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寄语航天科普营(航天大总师孙家栋)

在中国航天史上,有太多第一都与孙家栋有关: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他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被尊称为“中国航天大总师”。孙家栋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钱学森曾对中央领导说:“孙家栋确实敢干事,也的确会干事。”

孙家栋寄语航天科普营(航天大总师孙家栋)(1)

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卫星研制成功即将出场时,周总理要听取汇报,但有一件事大家都不敢说,那年代到处都是毛主席像章,卫星仪器上也被嵌上了一个非常大、非常重的像章。大家都明白这将会是一个发射隐患,但汇报中都心照不宣,唯恐被扣上“政治不正确”帽子。孙家栋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不能不说,于是鼓足勇气道:“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会给卫星姿态带来影响……”周总理一听就非常清楚了,说:“我看就不用了吧……你们回去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不久,“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后,正当卫星经变轨、远地点发动机点火进入地球准同步轨道,向预定工作位置漂移时,地面测控站发现,卫星上的镉镍电池温度超标,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刚刚发射成功的卫星就要报废了。孙家栋沉思了几分钟,下达指令“立即调整倾角5度。”正常情况下这一指令需要按程序审批签字后才能执行,但情况紧急,走程序已经来不及了。现场操作人员为了慎重,临时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的字样要他签名。孙家栋毫不犹豫地签了字。最终,热失控问题解决了,卫星化险为夷。事后,有人问他:“你还签字画押,就不怕承担责任吗?”孙家栋说:“我下达命令时手心冒汗了,但压力再大也得做决策,做总师就是做这个事的。”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嫦娥号探月工程,已经75岁的孙家栋毅然接下首任总设计师的重担。大多数人在这样的高龄都功成身退,他却冒着风险出战。有人直言不讳地劝他:“您早已功成名就,拥有很多的荣誉,为什么还要在这个年龄承担风险与责任这么大的工程?中国人一直讲要保持晚节,一旦失败了,你以前的辉煌、圆满的历程就会蒙上阴影。”孙家栋却似乎没有考虑那么多,他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3年后,“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拥抱庆祝,而孙家栋却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嫦娥一号”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孙老总一直把党和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勇挑重担,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孙家栋年老后仍在为航天大事操劳奔波,干起活儿来比年轻人还拼命。有人问:“您就不嫌累吗?”孙家栋说:“航天是我的兴趣爱好,干一辈子也不会觉得累。”其实,孙老早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步履艰难。年老后的大脑供血不足,也常让他头晕目眩。但他依然顶着病痛奋战在一线。担任探月总设计师后,孙老成了“空中飞人”,一周去三四个城市,一年穿坏5双布鞋。担任北斗卫星导航总设计师时,81岁的孙老一年去西昌和西安卫星中心就有17 次,发射那一天,他从北京航天医院拔掉输液针头赶往机场奔赴西昌发射场参加指挥。如今,90岁的孙家栋作为高级顾问,为了拿到一手测控数据资料,坐飞机一个月跑遍好几个测控站。大伙都担心他的身体,他却笑着说:“我也是90后。”

孙家栋寄语航天科普营(航天大总师孙家栋)(2)

孙家栋获得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奖励和荣誉称号。面对当之无愧的荣誉,他却格外谦虚道:“我很不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我个人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实际上我也就是个合格的工程师,或者高级工程师吧。

孙家栋寄语航天科普营(航天大总师孙家栋)(3)

幽默妙语解颐:侯爱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