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

鼓是一种在民间流传很久的打击乐器,一般为圆桶形。鼓的一面或两面用薄膜蒙上,经过捶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常用于舞蹈或戏剧伴奏。制作鼓的过程称为蒙鼓。

孟各庄蒙鼓系滦南县民间优秀传统手工艺,系孟各庄村孟祥臣祖传技艺,被世人称为“孟各庄蒙鼓”。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1)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2)

孟各庄蒙鼓制作的大致有9道工序:

1、选皮、木料烘干:在牛皮选择上,按照不同需要,选择产自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不同地区的牛皮。一般选用椿木制作鼓梆,并按照图样将树木纵向锯成木板,然后按照样板模子分割成所需木块。再将木块风干或烘干。

2、制作鼓梆:将一定形状的木块按照鼓的形状粘贴在一起,形成鼓的外形。鼓的外形都是圆桶形,即中间明显粗的圆柱型。

3、齐口、打光:圆桶形的鼓形成后,在蒙牛皮之前,要将桶口用利器修整平、修光滑,以利蒙皮;将鼓的外围打磨光滑,力求美观。

4、上皮:将没有熟过的生牛皮按照所需尺寸大小切割成圆形,蒙在鼓的一端。牛皮周边用足够的拉线拉紧。

5、踩鼓、上劲:每隔一段时间,制作者就站在鼓面上用力踩鼓面,把鼓面的牛皮踩松弛。松弛之后,又将牛皮拉紧;踩和拉的次数根据鼓面的绷紧需要而定。所以,制作者边拉紧边用鼓键敲打,从敲打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达到了要求。

6、去毛:用生牛皮蒙鼓,需在蒙上牛皮之后去毛,可保证鼓的音质和使用寿命。

7、钉钉:上劲、拉好,达到要求后,在鼓的周边用专用钉子将鼓皮固定。

8、修边:鼓边用钉子固定好之后,将多余、不美观的皮子去掉。修好后,用同样的办法蒙另一面。

9、自然风干:蒙好的鼓自然状态下风干。严禁火烤。

可制作鼓的种类:按当地俗称分为拨浪鼓、凉粉鼓、手鼓、书鼓、腰鼓、板鼓、花盆鼓、定音鼓、矮堂鼓、高堂鼓等,按鼓的直径大小分为1.2尺、1.4尺、1.6尺扁鼓;1.8尺、2.0尺、2.4尺.2.6尺大鼓;定做各种尺寸鼓。所用工具有刀、剪、斧、锤、锯、刨子等100余件。

孟各庄蒙鼓选料考究,制作程序、制作工艺独特。制作方法传统古朴。制品质量好,经久耐用。整个工序看似简单,其实细微之处有很多讲究,且具有较强的手工技能,不易掌握。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3)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4)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5)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6)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7)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8)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9)

民间非遗鼓乐(云游非遗影像展)(10)

来源 |综合自 唐山广播电视台生活服务频道、

唐山地方特色资源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