婪甚至纵欲。

一个生命从诞生开始,就是为了不断的复制自己,或者理解成繁衍生息。但随着原始生命的异变,又产生了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生命,于是在面对资源不足的情况时,自然就会自然表露出一种排他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同生命不同种族,甚至相同种族不同生命之间的剑拔弩张,甚至是生死之争。

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游戏的(不吃人就会死的游戏)(4)

如此来看,“基因”会尽其所能的活下去,这是它的原始欲望。再看《饥饿站台》中的获取不到食物的下层,为了活下去,生食人肉,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了。即便酷爱唐吉坷德的天真男主,垂危之际不也还是吃了被反杀的室友的身体吗。

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的《自私的基因》中说“我们只是器皿,承载着基因,目的只是把它传递下去。”言下之意,如同算法一样的基因,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到最重要的关头,为了活命,或许真的会出现影片中的情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然淋漓,却也是现实。

03、寻找乌托邦的意义何在

当然如果影片只是单纯暴露阶层与人性的弱点,不寻求或是给出一条可能的解决之法,到头来也只是一部平平之作。欣喜的是,影片中的男主也试图通过武力均衡分配食物,并将完整的蛋糕作为和平的信息传递给管理局,意图构造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国度

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游戏的(不吃人就会死的游戏)(5)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游记《乌托邦》中曾幻想过这样的一个空想社会主义的图景。

在一个名叫乌托邦的海岛上,有54座城市均匀地分布于广阔的乡村之间。所有城市都具有共同的风格、语言、习俗和法律。每座城市分成四个相同的区,居住着6000户居民,每户居民的人口都在10到16名之间。

城市所有的适龄人口都要劳动,每天工作6小时,每家农户都自给自足,没有的物品则可以到城市领取。乌托邦因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所以能够生产出用之不竭的产品。

深受柏拉图《理想国》影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莫尔,对现存社会制度深恶痛绝,对人民群众充满同情。他幻想着能有一个地方:财产公有,政治民主,共同劳动,按需分配,高效公平,没有剥削,没有贫困,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对比饥饿站台这样一个微型社会,大部分人都自私自利,只为活过今天。而男主的乌托邦理想,何尝不是力图打破这种阶级固化的局面,只要所有人为别人多考虑一点,或许大家都可以一直活下去。

遗憾的是,不按套路出牌的管理局还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计划中的250层勉强自给自足的情况,随着楼层的继续下降出现了变数。即便再节衣缩食,到了300层以下也不会再有食物剩余。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告诉我们的则是,乌托邦是人类所希望的完美前景,而历史(现实)则是人们正在创造的不完美的前景,二者不一致也并不矛盾。驱动历史的前进动力不是乌托邦的实现,而是对它的奋力追求。

人们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东西奋斗,否则他就不可能达到可能的东西了。”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方向,没有坚定方向,生活也不复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不断构筑理想,祈祷有平步青云的好运,其实倒不如把握住每一个奋斗的机会,尽力的展现自己,让自己距离自己的“理想国”更近一点,再近一点呢。男主“唐吉坷德”无法解救所有阶层,但只要有一个人可以多活一天,他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游戏的(不吃人就会死的游戏)(6)

结尾在站台最底层那个幻想出的一尘不染,伴随着蛋糕一起上升直达顶层的可爱女孩,不也正寄托了“堂吉诃德”的理想,表达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吗!

这种关于未来的幻想,也正是乌托邦的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暴露现实的不完美引发重视,并付诸实践按照乌托邦来改变现状,而这层理念才是影片最想传达给观众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