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

1988年二月初二,河北省邯郸市三陵乡姜窑村村民姜延芳像往常一样拿起农具,开启了新的一天。

为修补老屋,姜延芳前往村西卧龙岗上取土。

这是一块岗坡地,表面看上去就是一处普通的黄土坡,但就是如此普通的地点却挖出了一条长度超过300米的巨型石龙。

石龙体形庞大、姿态雄伟、浑然天成,村民挖到石龙的消息随后不胫而走,引来很多专家的重视,他们来到村庄进行考察。

经过后续的挖掘,大大小小共计十条石龙面世。

但石龙的成因却遍布疑云:它是人为穿凿还是自然形成?一时之间专家难以给出定论。

石龙的真貌如何?为何成因难以查明?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

(邯郸巨型石龙)

这一切还需从石龙被发现的那一天谈起。

挖沙取土,村民发现巨型石龙

在我国民间民俗里,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有和风化雨的本领,是布云降雨的神灵,在农业社会受到了民众的敬仰,代表着祥瑞,成为华夏先民的图腾。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2)

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

我国存在着对龙的普遍信仰,姜窑村也是如此,这个河北省的村庄世代信仰龙,村民们对龙保持着敬畏,但谁也没有看到过龙的真容。

直到1988年的一天,“石龙”出现在姜窑村,勾起了当地村民乃至专家们的好奇心,打破了村庄的平静。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3)

(姜窑村村民自述,村民们无意间破坏了石龙的身体,将石头做成碾子、磙子等工具)

姜窑村村民姜延芳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看上去像龙脊椎骨的东西,起初姜延芳并不在意。

因为同村村民们之前也曾看到过类似的物件,村民们将其唤作石杠,也就是长长的石柱,村民们会将这种石头切割下来,搬回村子制作磙子、碾子等工具。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4)

(农村常见的石碾磙子,是一种碾轧工具,装在轴架上可加工粮食)

姜延芳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自己挖到的“石杠”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贴着“石杠”继续挖土,但疑虑渐渐在他心头萌生。这条“石杠”与以往看到的石杠迥异,一方面这条“石杠”长度惊人,自己挖了很久也没窥见它的全貌,似乎没有尽头;

另一方面,这条“石杠”的颜色有异,与普通的“石杠”不同。

姜延芳顿时对“石杠”产生了好奇心,他继续进行挖掘,想要看看这条“石杠”究竟有多长。

姜延芳挥着挖掘工具汗如雨下,在挖掘过程中,姜延芳心中却渐渐产生一丝寒意,因为他发现他挖到的“石杠”造型越来越奇怪,就像是一条巨大的蟒蛇。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5)

挖掘过程中,姜延芳渐渐觉察到一丝异样

不知是劳累过度还是恐惧感作祟,姜延芳心脏猛烈地跳动起来,他不再挖掘,在原地休息一番便跑回村里,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左邻右舍,分享自己这次奇特的经历。

村民们一开始不以为意,因为石杠在当地的确很常见,即便造型奇特,石头终究是没有生命的物什。

但姜延芳却并未放下心来,他所顾忌的不仅是石头的奇特造型,还在意着挖到石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传统节日里的“龙抬头”。

“龙抬头”的传统从古代传承至今,早在元代史地学家熊梦祥的著作《析津志》里,便谈到“龙抬头”这一传统,《析津志》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恐惊了龙眼睛”,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掌管云雨的龙王会抬头,之后雨水会渐渐增多。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6)

供奉龙王的龙王庙,古代传说里龙王掌控云雨,在风雨失调时,民众会前往庙中祈求风调雨顺

在封建社会里,农耕是民众维持生计的重要方式,因此民众尤为重视掌管云雨的龙王,会在特殊节日里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

祭祀活动也曾在古籍中出现,例如民国时期的河南地方志《永宁县志》载:二月“初二日,祀龙神”。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7)

在农历二月初二对龙神的祭祀,既是民众渴求风调雨顺的流露,也是民众对龙这一神物的敬畏,在古代传说中,龙掌管着雨水,能震慑百虫、保佑谷物丰收,影响着民生,因此民众不敢对龙不敬,唯恐触犯了神灵,导致风雨失调,粮食歉收。

