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硬是没让联想进入核心技术(冒死写柳传志和联想)

怀着激动的心情,今天我要冒死写一写柳传志和联想,为什么联想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下降了?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联想集团和柳传志的名气就已经如雷贯耳,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频繁出现。可能就海尔可以与它相比。那时候,联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很重,甚至超过了今天的华为。毕竟当时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稍有名气的几乎没有,美国的微软等大企业让国人羡慕又畏惧,感觉“也许一二百年都追不上”,中国的科技企业与它完全没法比,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名气挺大的联想,让国人看见了些许希望,于是对她寄托了很美好的感情。毫不夸张地说,联想在当年就是中国企业的一张金色名片。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期,联想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声誉在海内外达到了辉煌顶点。中国人当时看待联想,特别亲切,就相当于溺爱着退赛前的110米栏运动员刘翔,都指望其能够为国争光,实力越强我们心里越高兴,最好是争霸世界。

柳传志硬是没让联想进入核心技术(冒死写柳传志和联想)(1)

联想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

在2008年的时候,我还一度热血沸腾的以为,联想接下来将一飞冲天,很可能成为与国际巨头相抗衡的中国超级企业,有机会一跃成为一家横跨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终端设备的超级科技巨头,但很可惜这个梦想迄今没有看见。如今,联想的市值只有区区几百亿。华为集团并没有上市,这是创始人任正非做出的承诺。但如果我们假设华为现在就上市的话,估值至少达到上万亿元,是联想的几十倍,而且未来潜力无限。当联想到达巅峰的时候,华为还默默无闻,为什么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逐渐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头号名片,而联想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则不断下降了呢?

恕我冒死直言,联想之所以这些年走了下坡路,归根到底还是源于联想集团的发展策略出现了重大失误。也就是柳传志和倪光南的“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

什么意思呢?“技工贸”的开头第一个字是“技”,科学技术的“技”,也就是把“科学技术”放在战略发展的第一位。而“贸工技”的开头第一个字是“贸”,就是把做好生意赚快钱放在第一位。

柳传志和倪光南当年就因为“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发生了很激烈的冲突,二人友谊丧尽。以至于倪光南向上级组织公开举报柳传志,闹得最后自己被赶出了联想集团。当年他们的是是非非,这要写出来,至少要1万字以上。我对这些个人之间的争斗不感兴趣,所以不想具体说。我只告诉大家,当年二人之间之所以发生了重大龌龊,其实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在联想集团未来数十年发展战略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1989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倪光南担任了公司董事兼总工程师。此人是科学天才,中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那时候,倪光南推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打算将科学技术作为公司的核心文化,所以他力求把公司更多比例的资源用于技术项目的研发工作。

柳传志硬是没让联想进入核心技术(冒死写柳传志和联想)(2)

倪光南院士

倪光南之前由于在研发汉字处理技术系统上大获成功,为联想全面打开了市场,可谓是头号功臣。在公司内部,倪光南的威望如日中天,他自己也积极要求公司继续投入资源到联想研发中心,搞技术的自主研发,而不是依赖进口。当时中关村里面的企业,包括联想在内,别看打着“高科技产业”的幌子,其实都是些搞组装贴牌的——通过关系先从国外进口一些零件,然后由国内的工人组装起来,就变为自己的生产品牌。联想一开始也不例外,电脑部件基本上全是进口的,自己掌握的关键技术几乎为零,更不要说搞国产芯片研发了。

倪光南的想法是,联想要成为和英特尔一样伟大的国际企业,同时为中国争光,我们就一定要搞“技工贸”,就是将“技术”放在第一位。而柳传志作为董事长则坚持不认同倪光南的想法。柳传志认为,我们公司的基础还比不上国际巨头企业,芯片技术的研发之路非常困难,即使在国际上也属于最尖端科技。他认为,反正现在赚钱这么容易,为什么要冒险去搞芯片呢?倪光南则认为,别看中关村企业表面上各个都发展得不错,但“红利期”很快就要过去,不搞中国人自己的芯片等技术,总是要受制于人。所以他建议,把公司每年的利润拿出很大一部分,专门投入到联想研发中心。柳传志则立即予以拒绝,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先将资金用于扩大市场份额,增加营业收入,所以多次拒绝了倪光南的科研经费申请,因为那些研究项目中很大比例都“不赚钱”。据说倪光南在多次被否决后,大为火光,他坚持认为,联想汉卡的市场份额已经江河日下,需要突破瓶颈才能成为强大的企业,所以必须要寻找新的出路——技术突破。倪光南力主自主成就核心技术,对标Intel抢占科技高点,从设计入手制作国产芯片。他这样的伟大设想不可能得到“保守派”柳传志的支持。

