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无人问津的荒山变废为宝(他让11.6万亩荒山披上)

11.6万亩的“中国花湖谷”长啥样?

11月5日,暖阳高挂,茶陵县严塘镇万樟园林色彩斑斓,泛黄的浅草徜徉在紫薇湖畔,被染红的秋叶在轻风里婆娑作响,枝头挂满果实的蜜柚基地清香扑鼻……

造出这一山胜景,刘祖治用去了半生积蓄,却让周边10多个贫困村、上万名群众捧起了“金饭碗”。9月20日,在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中,刘祖治夺得奉献奖。

一个梦想:十年树木,不负此山

刘祖治与山林,从来就不能割裂开来。父亲是林业人,大学读的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一桶金就是靠卖花卉盆景赚来的。在园林绿化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后,他创立了万樟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严塘镇数十个山头杂草丛生、满目荒芜。原来,这里经历2008年罕见冰灾后,又被山火洗劫,老百姓的“绿饭碗”被打翻了。

何不在这里种树?刘祖治打定主意后,就到村里考察,给老百姓交底。

“骗人的吧?谁会把钱往这荒山里投。”“搞一半就撤了,难道叫我们收拾烂摊子。”质疑声在老百姓口中炸开了锅子,谁都不愿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

要取得村民的信任,就要成为村里人。刘祖治把公司大本营从县城迁到村里,拟好的土地协议一签就是35年。

尧市村流转800亩荒山,成了最初的试验点。2010年5月,刘祖治带着上百名员工、几十台挖机,在漕背山平整路基、硬化公路、修建水渠、清理水源、加固护坡、亮化园区,在这片荒芜的山坡上勾画美丽蓝图。

一个月后,800亩荒山就变了样。起初还在观望、不愿在流转协议签字的村民,纷纷在村部排起了长队。

2013年,党中央发出精准扶贫的号召,刘祖治重新制定规划,让园区变景区,融合推进珍贵树种、名贵花卉、优质水果、“三茶”(油茶、茶叶、茶花)产业,打造“中国花湖谷”这个产旅融合的项目。

景区年年有新样,10年来共投入资金8.3亿元,在严塘镇及周边11.6万亩荒山上建起紫薇、丹桂、杜鹃、红枫、玉兰、油茶、蜜柚、黄桃、红叶石楠、嫁接银杏等10余个特色精品园,并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一套机制:利益共享,藏富于民

67岁的周汉伟,是最早一批把土地流转给刘祖治的贫困户。

他年轻时当兵负伤,腿脚落下残疾,退伍后做不了重农活,外出务工没人招。祸不单行的是,2010年,周汉伟又被检查出患上了膀胱癌。

周汉伟最初的想法是尽快拿到土地租金,把3万元欠债还上。他还和妻子一起到基地务工,一年下来务工和土地租金收入就达到6万元。

后来,万樟园林又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成立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1万亩苗木花卉产业基地为平台,吸纳周边农户拿出土地种植苗木花卉。公司与农户签订包购包销协议,让老百姓入股“绿色银行”。

2016年,周汉伟流转了5户农户的14亩农田,专门培育苗木。“每年卖苗收入有90万元,我是大股东,保底有15万元。”周汉伟指着基地里一株株紫薇苗对记者说。

这些年,周汉伟的日子越过越舒坦。他花30多万元盖起两层洋房,把墙体刷成粉蓝色。

刘祖治的到来,让更多人找到了就业机会。基地里长期务工的村民有700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2010年至今,万樟园林已发放劳务工资近亿元。林地里的活,劳动强度不大,刘祖治把招工年龄放宽到70岁。“贫困户还有工资加成,男女劳力每天分别多10元、5元。”正在基地除草的谭冬梅告诉记者。

他将无人问津的荒山变废为宝(他让11.6万亩荒山披上)(1)

万樟园林百里花卉景观长廊

目前,万樟园林共吸纳183户贫困户入社,每户每年平均增收2.6万元。刘祖治还为10多个贫困村修通了机耕道,硬化了水泥道路,修筑了简易桥,投资建设了农民广场,带动上万名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超万元。

“让老百姓有长期稳定的务工收入和土地收入,比以前直接给钱给物的帮扶更有效。”刘祖治望向远处山头说,力争将“中国花湖谷”打造成“茶陵县脱贫致富的航母”,把更多农民载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幸福彼岸。(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