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为2023年制定一个好目标)

春节后开工第一天,你的新年目标制定好了吗?有人说,“无目标的努力,犹如在黑暗中远征”。所以,在开启新一年的努力之前,为自己或团队设定合理且实际的计划,会让一整年的工作更加有条不紊。那么,什么是好的计划?如何制订合理的计划?中欧管理学副教授王安智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了制订计划的深层逻辑。对于个人来说,要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我,找到合理的自我差距,让自驱力成为实现计划的最佳催化剂;对于团队来说,领导应谨慎“画饼”,并合理地使用KPI/OKR工具来制订计划。

复工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为2023年制定一个好目标)(1)

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我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制订计划。岁末年初,是制订计划的好时机。不过,制订计划并不只是简单地“许愿”,一个合理的计划,背后往往蕴含着复杂的逻辑。例如,这与心理学有很大关联。

以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利·希金斯(Edward Tory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为例,他认为,自我分为三种:理想自我(ideal self)、现实自我(actual self)和应该自我(ought self)。理想自我是人喜欢或想要拥有的特征;现实自我是人实际具有的特征;应该自我是人必须或应该拥有的特征。

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都是想要成为的我,统称为自我导向(self-guides)或自我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个体的理想、愿望和期望以及责任、义务和道德。但自我导向与现实自我之间往往存在差距,也就是自我差异(self—discrepancy)。

所以,个体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其实是在对比这三个不同自我之间的落差。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可能会出现抑郁、失望、挫折感、羞耻等情绪。当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较大差异,可能会出现焦虑类情绪。

说了这么多,自我差异理论与制订计划究竟有何关联?

当我们在制订全年计划时,倾向于聚焦在应该自我和理想自我上:老板期待我实现哪些目标?处于当前的职务,我应该完成哪些事情?而对现实自我的考量反而会偏少,这就容易创造出一个自我差距。

其实这是很多目标设定理论的基础预设,如果预设的自我差距(也就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或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是自己可以管理的,这就是一个合理的目标。所以,建议大家制订的目标比自己的现状稍微难一点,但不要过于困难。因为合理的自我差距会成为一种内在动机,推动你朝着目标前进。

而这个差距一旦过大,甚至导致了产生抑郁或焦虑的心理感受时,并不利于目标的达成。

复工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为2023年制定一个好目标)(2)

1 目标设定

合理的计划就像一门艺术,定得太高或太低效果都不会很好。目标的设定往往与个体日常性、情绪性的经验有较大关系,要把诸如生活状态、家庭状态、休息状态等某些必要因素考虑进来,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设定目标时,除了要看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更应该诚实地面对现实自我。只有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落差不会带来负面情绪时,你制订的计划才可以激发动力,而非为你制造阻力。如果你没有明确的自知,当领导设置了一个目标时,你就容易觉得“只要我肯努力,时机成熟了,就一定可以达成目标”,最终却很可能难以达成。

以需要备考的学生为例,他会对自己看书复习的时间有个大致的假设,但实践中常常发现自己的执行力难以实现原定目标。

一些教育心理学学者认为,类似目标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因为人不可能不放松或不休息。所以应该有一个合理的估算,比如可以接受自己花多少时间放松,并把这部分时间放入计划中,才会是一个现实的、合理的、务实的计划。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学生常常会有一种感受:如果发现自己的时间比别人少,就会更加珍惜,好好利用时间;而在觉得自己的时间比别人多的时候,则会认为稍微偷懒也没有关系,而这种“稍微偷懒”,常常会不受限制地扩大,最终反而不会达成计划。

2 计划执行

制订计划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完成计划。在我看来,不管是来自他人的鞭策,还是自我鞭策,其作用永远是有限的。而内驱动力,会让完成计划的过程更加顺畅,也让计划更容易达成。内驱力永远比鞭策的效果好。

回归到自我差异理论,只有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差距在可管理的范围内时,内驱力才会出现。

以一位运动员为例,如果他的水平连奥运资格赛都无法入围,但设定的目标是在下一次奥运会中拿到奖牌,这虽是一个很理想的计划,但或许连一个季度都无法坚持,因为他永远只能看到自己与进奥运会决赛之间的巨大差距。

计划达成其实也是一种正向反馈,会进一步加强你的自驱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想要成为一个有内驱力的人,首要的就是不能设定与自我差距过大的目标。另外,在执行目标时,如果开始出现一些较为负面的感受,且感受很明显时,通常就是你需要停下来的时候。

领导应谨慎“画饼”

在制订个人计划时,目标往往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对于团队计划来说,预算、激励、结果都是重要因素。

因此,在制订团队计划时,可分为两步:

