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古琴的设计师(IT理工男创办古琴社)

弹古琴的设计师(IT理工男创办古琴社)(1)

泛黄的宣纸上布满淡淡的纹理,身着唐代服饰的乐人席地而坐,手持各色民族乐器,他们的神态怡然自得……这幅如千年古画般精美的图片是自得琴社的演出海报。8月26日,他们将携《琴为何物·唐音乐会》亮相宛平剧院,用千年古乐奏一曲活色生香,带领申城观众在古韵新声里走进盛世大唐。

从B站“出圈”到数度登上央视舞台,作品全网点击率破亿,成立短短几年,自得琴社为何如此火爆?演出前,记者与两位创始人聊了聊,听他们讲述了这支宝藏国风乐团爆火背后的蝶变。

创始人竟是IT理工男

自得琴社的社长朱里钺读书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2010年前后,身处IT行业的他还是一位标准的理工男,刚刚接触古琴不久,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自己的追求。

后来在古琴、象棋等多个雅集活动中遇到了蔡珊和唐彬。前者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古琴演奏者,而唐彬则和朱里钺一样是“半路出家”。“原来是一位电影摄影师,高中时看了张艺谋的《英雄》,印象最深的是李连杰和甄子丹雨中对打的场景。” 特别是背景音乐古琴声,更是让唐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后来他便毅然决然从北京“漂”到上海,师从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琴艺术传承人龚一正式转行。

弹古琴的设计师(IT理工男创办古琴社)(2)

因为共同的爱好,2014年,三个人在上海新天地一处弄堂的小房间里创办了“自得琴社”,以古琴教学为主。靠着圈中熟人的口耳相传,队伍逐渐壮大。但奇妙的是,除了蔡珊,之后加入的新成员也都是跨界而来。数学、中药学、历史学、营养学等等,因为志趣相投,这些斜杠青年走到一起,做着一些回归本心的事,自得其乐。

“诊所”转型“流动古画”

自得琴社是通过短视频“火”起来的,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最初的视频并不像今天这样美轮美奂。因为当时在琴社教学时,朱里钺经常遇到演奏习惯不规范的学生,要花很大的精力去纠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是一个诊所,他们就像是我们的病人一样。”

这让朱里钺突发奇想,为何不借助唐彬的影视拍摄经验,把常见的演奏错误拍成短剧?于是,自得琴社的首个视频《古琴诊所》面世,这一系列讽刺琴界乱象的黑色幽默迷你剧很快获得了大批年轻人的关注。

弹古琴的设计师(IT理工男创办古琴社)(3)

然而,就在网友们坐等视频更新的时候,琴社却开始冷静反思:讽刺视频对弘扬古琴文化的帮助究竟有多大?“吐槽并不是一个最好的方式,与其一直去抨击批判丑的坏的事情,不如我们自己做一些美的,用美的方式去影响大家。”抱着这样的想法,2016年,自得琴社走上了古琴改编的演奏之路。

“一开始画面有些冷清,体现不出乐曲的活力,也缺乏观赏性。”后来,朱里钺想到了相识已久的装束复原小组,知道他们致力于研究古代服饰,还原度和品位都很高。于是,琴社又试着把传统乐器和复原服装结合,制作古画风格的视频。

2019年改编自国漫《秦时明月》的《空山鸟语》是自得琴社第一支搭配装束复原的视频。画面中,乐手们穿上了朱红圆领袍、艾绿上衣等宋制服饰,高冠峨髻,手持各色乐器,在藕色绢底背景中倏然演奏起来,如同一幅流动的古画,意境悠远又妙趣横生。

弹古琴的设计师(IT理工男创办古琴社)(4)

而这支既不失古风又有当代元素的视频一经上线,播放量也很快达到了100万。朱里钺告诉记者,从那以后,自得琴社就一直延续“古装配古琴”的模式,改编着他们喜欢的传统名曲和现代音乐,而且根据不同的音乐背景,演员们的每一套服饰几乎都有参考文献,一针一线都十分考究。

自创“拿铁理论”推广传统文化

从《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到《哈利·波特》主题曲、《愤怒的小鸟》……最近几年,自得琴社的视频不断引起关注和讨论,不仅在国内成功出圈,还一路火到了国外,其作品全网视频播放量已经超过2亿。

与此同时,他们的线下演出门票也总是瞬间售罄。过去两年,他们把《天真自得》《琴为何物》《新不异旧》系列音乐会开到全国各地,不少年轻人穿着汉服来看演出。2020年、2021年,他们还两次登上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国风、国潮越来越热,但作为艺术总监的唐彬却始终保持清醒,“我挺担心‘潮’这个词,因为‘潮’忽来忽去,‘热’转瞬即逝。我们想让那些旧的、好的东西在这个时代重活一次,但我希望它是持续不断、慢慢增长的。”

弹古琴的设计师(IT理工男创办古琴社)(5)

于是,除了改编流行音乐和经典IP,自得琴社还将目光聚焦到了古曲新编和原创上。此次宛平剧院的演出中,自得琴社就将带来了三支全新的曲子,聚焦丝绸之路的《行者》、充满异域风情的《玉狸记》、讲述大禹治水的《大夏》,十余位乐手将以高度复原的唐代装束登台,为申城观众奏响一台唐风古乐。

多年来,自得琴社自创了一套“拿铁理论”:“我们把传统的高雅艺术比喻为意式浓缩咖啡,一个没有喝过咖啡的人,第一次喝浓缩就会接受不了,但如果加一点奶和糖,就可能更容易接受,等到喝惯了拿铁,也就会渐渐接受了浓缩咖啡。所以,我们在推广传统艺术的时候,希望通过做出贴近现代审美和欣赏习惯的改变,尽可能地被大众所接受。”

用年轻的方式为古音赋新韵

古色古香的画面、考究的传统服饰、多个民族乐器合奏,经典音乐IP巧妙改编,一首首出圈的作品背后是自得琴社成员们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热爱。

唐彬告诉记者,虽然演奏着最古老的音乐,但“年轻”一直是自得琴社的主题词,他们的成员以“90”为主,这群正青春的音乐新人也正以最年轻的方式为古音赋新韵。

弹古琴的设计师(IT理工男创办古琴社)(6)

朱里钺也表示,自得琴社就像在古代文化基因里寻找破碎的DNA残片,用现代化的拼接方式拼接成一个全新的作品。“很多有关古老声音或者乐器的史料都不复存在了,甚至当一个乐器都失传之后,我们就算找到古谱也很难演奏出原汁原味的古音。自得琴社并非只寻求复原古音,也并非只寻求流量和话题,我们希望用最合适的方式把古老的器乐和现代的流行元素结合起来,让晦涩难懂的古音重新被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焕发活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