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随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而兴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秋雨按时而降,大小溪水汇聚成河,声势浩大,河伯欣然自得,认为天下的美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之后顺着水流向东方,到达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伯改变的自得的态度,对着大海自叹不如地说道:“我将永远被得道的人讥笑了。”

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1)

  •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总是自以为是,有一点小名气,就觉得是世界级的当红大碗;有一点小钱就觉得富可敌国,目中无人了;有一点功夫就自认天下无敌了;有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可一世;读了一两本书就觉得学富五车,通古博今了,到处卖弄断章取义的几句话,还自认是得道高人,甚至有睥睨天下之势。然,以上种种见到真正有所建树之人时,才知自己究竟是谁,究竟在什么位置,究竟自己有几斤几两;若是还不自知,那也无话可说,随他去吧。

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 对于井中之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局限在很小的地方;对于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和它谈论结冰的事情,因为它的生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对于浅陋偏执的人不能和他谈论大道,因为他的思想被世俗之学所束缚。

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3)

  • 一个人对于事物的认知通常为“眼见为实”,如果生在井中,自幼在井中生长,则大部分人必然认为天就井口那么大,偶有个别虽然会去想井口外面是什么,但也仅限于猜测,将猜测告诉其他人,其他人自然是不信的,认为是虚无缥缈的,这就像是我们人类之前一直在地球这井中,虽有幻想,猜测但都无法令人信服,后来借助科技手段才真正认识到地球的渺小,人类的渺小以及宇宙的浩瀚,直到跳出井口,才真正看清楚了地球的全貌。

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4)

  • 宇宙的年龄是138.2亿年,地球的年龄是45.5亿年,人类的文明距今600万年,而一个人的生命大多不过百年,相比较而言,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是那么的渺小,何以谈论宇宙之初?何以谈论时间的尽头?正如用倒在地上的水,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根据地势的高低来判断水将流向何方,这是因为我们站在局外的角度去看待,而现在我们本身就是历史的洪流之中,如何探寻其走向?我们本就在时间的长河里,何以得知明日之事?然而,我们人类不是昆虫,未见冰则不知冰,即便我们没见过宇宙之初,但也可以凭借科技手段进行揣测,但仅仅只限于揣测,也许事实与之完全不同。但这都不在考虑之内,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自己是谁?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的意义。和井底之蛙讨论没用,只有它自己爬到井口一看便知,和夏虫谈论结冰的事情无用,除非能让它见到结冰。

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5)

  • 常常我们听到有人说一件事时,另一个人会说“不可能”,甚至说“绝对不可能”,很多人往往是这样,自己做不到的认为别人肯定也做不到。比如在没有人登顶珠峰之前,有人给你说他能爬到峰顶,这时就会有人说:“不可能,太高了,太冷了”,虽然这个人根本没爬过,甚至没见过珠峰,但依然说的很肯定,就好像自己爬过似的;还有的人会说“绝对不可能,我都没爬上去,太难了”,这种人因为自己试过,所以语气更加坚定——不可能,那是因为自己没上去,别人也不行。正如我们平时看电视有时总会替角色着急,“真笨啊,这都想不到,如果是我早都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谁是卧底谁是奸细”......我们这是为什么这么“聪明”,因为你是局外人,里面的背景音与,人物表情语气等都已经告诉你了。否则,大家都这么机智,这么慧眼如炬,说说看你身边那些人是真朋友,那些人是笑里藏刀,那些人会对你不离不弃,两肋插刀?

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6)

  • 我们总是喜欢说不可能,人能上天?——不可能;飞机失事居然还有人幸存?——不可能;人能站在月亮上?——不可能;总有星球有外星生命——不可能;他可是教授啊,会做那样的事?——不可能;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孩,怎么会夺人性命?——不可能......我们所说的很多的不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以及身边人的言传身教以及其他方式的灌输,让我们形成了和大部分人一样的思维定势,固定了我们的思维,在我们看来有很多不可能,却恰恰忽略了事物可能性的一面。就好像我们对这个世界或者这个宇宙知道的要远远少于不知道的,可奇怪的是,我们总是用这所知道的可怜的那么一点总是去否定未知的一切,这不可笑吗?

庄子秋水一文论证方法(庄子外篇秋水篇一)(7)

  • 人类这种生物需要氧气和水,但并不表示其他生命都必须要这些,即便地球上的生命都需要,也不代表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不要主观臆断,更不要以己度人。因此,对于大道的追求,还是随心所愿的好,若是他人不想探寻大道,那么过好自己的日子,照顾好亲人这也是常道,生存、处世之道,不可横加干预。如有志同道合之人,再好不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