第一,团队成员个人要考虑应该自我要做到的是什么,理想自我应该达成的目标在哪,以及对真实自我状况的解释和反思。把这三方面都评估清楚,就会得到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目标设定范围。

第二,根据目标设定的范围,进一步去思考,应该给它分配多少资源,以及一旦实现,可以向老板争取怎样的激励。

然而,现实中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员工还没来得及检视自己的状态,老板已经定下了今年的大方向和目标。而经过拆分后,就变成了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要扛多少任务或指标,忽略了基础层次的对三个自我面的评估。

所以有时在职场中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老板和员工之间设定某种“对赌”条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条件开得足够诱人,总会有人愿意尝试。

但其实这些都是在解决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如果员工从心理上认定这个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很大,从而产生了负面情绪,最终还是没有足够动力去达成目标。

复工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为2023年制定一个好目标)(3)

而更糟糕的情况就是,在激励很诱人,且老板给的资源又足够多的情况下,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造假的空间。

所以,领导者要先对三个自我面进行解释和梳理,才会知道以我、我的团队或部门的状态来看,承接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然后再去考虑需要多少预算以及应该获得怎样的激励。

对团队而言,计划应与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紧密相关。有些企业将自己的使命设定为“5年内要达成多少市场份额”,这其实不是真正的价值。如果老板只是把眼光放在这样的事情上,员工就更不可能去面对现实自我。

制订计划其实是在帮助企业找到理想状态和应该状态。同时,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状态,并找到目前状态与理想状态和应该状态间的差距。作为老板或者领导,制订团队计划时还是要务实。

此外,计划不能实现,也会对团队带来后续的伤害。这其实就是老板/领导画了一个比较大的“饼”,到了后来不得不让计划“缩水”,才能说服自己已达成了计划。但这些都被团队成员看在眼里,他们心里会知道团队其实并没有真正完成计划。

而这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我们设定目标时,很多时候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在别人都设定了某个目标时,如果我没有跟上,是不是表示我不够好?这种“不够好”的感觉,其实和你的自知程度有关,你对于自己、团队或企业的理解越清晰笃定,就越不会受到跟别人比较的影响。

如何合理使用KPI/OKR?

对于员工来说,每到年底或年初,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或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都是逃不开的字母。在我看来,设计这些目标制定工具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到了执行层面上,往往会有一种比较急迫的心态,因为我们常常把它和绩效、奖金等挂钩,导致大家都把焦点放在绩效的完成情况上,反而忘了要做这件事情的初衷。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服务型企业会把服务质量设定为员工的考评标准,通过对顾客展开满意度调查,并设定某种评分标准,来衡量员工的服务质量,这导致一些工作人员在服务后会提示顾客,如果收到短信或电话回访,一定要给满分。其实,顾客也知道这只是一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满意/不满意率的意义荡然无存。

复工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为2023年制定一个好目标)(4)

实际上,顾客不满意时,员工应该保持诚实,企业和领导也应该鼓励员工积极应对。很多服务场景中的不满意是当下就可以弥补的,甚至最后可以让顾客的满意度不降反升。比关注满意/不满意率更重要的是切实提高顾客的满意度,这才是服务型企业的根本。

总之,企业制定目标后,应不断复盘和反思,看它是否与企业更高层次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相一致。

同时,一家企业健康的状态,应该是员工虽有弱点,或没法达成既定目标时,依然愿意让公司知道而不是加以掩盖,而公司也愿意为其制订个人化的成长计划,支持其发展。

开工第一天,不妨一起制订一份合理的新年计划吧!

制订计划小贴示

个人

  • 认清现实自我,对自己的真实现状有客观认识;
  • 将自我差距控制在可管理范围,目标的难易程度应适度;
  • 制订计划时,考虑到休闲和放松的时间;
  • 激发自驱力,一步一步实现计划。

团队

  • 为团队制订计划,领导应谨慎“画饼”;
  • 团队计划的制订,必须考虑到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 为团队设定目标时,减少横向比较,避免“内耗”;
  • 减少KPI/OKR与绩效/奖金的明显挂钩。

教授简介

王安智博士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中坚力量升级课程联席课程主任。加入中欧之前,他是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的副教授。王安智博士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取得工商心理学博士和硕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华人组织行为研究、华人领导风格与成效、西方领导理论及其文化适用范围、性别与领导力,以及组织转变下的受众应对等。


文中创意图片已获视觉中国授权。

编辑 | 张子胥

责编 | 岳顶军

想了解更多?戳下方中欧直通车,小欧在等你喔!

中欧官网:涓鍥介檯宸ュ晢瀛﹂櫌(CEIBS) | CEIBS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