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

编者按:

12月7日,一个事关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

中国是本届会议的主席国,12月9日还将举办中国角浙江日主题活动,向世界展示浙江保护成果。作为协办人和主持人,绿色浙江环保组织负责人忻皓已前往蒙特利尔。

多年来,浙江环保人和万物生灵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本文为忻皓的回忆,编者重新进行整理。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1)

COP15会场蒙特利尔会议中心

如何向世界讲好浙江故事?几个月里,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社会各界人士集思广益,我也前往蒙特利尔协助组织工作,并将参与中魁合作论坛的交流。

其实,浙江环保人多年来活跃在一线,我身边就有不少投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辈和小伙伴,一起来看他们的故事。

启蒙

1968年,家住杭州三台山的潘宏耕,常看到年轻人拎着猎枪到山上打鸟。看着被滥打的鸟儿,他心里非常不安,开始剪贴报纸资料宣传爱鸟护鸟。

通过报纸,浙江大学青年教师阮俊华认识了潘宏耕,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末指导创建了学生绿之源协会,并筹建绿色浙江环保组织。

2001年获得全国“地球奖”后,潘宏耕当即给杭州市长写了封信,表示愿将两万元奖金捐出建造爱鸟亭。

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回应,市园文局在植物园门口辟出亭基,浙大建筑系师生绘制图纸,绿色浙江小伙伴还制作了各种鸟屋挂在爱鸟亭周边。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2)

潘宏耕为浙大绿之源学生讲课

而在宁波,同为绿色浙江创会会员的退休教师董松伟,也是全国“地球奖”获得者。上世纪80年代,他目睹四明山地区的山林植被遭到破坏,当地特有的珍稀兰科植物濒临绝迹。

在鄞州职高的支持下,他带着学生在三亩园地里办起珍稀濒危植物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普陀鹅耳枥,全世界只存于普陀佛顶山的一株母树。

当时的我还不到二十岁,在浙江大学学习环境科学专业。在一次社区环保活动中,我结识了潘宏耕老师,又在环浙江环保宣传骑行中结识了董松伟老师,进而加入到环保大部队。

正是浙江老一辈生态意识的觉醒者,启蒙了我和一批浙江青年,从此走上绿色之路。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3)

董松伟带着学生认知植物

“生物多样性”是不是有点专业?其实,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菜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在食堂或饭店看到花样繁多的饭菜,都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多样性意味着更多选择,如果我们一日三餐只吃白菜、萝卜,谁也受不了。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一词中,bio是生命、生物,而diversity就是variety,强调多样性,它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这些年来,浙江环保人都在着手实践。

物种多样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物种分为9个等级,其中易危、濒危和极危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目前全球濒临灭绝的动物就有1000多种。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4)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世界上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远远高于自然界的本体灭绝速率。这种灭绝是不可逆转的,并且正降临在粮食作物、药品和其他生物资源上,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一个物种要在红色名录上降级是非常难的事,但近年来不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保护动物被陆续“降级”:大熊猫从濒危降为易危、藏羚羊从濒危降级为近危,还有“东方宝石”朱鹮,也从极危降级为濒危。

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的7只野生朱鹮,是当时全球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

2008年,浙江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在德清下渚湖开始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如今,下渚湖畔朱鹮纷飞,种群数量达571只,约占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的10%。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5)

这两年,杭州牵手德清开展西溪湿地朱鹮回归试验,先后两次放飞10只朱鹮。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还跟湖南南山国家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签订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合作,中国南方将再次成为朱鹮自然栖息地。

放眼全国,各地正在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在浙江,一批植物学者通过400余次大中型野外考察、不计其数的小型考察,历时八载,终于在去年10月发布《浙江植物志(新编)》。

其中收录植物新种100个,新记录种266个,让浙江成为“十三五”期间华东地区植物新发现最多、密度最高的省份。

基因多样性

人的高矮胖瘦、声音肤色、遗传病等,都因基因不同而表现不同。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是一个“基因库”,物种基因越丰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在临平运河街道双桥村,孩子们正在稻田中寻找那根最高的水稻,并为它系上红绳。

袁隆平院士的学生、中国水稻研究所的曾松亭博士是“爷爷的水稻田”研学课程的项目发起人,活动取自袁院士年轻时的相同经历,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理解基因多样性与杂交水稻的由来。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6)

双桥村的水稻研学课程

基因多样性也是不少地方特色产业的根基。安吉白茶就是一种基因变异的“低温敏感型”特殊绿茶品种,春季发出纯白嫩叶,晚春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可以说“一片基因多样性的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在“世界香菇之源”丽水庆元,浙江省食用菌种质资源库项目落地。负责人陈俊良说,即使我们追不上某个菌类物种消失的速度,有一天也能从“基因库”里进行信息溯源,实现再利用。

生态系统多样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治理”,就是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为多样生物留住自然之家。

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浙江则是全国首个“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的省份。一个区域应该发展什么项目,都有一把“绿色标尺”。

杭州企业家鲍春雷还记得,上学时曾在萧山宾馆游泳池看到一只获救的钱塘江江豚,最终却不幸去世。几年前,当了解到江豚生存环境不容乐观,他决定捐资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钱塘江江豚保护基金,联合绿色浙江保护母亲河钱塘江。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7)

浙江大学钱塘江水生生物展揭幕

从水污染治理,到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浙江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水行动不断升级。

此前,绿色浙江与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已连续12年组织“同一条钱塘江”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今年年初,浙江实施八大流域禁渔期制度,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物种正逐步恢复。

让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020年9月,杭州市学军小学的孩子们为学校水池设计了一套水生态系统改造方案。这是一堂面向全省学校直播的浙江省项目学习公开课,源自“小河长”青少年护水计划。

自2018年发起以来,这项计划已经发动全省100多所学校、数万名学生成为家乡河道的守望者、自然讲解的志愿者、治水解决方案的创想者,该计划也获评2019年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旗舰项目。

cop15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主题是什么(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浙江故事)(8)

小朋友介绍社区生物多样性状况

期待

去年10月,主席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我对此次蒙特利尔之行也充满期待,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让更多人增进理解,也让浙江保护成果在世界获得关注与“回声”。

说好了,蒙特利尔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