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1)

最近几天,各式与七夕“沾边儿”的活动层出不穷,吸人眼球,各大商家都铆足了劲吆喝,让这个传统节日正在被商业化,迷失本真面目。实际上,七夕并非“中国情人节”,它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绝不仅仅是“秀恩爱”这么简单。

七夕由来

在众多人眼中,七夕是与浪漫爱情有关的“中国情人节”,然事实并非如此。七夕,又称乞巧节,起源于汉代,起初并非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七夕节所在的农历七月,《夏小正》中说“初昏,织女正东向”,这个时候的黄昏,抬头可以望见夜空中银河贯穿南北,织女星散发着美丽的光辉,朝向银河东岸的牵牛星——这是天上。而在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已末,秋将至,女子们要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就这样,天上的织女星被遥想成了人间女子的保护神和寄托心愿的所在,凡间女子皆于七月七日晚上向她乞求智慧与技艺。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2)

丁观鹏(清代画家)所绘的乞巧图

对织女的崇拜最终落在了七月初七,这个时间对于古时的女性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孔雀东南飞》中云:“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是妇女们相聚嬉戏的日子。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代诗人作《七夕》有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正是“乞巧”的习俗。

七夕其实是“女儿节”、“妇女节”

在七夕节的节俗活动中,织女是核心形象,女子是绝对主角,把七夕称为“女儿节”,是毫不过分的。其节俗活动的核心就是“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于是这个节日里少不了巧手女子平日里常用的“针”。“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有些七夕习俗还有“乞美”的内容。

七夕,从“乞巧节”演变为“中国情人节”,大约是本世纪以来发生的事情。西方传入的圣瓦伦丁节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并逐渐风行。受此启发,商家发掘了七夕的情爱要素并大力推动之,就这样,七夕演变成了“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3)

七夕节在古人眼里,就是妹子的“放风日”,好比今天的“妇女节”。

事实上,古代单身少女们在七夕这天是不约会的。不收花不拉手不烛光晚餐……倒是会看星星,但也不是和男友看,是和小姐妹聚在庭院中,摆上瓜果贡品,比赛穿针引线,抓些会结网的蜘蛛讨好彩头,以此拜织女星宿,好在以后的纺布绣花领域拿到好成绩。古代女子足不出户,和外界沟通较少。每年只有特定的节日可以与闺蜜们聚会,在七夕这一天,女子们就会约上亲朋邻里的妹子。在院子中搭好供台,联合拜织女。拜织女时,每一位可以许上一个愿望,拜完后,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吃瓜子、聊天。半夜才散去各自回家。七夕节在古人眼里,就是妹子的“放风日”,好比今天的“妇女节”。

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如今,人们约定俗成将七夕节认为是情人节,而忘却了这个节日的传统意义。所以,所谓“中国情人节”,是当下商家参照西方情人节的“附会”与“发挥”,与其原先涵义相去甚远。

七夕的习俗

那么,古人在七夕这个时候,有些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玩法呢?小编一起带您来看看!

穿针乞巧

七夕节节俗的核心是“乞巧”,“穿针乞巧”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4)

穿针乞巧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邓寅明 摄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凡间的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这也是一种较早的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做了准备。

“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而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我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

拜织女

“拜织女”是七夕节的习俗。“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都是丰富多彩。不过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5)

拜织女

据史料记载,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6)

投针验巧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为牛庆生

古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7)

七夕晒书

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七夕节满分攻略(新知)(8)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巧果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