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写友情(李商隐每多一分景)

大家好,我是沉于古诗,每天为您揭秘古诗内涵,让您感受古诗更多魅力。

前几天,在讲李商隐《嫦娥》时,我们主要介绍了类比的用法,我们知道如果要类比,借物写人(类比也可以借人写人),需要找到物和人的共同特点。

通常因为篇幅有限,一首诗一般只会使用一次类比,借一种景物来抒情。

我们今天来看李商隐的另一首诗《晚晴》,看看他是怎么在一首诗中两次运用类比的。

来看原诗: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写友情(李商隐每多一分景)(1)

先介绍下写作背景: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这首诗即是在此背景下写成。

我们直接来分析。

  • 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这句话字面意思是说:一个人深居简出过着清幽的日子,俯瞰夹城,春天已去,夏季还是很清朗。

李商隐写友情(李商隐每多一分景)(2)

天朗气清

前两句写了地点和季节,夏初时节。

我们要注意几个词:

(1)深居:是不是就是我们现在的“宅”呢?整天不出门,待在自己房间内?

这个应该不会哈。

李商隐在桂林也是一个小幕僚,还得上班,不可能不出门的。

这里的深居,应该是指住得很幽僻。

(2)俯:说明诗人住的很高。

(3)清:天朗气清。

前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晚晴,但是写出了诗人看晚晴的地理环境,而“清”这个字已经表露出晚晴的特点。

正常推理,诗人看到天朗气清,自然也是精神清爽

所以,诗人的感情就是从俯瞰夹城开始,感情触发点就是:俯瞰夹城。

  • 2、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幽草:幽暗地方的小草。

这句话字面意思:上天有意怜惜幽暗地方的小草,人间也重视晚晴。

李商隐写友情(李商隐每多一分景)(3)

这两句话,含义很深。

怎么把草和人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一步步分析。

(1)怜:这是个拟人化的词,天本来是无情的,诗人却赋予它怜惜幽草的情感。

天是怎么怜惜幽草的呢?

结合后一句看,就是现在晚晴了。

也就是说:晚晴就是天怜惜幽草的表现形式。

为什么现在晚晴了,就是怜惜幽草?

晚晴,顾名思义,就是傍晚天晴了。

如果天晴是怜惜幽草的话,那么说明什么?

是不是说明,幽草一直深受雨水的折磨?

这就是根据诗中的字推断出来的,虽然诗中没有说下雨,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下雨下得时间比较久,这一天傍晚终于放晴了。

就是通过这个“怜”和“晚晴”推断出来的。

(2)幽草:为什么要用“幽”字?

这个“幽”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常在古诗中,能明显感觉到,诗人表明是在写景物,实际就是在写人。

但是我们可能并不明白,诗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如果要把草和人联系在一起,这个“幽”字就是草和诗人之间的桥梁。

幽草,是生活在幽暗地方的草;

深居,是指诗人住得很幽僻。

你再看,是不是很像?

都是住在很幽僻的地方,这就是诗人和草的共同特点。

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特点,我们是不能认为草就是指代人的,这是一种类比法。

这里,也有很多人认为“天意怜幽草”其实是比兴,这个要看个人理解。

我个人以为,如果是比兴,诗人是没有必要把人和物的感情需求寄托到同一个事物(晚晴)上的。

好了,这个不展开讲,如果大家有疑问,我们在评论区讨论。

现在找到了幽草和诗人之间的共同点,就可以类比。

那么,幽草有什么感情呢?

我们前面已经推断出,幽草深受雨水的折磨,现在终于放晴了。

那么类比,诗人又深受什么折磨呢?

我们前面背景中有介绍,诗人一直深受党争的折磨。

所以,这里诗人的感情就很清楚了:长期深受党争的折磨,现在终于可以暂时解脱了。

可以看出,诗人既有对长期深受党争折磨的伤感,又有对现在终于解脱的庆幸之情。

接着看下两句。

  • 3、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并:更。

高阁:指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高远。

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诗人在楼阁之上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夕阳的余晖低透小窗,闪现一线光明。

李商隐写友情(李商隐每多一分景)(4)

这两句直接写晚晴。

我们还是要注意几个词:

(1)并,也就是更加的意思,这个字很显然就把刚才诗人心中的庆幸之情,加深了一层。

具体是什么让诗人的感情更深了一层呢?

就是后面的“高阁迥”、“小窗明”。

因为住得高,我的房间内还有余晖可以透进来。

因为终于晴了,所以诗人之前的感情是庆幸,现在不仅晴了,看到自己的房间内居然还有阳光透进来,所以这个时候,诗人的感情更进了一步,是更加愉悦的感情。

(2)高,这里还是要注意这个“高”字,它可以与之前的“俯”相互照应。这是写作上应该注意的地方。

来看后两句。

  • 4、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越鸟:南方的鸟。

这后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南方鸟儿的窝巢已被晒干,傍晚归巢时飞翔的体态格外轻盈。

李商隐写友情(李商隐每多一分景)(5)

大家读到这里,有没有发现,这结尾有点突然?

通常我们写律诗,都遵循起转承合,结尾要合起来,诗才会比较完整。

但是,你们看这首诗,结尾两句和前面六句,好像是脱节的,没有关系啊。

其实,是有联系的。

这里,诗人又非常巧妙地用了一次类比法。

我们回头看上两句。我在前面没说,是特意留在这里摆出来给大家看。

“小窗明”和“鸟巢干”之间有没有相似之处?

一个是说:诗人住的房间有光透进来了;

一个是说:越鸟住的巢被太阳晒干了。

这两个景物的共同点是:都是住的地方,都有太阳光的照射。

你们看,就是这样在无意之中,诗人又一次用了类比法,不露痕迹,巧然天成。

那么越鸟又是什么情感呢?

就是“归飞体更轻”。

归飞体更轻是什么情感?

是不是因为高兴和开心?快乐高兴地飞,自然感觉很轻。

所以,诗人后面的感情,已经由愉悦又更深了一步,转成了高兴和快乐之情。

  • 5、全诗感情脉络梳理

首先,诗人俯瞰夹城,感情触发,有清爽的感情;

其次,看到幽草得以摆脱雨水的折磨,转变为庆幸之情;

然后,看到“微注小窗明”,诗人感情更深一层,转变成愉悦之情;

结尾,看到“归飞体更轻”,诗人感情又深一层,转变为高兴快乐之情。

这就是全诗的感情脉络。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一直在不断加深,每一处景物都能把感情推进三分。

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诗人两次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但是巧然天成,我们如果不仔细读,很难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

今天的文章解读,能给您带来一点点启发吗?如果能,我真的很开心。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有什么想说的,请在评论区随便说。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将每天为您解读一首古诗,探秘古诗内涵,让您感受古诗更多魅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