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

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就是高山、就是流水、就是丝竹、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题记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2)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的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这里分享音乐大师万宝常音乐作品古筝赏析。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3)

自从秦汉以来,平民!都盼望国泰民安,百业兴旺;都不愿看到国家四分五裂,人民颠沛流离。西晋的灭亡,国家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人们都有家难归。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4)

人们不满北齐统治,很多人想方设法往江南逃来,大音乐家万宝常,就是其父万大通带领下,大批逃亡中的一员。不幸的是,父子俩都被北齐抓了回来。依照齐国的法律,凡逃亡的成年人,一律处以死刑。妇女、儿童则变为奴隶。所以万大通被处极刑,而年仅十岁的万宝常,以奴隶身份,被分配到乐籍里。当了小乐工。这样一来,反而使他的音乐天才得以发挥。一回,在餐桌上,随手用筷子敲击各种碗碟,顿时,美妙的音乐充满了整个餐厅,大家怀着饮佩的心情,静静地听着。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5)

万宝常(556年——595年),出生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梁国(今安徽省砀山县一带),隋代音乐家,其父万大通曾从梁朝部将归附北齐,后图谋逃返江南,事情泄露被杀。万宝常亦因株连获罪,配充乐户,成为乐工。万宝常一生经历过梁、北齐、北周、隋朝四个朝代。杨坚(541-604)建立隋朝后,万宝常成了隋朝乐府的工。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6)

他的代表作品有《乐谱》。万宝常最先注意到苏祗婆七声之说,在对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奉诏制定礼乐,曾以自制"水尺律"为标准调制乐器,并自撰《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一千八声"等乐律理论。他所制定的这套宫廷乐器对后世的俗乐产生重大影响,他的乐律理论虽然在隋朝并不受重视,但对唐代定律具有启迪作用。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7)

《乐谱》: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公元581年),郑泽等人重定乐律,制黄钟调。演奏后,文帝问万宝常意见,万答曰:“此乃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接着,万宝常竭力说明此乐声之哀怨放纵,实非雅正音乐的道理。隋文帝终于同意他的意见,命其调整乐音。万宝常果真出手不凡,他制成了各种乐器,还撰写了《乐谱》六十四卷,提出了有名的八十四调(即一个音律有七音阶,每个音级上建立一个调,所以成为七个调。那么“十二律”即可得“八十四个音阶调式”),为唐朝灿烂缤纷的音乐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8)

万宝常发现八十四调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中与传入中原不久的龟兹琵琶有关。一直有这么个传闻:有一名叫苏抵婆的龟兹人带着龟兹琵琶来到中原,他弹奏时一个音阶有七声,他说是“从上一代传下,音调就有七种”。万宝常正是注意到了苏抵婆的这一“七声”之说,在对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发现。他在发现八十四调的同时,还推断出了“一百四十四律”,虽然这些系纯理论,并无多大使用价值,但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他理性思辨的能力。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9)

万氏“八十四调论”在隋朝并不受重视,唐太宗当朝时,“方得丝管并拖,钟石俱奏”。而至武则天时,一些音乐家则从这一理论上注意到了“七声音阶”的特定价值,更加明确地得出了“凡情性内充,歌咏外发,即有七声”。这再次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七声音阶音乐提供了可靠依据。万宝常在提出八十四调理论时,还发明了用水尺来定音律,以调整乐器声音的办法,这无疑比传统的“管口校律”要更为科学。正是鉴于万宝常所作的这些历史性贡献,郭沫若曾撰文称他是“隋代大音乐家”。

万宝常创造了所说的“八十四调”音阶,这是我国音乐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万宝常一生用他的新理论创作了许多新的乐曲,以“其声淡雅”为特色,这是他的又一成就。他还亲手改革了许多传统乐器,如影响后世的十二孔笛、十九簧笙,应柱改良琵琶,都与他的乐器改革运动有关。他的这种勇于革新的精神,至今仍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正由于他有这些多方面的成就,当代文豪郭沫若说:“我们希望中国有第二个万宝常出来。”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0)

万宝常是个音乐奇才,有一次和人一起正吃着饭,谈论到音乐的事,身边没有乐器,就随手持筷在几个食器上敲起来,居然诸音俱备,颇为动听。当他提出八十四调理论时,曾有人哂笑他,以为是纸上谈兵式的谬论,但他能自如地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总是出手就成曲调,令人赞叹不已。还有一次听宫中奏乐后忍不住泪如雨下,说:“声音如此尖历悲哀,天下人将互相残杀矣。”时值盛世,众人皆以为是胡言,大业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果大乱矣。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1)

