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先天下之忧而忧)

#在头条看见彼此##创作挑战赛##2022生机大会##天南地北大拜年#范仲淹曾写过一篇《灵乌赋》给梅尧臣,在赋中,他斩钉截铁地说,不管人们如何厌恶鸟鸭的哑哑之声,自己将始终坚持一生的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

勇气,是范仲淹生命的底色。可以说,他的一生,都被体内一股热气推着往前走,不管刀山火海,宁死都不回头。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先天下之忧而忧)(1)

27岁中进士之后,范仲淹有十几年时间在地方上任小官,积攒口碑。他在地方做了很多实事,但视野并不局限于一县一州,时常就全国性的时政问题发表观点。在母丧丁忧期间,他向朝廷上了万言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晏殊和王曾看到范仲淹的万言书针砭时弊,宇字见血,于是极力向宋仁宗推荐这个奇人。范仲淹随后应诏入京,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入京次年,范仲淹就敏锐地提出,宋仁宗早已成年,垂命听政的刘太后应该还大权于皇帝。

晏珠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范仲淹据理力争。第二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

刘太后死后,宋仁宗亲政,怀念范仲淹当初为自己“仗义执言”,觉得他是自己人,遂下诏调他回京。

然而,皇帝想错了。范仲淹根本不是谁的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站对”,只有“站对”,站在对的一边。

这一次,宋仁宗要废掉郭皇后,范仲淹站出上书反对,皇后没什么大错,为什么说废就废呢?

然后,他得到了一个字:贬!

两年后,范仲淹又回来了,知开封府。这一次,他将矛头对准了宰相吕夷简。他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指名道姓,直斥吕夷简任人唯私,升迁不公。

吕夷简老谋深算:要让范仲淹消停,除非让他消失。

于是,范仲淹又一次被贬,来到了鄱阳湖畔的饶州。

一个人在一生中,哪怕有一次鼓起勇气,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范仲淹一而再,再而三,愈挫愈勇,七八年间,竟遭多次贬逐,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坚持不下来的。

范仲淹曾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即做官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级和皇帝,不怕受罪,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授人把柄。做到这两点,俯仰无愧,勇气自然就来了。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先天下之忧而忧)(2)

2

理想,是范仲淹人生的底牌。即使身处迷茫、黑暗与痛苦,他都能保持前行,因为他留了最大的一张底牌。

范仲淹的命并不好。用时髦的话来说,命运给了他一手烂牌,他却打得比所有人都好。

他发奋读书,想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范仲淹曾搬到寺庙中苦读,后来又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他生活清苦,却不改其乐。每天煮粥,待粥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伴着腌菜,各吃两块,就算填报肚子了。他昼夜苦读,夜里上下眼皮打架打得厉害,于是用冷水洗脸,提神,接着读。

当地官员听说了他的事迹,待地派人給他送吃送喝,以示鼓励。范仲淹一概拒绝,说今天尝到美食,以后对着白粥腌菜就吃不下了。

他在做人生规划时,早早就被定了两条路子:第一志愿当良相,第二志愿做良医。这两种人生设想,都是以忧国优民为出发点。不是治国家之病,就是治人民之病。

据说宋真宗有一次路过应天府,观者如堵,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继续躲在书院里看书。有一个同学很疑惑地问他:“大家都去看皇帝本人,你怎么不去呢?”

范仲淹头世不抬,回了一句:“今后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

别人说这话,可能是吹牛,但范仲淹说这话,是真牛。27岁那年,他考中进士,在殿试环节,见到了皇帝。

有理想的人自带光芒。《宋史》评价范仲淹,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一个能影响时代风气的人,尽管在当时失败了,但在后人眼里,又何尝不是成功了?

3

能力,是范仲淹一生的底气。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一范仲淹终其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无论什么身份职位,范仲淹都能做到极致。

康定元年(1040)前后,西夏进犯北宋边境,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宋仁宗无奈,遂起用众望所归的范仲淹,升他为龙图阁直学士,让他与韩琦一起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范仲淹到位后,兼任延州(今延安)一把手,军政打理得相当到位。

在防守边塞的战争中,他“号令明白,爱抚士卒”,采取正确的策略,经常取胜,军威大振,连宋仁宗都不得不称赞说:“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决心改革,第一个人事任命,就是把范仲淹调回中央,授枢密副使后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皇帝心中,范仲淹是非常合适的改革领袖。范仲淹一生的理想,担当良相的追求,此刻得以实现。他抓佳机遇,提出了十项改革方针。拿既得利益者开刀,澄清吏洽。

范仲淹对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毫不客气,每次看到针对这些官员的调查报告,大笔一挥就把这些官员拿下。富弼说,一笔勾了他容易,可你知道他的全家都在哭吗?范仲淹亳不心软,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哭要好。

“庆历新政”刚一年多,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天折。这是范仲淹一生中最郁网的时刻。

改革失败后两年,庆历六年(1046),58岁的范仲淹在贬所邓州,写下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毕生追求。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先天下之忧而忧)(3)

朱熹说,范仲淹“自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无一事不理会过。一旦仁宗大用之,便做出许多事业”。这一评价,代表了历代对范仲淹能力的肯定。范仲淹称得上是宋代第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改革家。

#历史##历史有知识##玩的就是历史##历史真相官##诗词##诗词##天天古诗词##你心中最大气磅礴的诗词是什么##你能说出一句最美古风诗词吗##典故##人生##可不可以给我说一句人生语录##人生微语##人生最终追求是什么##范仲淹##南宋##北宋##金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