柳传志硬是没让联想进入核心技术(冒死写柳传志和联想)(3)

柳传志

由于二人的理念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加上性格上的原因,很快就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倪光南是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有科学家的本色,按照现在某些人说法,就是“太理想主义”,认死理,不会圆滑。因为科研经费申报总是被否决,倪光南和柳传志的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后来,倪光南激动地公开举报柳传志有经济问题,双方关系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柳传志也不甘示弱,召开了董事会,最终罢免了倪光南的一切职位。这其实是一场悲剧,一场内耗。倪光南是联想起步阶段的第一功臣,没有他贡献出来的重大技术发明,联想当初根本就发展不起来。可以说,没有倪光南,就没有后来的联想,也许一开始就被市场淘汰了。但倪光南又太认死理,在要求不被满足之后,就公开与柳传志决裂。倪光南是黯淡退场了,他的离开,意味着柳传志经营理念的全面胜利,也代表着倪光南“技工贸”路线的全面被否决。从此联想不再追求高投入研发技术,而是走“短平快,赚热钱”的阶段。

那么,柳传志的战略有没有错误呢?凭着良心说,当时的环境和现在不一样,也不能说柳传志在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在柳传志的带领下,联想走上了一段时间的扩张之路,销售额增长很快。可以这样说,在联想的早期阶段,倪光南是第一号功臣,而在后面的发展阶段,柳传志确实功不可没。但我前面说过了,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要参照具体的社会环境。在20世纪80~90年代,由于联想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还不多,不急着搞“技工贸”路线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做大。但是大,不代表“强”。你80年代、90年代不搞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这还说得过去,但是进入21世纪后还是老样子,靠着进口零件组装来赚钱,那就有点落伍了。柳传志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在联想已经做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在他临近退休之前,没有安排接班人改变公司的发展战略,重新走上“技工贸”的发展路线。简单地说,柳传志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依据金融界在2021年11月5日发布的新闻报道《杨元庆回应联想终止科创板IPO背后:研发占比不足3%》,其研发费用率仅2.72%而已。

柳传志硬是没让联想进入核心技术(冒死写柳传志和联想)(4)

任正非

再反观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集团,其2020年研发总支出达1418.93亿元,占当年销售总收入8914亿元收入的15.9%。华为坚持每年将10%以上的销售收入投入研究与开发,近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200亿元。作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截至2020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万余族(超10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司马南老师最近在怼联想、怼柳传志,说实话,我非常尊敬司马南的勇气,也不希望柳传志真的晚节不保。柳传志毕竟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他做到全始全终是我愿意看见的。据说联想还是坚持不搞996工作制、不“优化”35岁员工的。尽管联想在5G投票选择时,把票投给了高通,杨元庆也曾说过:“联想是一家全球性公司,我们不是一家中国公司。”但我并不希望联想从此穷途末路。毕竟这是中国人在执掌联想。就像雅虎,明明是美国国籍的华人杨致远所创立,和中国没有半点关系,但我想到他是华裔,血缘上有点亲近,所以我对雅虎的没落比较痛心。我对雅虎尚且如此,何况联想集团的员工还是以中国人为主。

柳传志硬是没让联想进入核心技术(冒死写柳传志和联想)(5)

司马南

一位网友昨天给我的留言,挺让我感动的。他说:“联想给大约6万人直接提供岗位职业,在全国派生出的联想实体专卖维修店比比皆是!至于大家关心提到的联想pc价格和上市等商业化行为,大家也是见仁见智!我捯希望联想再强大,干倒美国惠普苹果,解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给中国创造更多利税和外汇收入!”我希望这家企业好好地反思一下,如果真的有了毛病,就治好;多一点国家情怀,重拾国内民众的信任;改变发展战略思路,走“技工贸”发展之路。世界未来的希望在中国,没有中国这片市场, 没有中国民众的支持,任何企业是走不远的。

值得一说的是,倪光南院士以八旬高龄,依旧在为理想奋力呐喊,迄今为止还心系联想的发展前途。他始终坚持要搞国产芯片的自主产权,在“博客中国”上发布了多篇文章,呼吁国家尽快制定芯片等高科技项目立项的发展战略。


作者:怀疑探索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