在二月初二这一特殊日期挖到巨石的姜延芳,心中开始惴惴不安,庞大的身躯,特殊的节日,让他不得不将石头与龙联系在一起。

更奇特的是,石杠被发现的地点,与卧龙岗相距不远,村庄历来信奉龙神,村子里流传着关于龙的传说,传言卧龙岗的下方卧睡着九条巨龙,难道自己无意间挖出了龙骨?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8)

村民们参与挖掘

听了姜延芳对自己这段经历的描述,受传统龙信仰的影响,很多村民都认为卧龙岗下埋藏着的是世代信奉的巨龙,而姜延芳挖到了龙骨,让传说中的龙显露出真身,这让村民们兴奋不已。

要知道龙是传说中的神兽,自古以来保佑民众,但没人真正见过龙的躯体,村民们想要一睹龙的真容,他们前往挖到石龙的地点,看到了姜延芳描述的特殊“石杠”。

在村民们动手挖掘之前,姜延芳已经挖出数米长的“石杠”,但是“石杠”还是看不到头。

村民们纷纷参与其中,众人虽然干劲十足,然而挖了三四十米却依旧没有挖到头,在后续的挖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

村民们不知道的是,姜窑村地下埋藏着的石龙不止一条,它们被沙土掩埋,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挖到石龙的消息越传越远,邯郸市三陵乡姜窑村的“巨龙”引来专家的重视,在后续的挖掘过程里,大小共计十条石龙出世,形成了“巨龙阵”,最长的大龙长达369米。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9)

邯郸市“天下第一龙”景区

专家们就石龙的成因等问题进行研究,巨龙还吸引了书法家陈茂才的关注,他挥毫泼墨,写下“天下第一龙”。为保护巨龙,相关部门在石龙被挖掘的位置上,建立了景区,向慕名前来观瞻的游客,展现着“天下第一龙”的独特神韵。

村庄寻踪,石龙成因遍布疑云

20世纪八十年代,姜窑村挖出石龙的消息越传越远,关心石龙的专家们前往当地深入考察,欲探寻邯郸石龙的真相。

在挖到石龙时,村民们曾怀疑过石龙为龙或者大蟒蛇的古化石,接到消息的当地文化部门派出相关人员前往村庄寻踪,相关人员在现场看到了一节一节类似脊椎骨的石头,有的石头形似鹰爪。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0)

一节一节类似脊椎骨的石头以及形似鹰爪的石头

让人将巨石与传说中的龙联想起来的,不仅是巨石的形态,还有周围的环境。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咏叹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与水常常被联系起来,巧妙的是,在古石龙西南侧的确存在着一处潭水,名为罗敷潭。

该潭之所以名为“罗敷”,是因为它与古代美女秦罗敷有关,秦罗敷是古代邯郸城的(今邯郸市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农家女子,她天生丽质,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她早早嫁作人妇,采桑养蚕,安心做一位贤妻良母。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1)

秦罗敷采桑图

然而一位官员垂涎罗敷的美貌,他企图利用权势霸占秦罗敷,秦罗敷却盛赞丈夫,拒绝官员,投潭而死。

后人为纪念罗敷,将潭命名为罗敷潭。罗敷潭不仅与秦罗敷这位忠于爱情、不畏强权的女子有关,古籍中还存在着罗敷潭与龙相关的记载。

县志《邯郸县志》有载:“相传夏季每有白气起于潭中……如龙之吸水”,县志里的罗敷潭同样与龙存在着一定联系,在被命名为罗敷潭之前,潭被唤作卧龙潭,该潭与龙的种种联系为姜窑村发现的巨龙赋予了更浓厚的神话色彩。

探人员们怀着热情对巨石展开挖掘、考察,但当时针对巨石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勘探人员决定先维持石龙原貌,等待未来有更好的时机对其展开研究。

转眼到了2002年,邯郸县文化旅游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指示下,对石龙展开保护性恢复工作,当地发现的巨龙的数量增加到了十条。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续的恢复工作中,因为巨龙的“龙头”残缺不全,因而对其进行了恢复,如今在景区看到的龙头为后人修复而成。

为何龙身被挖掘出来,而“龙头”残缺不全呢?

