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诸葛亮形象(诸葛亮形象论八)

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完人,任何人都有其自身的缺陷,虽然诸葛亮是如此地让人尊崇,好象所有的溢美之辞都集于其一身,但始终他也逃不过“人无完人”这一真理下面我就谈一谈诸葛亮的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述诸葛亮形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述诸葛亮形象(诸葛亮形象论八)

论述诸葛亮形象

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完人,任何人都有其自身的缺陷,虽然诸葛亮是如此地让人尊崇,好象所有的溢美之辞都集于其一身,但始终他也逃不过“人无完人”这一真理。下面我就谈一谈诸葛亮的不足之处。

诸葛亮是多智的,他的智令敌人闻风丧胆、心惊胆颤,让世人赞叹不绝,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点出了其不足之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确实在作品中,很多时候把诸葛亮神化了,他可以驱鬼驭魔,他无所不能,但这可以让我们这样认为:诸葛亮的智慧已经用尽了,他只得求助于鬼神。如第84回说孔明巧布八阵图,明明是几堆乱石,却说得神乎其神,说什么“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第101回“出陇上诸葛妆神”也有些妖气:孔明簪冠鹤氅,手摇羽扇,端坐于四轮车上,“魏兵骤马追赶,但见阴风习习、冷雾漫漫,尽力赶了一程,追之不上。”……对于这些描写,我想作者本意可能是为了加深读者心中诸葛亮多智的形象,但如此“近妖”的描写恰好可能让我们对其智慧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所以鲁迅先生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

诸葛亮的不足还体现在其生命的后期,即蜀汉政权建立之后。首先,到了后期,特别是刘备死后,他整个人失去了一种很重要的自信,悲观主义色彩体现得愈来愈明显。如第97回二出祁山前,他在《后出师表》中说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还说“况臣驽下,何能必胜”的话语,可以看出,其自信已基本消失,他要去打一场没有胜利的把握、没有任何希望的战争,如此之师,焉能获胜?又如第89回南征时,当手下军士误中毒泉后,立即丧失了勇气和力量,整个人陷入了悲观失望之中:“如此,则蛮方不可平矣!蛮方不平,安能并吞吴、魏,再兴汉室?有负先帝托孤之重,生不如死也!”这样的感叹,让我们再也无法把他和那个“智绝”的军师联系起来,其形象也逐渐黯然下去;再如小说第102回诸葛亮六出祁山临别刘备庙时说道:“臣诸葛亮五出祁山,未得寸土,负罪非轻。今臣复统全师,再出祁山,誓竭力尽心,剿灭汉贼,恢复中原,惟死而已!”一个“死”字活脱地表现出了其悲观绝望的情绪。如此,蜀汉何能复兴?其次,在与敌人对峙时,失去了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如一出祁山时,当他听说是司马懿领兵,即“大惊”,后用反间计将其搞垮之后又大喜:“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众。今既中计而贬之,吾有何忧耳!”后来司马懿官复平西都督,孔明听后又“顿手跌足,不知所措”,并说司马懿是他“平生所患者”,这样反复无常的表现反映了其对敌人已经到了十分忧虑的地步,这样的战争如何能胜呢?此外,在行兵上他也十分的谨慎,不敢弄险,给人一种胆小的感觉。如第92回初出祁山时,魏延献计由子午谷、斜谷出击,“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矣”,但他却因忧虑魏国可能有埋伏,以“此非万全之计”加以拒绝而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最终裹足不前,无所成就,完全没有了兵家筹奇谋、出奇兵的大家风范,可惜、可叹也!除以上两点外,其不足还表现在自伐魏开始,他的计谋再难成功,而且遇事应变能力下降:初出祁山,错用马谡导致丢失街亭而前功尽弃(第95回);二出祁山攻陈仓城时,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守将郝昭守得没了脾气,使尽了说降、架云梯、冲车、挖地道等种种办法,以数十万大军攻打仅三千敌人的小城竟“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无计可破”(第97回);六出祁山攻渭滨北原时中司马懿之计而大败(第102回)。这些都可以看出后期的诸葛亮渐渐地褪去了神奇的光环,变成了一个对前途感到渺茫,忧伤谨慎,黯然失色的普通一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