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山的阴阳(从看山是山到)

看山是山,看山还是山。

关于人生智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有个禅师,曾如是言:“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辨别山的阴阳(从看山是山到)(1)

有的人在看见,有的人却在观察。

看见,是一种视觉作用,而观察则是一种肉体与精神和谐相处的活动。

面前有一座山、一处水,有的人只能看见山的外形,水的形状,他只是在进行很简单的视觉运作。而对于观察者而言,受鼓舞于某种探索欲,他在观察中看见了山与水之间的象征联系。他可能会自觉地发问仁者为何乐山,智者为何乐水。

他的思绪开始飞扬发散,他将在山与水中看见物体在空间中的场面调度,捕捉抽象的艺术美感,他甚至能在这一山一水中看见整个宇宙的缩影。而有的人只是傻傻在看,在让眼睛徒劳地运动,却不连接头脑与精神。

辨别山的阴阳(从看山是山到)(2)

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与发现,却始终望不见尾。

培根曾说:“知识就是力量。”是的,人有了知识以后,就会对眼前的事物刮目相看。

因为知识,我们知道了苹果从树上坠落是因为万有引力,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心。但是,面前的山并不是一座简单的土与石的堆积物,而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面前的水也并不总是透明的,它会遇冷结冰,遇热蒸发。

这一切,都证实了知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工具。但是,知识并不是万能的上帝,对于自然界中很多的未知,它也无能为力。面对人文世界,很多人也因为知识视野的丰富与开拓而走向了繁杂之路,他们以自身的认知背景为尺度衡量外界,衍生了太多的牢骚与抱怨,不懂知足与感恩。

辨别山的阴阳(从看山是山到)(3)

有的人在观察,有的人却在看见。

当人们乘着知识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那山旁水上进行观察时,有的人,却下了知识之船,不再想追究与质问什么了,从而选择看山看水。这又是为什么呢?

经历了风雨的人,已很难正视风雨,转而将情绪投递于风雨中,埋怨风雨。但是在看山还是山的人眼里,风雨只不过是风雨罢了,以平常心去看,就像水还是水罢了,一种返璞归真的内在境界于是冉冉升起。

梁漱溟也曾提到过人生于世,无外乎活在三种态度里。

一为逐求,即追求世俗生活中的烟火与风尘,服从欲望的指挥,渴求物质的享受;

二是厌离,这种厌离充满着出世的消极之心,使得人在饮食男女的世界中感受更多的是痛苦与痛苦的轮回,又对人性深处以及社会上的崇高美感丧失期待,进而产生一种人生无意义之感,最后悲观迷惘地活在世上;

三是郑重,这种态度砥砺着人自觉地尽力去生活,并时常保持一颗返璞归真之心。

如若一个人渴望不断地成长与进步,那么他定会从逐求走向郑重,从看山是山,翻过看山不是山的坎,最后看山还是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