原来在1988年发现石龙之前,石龙暴露在地面的仅仅是看似寻常的石头,当地村民不知它为何物,一些村民将石头毁坏成小块,做成了工具。

而伴随着石龙周围的沙子、泥土被村民们挖去使用,石龙的身体渐渐显露,直到1988年,石龙引起专业人员的重视,村民们对石龙的破坏才渐渐停止,石龙的“龙头”可能是在村民取石过程中被破坏。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2)

还原之后的石龙龙头

经过专业人员对石龙的发掘、保护和还原,如今能够看到的石龙有着相对完整的躯体,众多石龙依次排开,大龙卧在中央,两侧卧有小龙,龙与龙之间的间距很小,它们形态各异、气度不凡,气质照应着自古以来民众对龙的想象。

数千年来,勤劳奋进的炎黄子孙将龙作为图腾,传承着历史悠久的龙文化,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龙拥有神力,可以主宰天象,因此它的形象往往威风凛凛、朝气蓬勃。

封建背景中,龙还被统治阶级借用,成为象征天子威仪的文化符号,例如统治阶级身穿制作精美的龙袍,彰显皇族风范。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3)

清乾隆年间香色缂丝金龙夹龙袍,龙袍纹饰精美,上面绣有金龙,象征着皇室威严

虽然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物,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龙的形态、特征已经出现在与龙相关的艺术创造中,龙传统的艺术形象躯体似蛇,利爪似鹰,身披鳞片,传说中的龙不仅有了真身,还衍生出“哪吒杀龙”等传说故事。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4)

古代石刻上“哪吒杀龙”的场景,龙身有鳞片,躯体似蛇,利爪似鹰

邯郸石龙不仅体型庞大,还有形似鹰爪的“龙爪”,加上身体存在着一节一节的结构,仿佛动物的脊椎,形态逼真,但专业人员并未断言它是传说中的“龙”化石,围绕着石龙的成因,相关人员们产生了众多猜测。

意见不一,石龙究竟是何物?

在研究石龙的过程中,各方人士意见不一,大致形成了三种猜测。

其一,巨龙是“龙”化石或者恐龙化石,这种观点基于石龙的体态展开讨论。

石龙的形态颇有特点,组成石龙群的石头条条排列,石头上存在着众多裂隙,裂隙两侧形成了类似骨关节的突起,一眼看去好像脊椎动物的脊柱。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5)

石龙上存在着许多裂隙,裂隙两侧还有类似骨关节的突起,看上去就像动物脊柱

但是研究发现,这些石龙的“脊骨”分布并不均匀,石龙身上的“脊骨”分布有着多种尺寸,有的相隔40cm左右,有的却相隔100cm,间隔尺寸没有规律可循,不符合现实动物的脊椎骨结构。

其他的一些细节也能证明石龙并非动物化石,例如形似龙爪的鹰爪在结构上存在分层,真正的爪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在深入研究之后,动物“化石”的猜测被证明并不成立。

第二种猜想是该巨龙为赵王陵的镇陵信物,这一推测与邯郸的历史有关。

邯郸历史悠久,在战国时期曾是赵国的国都,随着岁月更迭,邯郸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人在邯郸境内的活动留下众多历史遗存,赵王陵就是其一。

之所以将姜窑村发现的巨龙与赵王陵联系起来,是因为二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不远,赵王陵为战国时期的墓葬群,与姜窑村同属于三陵乡境内。

姜窑村发现的古石龙均朝向东北方向,而赵王陵遗址就坐落在石龙东北方向约1.5公里远的地方,因此关于石龙还存在着一个猜测,那就是石龙是赵王陵的镇陵信物。

说起赵王陵,要回顾赵国的历史,赵国为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地处中原,边境环敌,生存发展环境相对恶劣,其始祖为造父。史书《史记》记载:“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赵国始祖造父平叛有功,在赵城受封,赵氏经多代发展,在公元前403年与韩氏、魏氏瓜分晋国,赵国渐渐发展强盛。

历史上,赵国都城经过多次变迁,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今太原),后赵国迁徙至邢(今邢台)等地,直至赵敬侯在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邯郸成为了赵国的国都。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6)

战国七雄示意图

在邯郸,赵国挫败齐国,与秦国争霸,步入稳定的发展进程中,这期间,赵武灵王等赵国君主励精图治,打造了属于赵国的辉煌。

赵武灵王赵雍统治前期,秦朝经过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选择大举东进,威胁到赵国的安全,其他国家也虎视眈眈,秦、楚等国“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想要瓜分赵国。

赵武灵王没有坐以待毙,他不仅攻打“嵌”在赵国中央的中山国,还积极与燕国等国结盟,注重国内发展。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儿子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传位后自称“主父”。

赵惠文王任用蔺相如、廉颇等忠臣勇将,抵挡强秦军事、政治方面的攻势,而后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赵丹年幼执政,联合齐国打败了秦军。