有一次,遇到位育人音乐家祖-19,祖艇原来任北齐侍中,因触怒皇帝,而被熏瞎双眼,配人乐籍为奴,他很欣赏万宝常的音乐才华,他们自然成了有奴籍的师生了。从此,万宝常在名师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我国的传统音乐理论,除五音十二律外,还能将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巧妙地棵合在一起。后来,北齐被北周灭掉,他成了俘虏,他被带到北周国都长安。在长途跋涉中,他用音乐解除寂寞与苦闷。他改良、创作了不少新的乐器,其中最突出的是:大胆地改革了琵琶的弦柱,把原来固定的改为活动的。大大丰富了琵琶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他还综合了各国音乐家的调式理论,创造出我国音乐史上的不朽理论—八十四调。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2)

由于权势之间的斗争,再加上他的成就被别人所窃取,最后,家庭贫困,晚年无子,其妻又因他患病卧床,带着所有东西逃走了。万宝常死于无人照顾和饥寒交迫之中。临死前,他满怀着对醒o世界的愤怒,将发明的全部乐器、著作焚毁了。

在中国音乐史上作出这样突出贡献的一代尊师,就这样被奴隶制吞噬了。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3)

历史贡献:万宝常在提出八十四调理论时,还发明了用水尺来定音律,以调整乐器声音的办法,这无疑比传统的“管口校律”要更为科学。

代表作:《乐谱》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4)

《梅花三弄》梅花调苦愁三弄,竹叶香清泥一觞。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

晋隋以来有此笛曲,为东晋大将桓伊所作。后经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流传至今。曲谱初见于《神奇秘谱》,其中简明记载:“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5)

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清《琴谱谐声》中,有此曲改编为琴箫合奏的曲谱。梅花傲霜高洁的品格,是古今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常为人们用以隐喻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明杨抡《伯牙心法》记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之意,则取泛音三段,同弦异徽云尔。”琴曲中采用完整重复三段泛音写法不多见,“故有处处三叠阳关,夜夜梅花三弄之诮。”(《律话》)。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6)

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一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7)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现代琴家傅雪斋演奏的《梅花三弄》,其节奏较为规整,也宜于合奏,故琴家称之为“新梅花”;广陵派据《蕉庵琴谱》所奏的则称为“老梅花”,其节奏自由跌宕,更显梅花刚健挺拔的气质,特别曲终前音乐突然从F调转入a角调,令人耳目一新。

《梅花三弄》全曲共有十段,每段都有小标题。其旋律前半部分悠远飘逸,表现了梅花傲雪的风骨,后半部分则与其前形成对比,节奏急促,描写了凛冽寒风中梅花的不屈性格。乐曲以忽静忽动,忽柔忽刚,表现了千姿百态的梅花形象。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曲调,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铮铮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附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愤,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地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关于《梅花三弄》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南宋的爱国主义词人洪皓,在出使金国时,曾被扣留十余年,他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坚定不移,不屈不降,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最后终于返回南宋。临行前夕,他写下了《江梅引·忆江梅》一词,其中有“断回肠,思故里。漫谈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的句子,表现了洪皓得知自己将返回故里的消息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操起绿绮琴,演奏一曲《梅花三弄》,借梅花的傲霜凌雪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并以回忆江南的梅花来寄托自己对南宋的深切怀念之情。

《梅花三弄》小标题

《神奇秘谱》: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风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风宣玄品》:一、溪山夜月;二、云外声;三、玉箫声;四、月转西楼;五、青鸟啼魂;六、青霄杂佩;七、梅边读易;八、弄邃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西麓堂琴统》:一、溪山夜月;二、声遏行云;三、碧霄声彻;四、声断行云;五、月转西楼;六、声散行云;七、清香杂佩;八、玉笛声清;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重修真传琴谱》:一、溪山晓月;二、一弄声入太霞;三、清癯水艳;四、二弄声入云中;五、青鸟啼魂;六、读书声;七、三弄寒香雪月;八、玉箫声唱;九、凌风戛玉;十、铁笛声清;十一、风荡梅花;十二、欲罢不能。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8)

音乐因此,而成为时间之最佳象征。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正就是因此,而对时间有着深刻的体认。对此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早有深刻体认之点,近代西方哲学、科学,也已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古典音乐,她那神秘的韵味还可以让我们回忆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古典乐派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隋朝时期著名音乐家万宝常乐谱与梅花三弄赏析)(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