赵国众多国君各展其才,延缓了赵国衰亡的进程,也在邯郸留下了历史遗迹。

邯郸市三陵乡境内的赵王陵是赵国的帝王陵寝,赵国赵敬侯等8位皇帝在邯郸经过百余年的统治,曾为赵国创造辉煌,庞大的陵区便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7)

赵王陵

赵王陵与姜窑村距离相近,还有“龙”形成的连接,龙在封建背景中常常被视为祥瑞神物,是皇室的象征,姜窑村形态各异的石龙在平面上大体平行排列,其方向均面向赵王陵方向,让人难免将两者联系起来。

但经过深入研究后,专业人员发现,石龙身上的裂隙并未切穿龙体,这意味着,一节一节的石头并非人工做成再进行拼接。

如果石龙为赵王陵的镇陵信物,石龙应为赵国时期人工修建而成,然而史书上却没有石龙的相关记载。

该石龙体型巨大,如果为人工堆彻,将是一项足以载入史册的大工程,但至今为止,古籍里尚未发现与邯郸石龙相关的记载,因此邯郸石龙为赵王陵镇陵信物的推测也难以立得住脚。

第三种推测为多数人所接受,那便是石龙为天然形成的盛景。石龙的组成物质有着自然形成的特征,为与钙质胶结合的古河道沙层,石龙的纹理有着沉积结构,具有单向水流冲刷、迁移形成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石龙的成因可能与古河流的冲刷以及沙层的沉积有关。

至于自然形成的巨石为何会产生裂纹,可能是因为古河道沙体在被钙质胶结之前,曾经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经过烈日灼烧,因失水而干裂,后形成了裂隙。

在自然的磨砺下,类似于脊柱的特殊形状慢慢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石龙周围的地理环境出现了变化,例如罗敷潭经过多年的沧桑,下游水脉曾出现过断层,古潭水量不似古时那样汹涌。

而石龙被大规模开掘之前,山体的石头断面处有流水,但水势渐渐减少,水流消失后,当地为石龙塑造了新的龙头,现在石头断面已经没有水流流出。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8)

石头断面的流水

环境的变化为追寻石龙成因带去了更大的难度,石龙如果为水流冲刷,自然形成,那意味着石龙原来所在的环境中应该存在着水流,河流的河床因为冲积作用带来众多沙子,沙子在河床里面积淀,才能提供石龙形成的环境。

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庆辰教授便提出了相关推论,李庆辰认为,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姜窑村存在着一条古河流,它带来了众多沙子,后来河流改道,富含钙质的地下水流经河床,而后地下水蒸发,水中碳酸钙析出形成胶结物质,这才凝结了沉积的沙子,形成长条状。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19)

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庆辰教授,就石龙的成因给出自己的看法

至于为何会形成多条巨石,是因为河流经过多次改道,所以形成了多条长条状的巨石。

它们身上不规则的裂纹,则是因为形成的固体在收缩过程中断裂,形成了像脊骨一样的形状。

但是关于石龙成因的讨论依然没有盖棺定论,自古以来,当地民众便对地形进行了各种改造,例如石龙发现地建立了景区供游人观览,景区附近还有着一处人工水塘。

现代的建设活动对地形进行了破坏,影响着勘察活动,加大了验证推测的难度。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20)

龙馆附近的人工水塘

位于古石龙西南侧的罗敷潭,如今也难以显现水量汹涌的盛景,尽管如今邯郸石龙为天然形成的推断被多数人接受,但它究竟是受哪条河流的影响仍难以断言,需更多的证据揭开真相。

另外,如果石龙果然为自然形成,所谓的石龙“龙头”便不复存在,村民们对石龙的破坏,仅仅是破坏了石龙的一部分,而并非真正的龙头。

时光境迁,姜窑村的村民们搬出了姜窑村,而古石龙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保护,古石龙所在地建设了龙文化景区。

这些姿态各异、长短不一的巨型石龙,承载着古今民众对龙的信仰,凸显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延安市挖古生物化石三人被埋(1988年河北村民挖沙)(21)

邯郸石龙

作为彰显邯郸文化魅力的一部分,邯郸石龙与罗敷潭、赵王陵等历史遗存一同穿越时间的隔阂,向后人讲述着那些已经消逝的历史,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古代社会的人文成就凝聚起来,为邯郸留下了灿烂的历史烙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