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测试题(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第二单元语文检测试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测试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测试题(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测试题

第二单元语文检测试卷

一、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10分)

( )石 追( ) 两( ) ( )部

( )默 ( )猎 沙( ) ( )裂

( )形 ( )掉

二、根据下列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1分)

piān( )然 méng( )发 zhě( )皱 huì( )星

骨gé( ) 迁xǐ( ) 枯zào( ) 雾ǎi( )

沟hè( ) 山lù( ) 不解之mí( )

三、写出下列词语中空缺的汉字并解释该字的含义(16分)

( )声匿迹:( ) 惟妙惟( ) :( )

气冲 ( )汉:( ) 通( ) 达旦:( )

风雪( ) 途:( ) 别出心( ) :( )

( )精竭虑:( ) ( )食壶浆:( )

四、常识填空(9分)

《大雁归来》选自《 》,作者是 ( )(国家)的 ( )(人名);《蝉》选自《 》,作者是( ) (国家)的 ( )(人名);《动物笑谈》选自《 》,作者是( ) (国家)的 ( )(人名)。

五、文言阅读(20分)

【材料一】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材料二】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材料一】出自课文《 》,是作者( )被贬湖南所写的" "中的一篇。(3分)

2.【材料一】第①段中有一个错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1分)

( )改为(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潭中鱼百许头(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③色如、如琅玕( ) ④溪,平望如荠( )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6.【材料一】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在写景上与【材料二】中哪几句基本相同?【材料一】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写法上与【材料二】中哪几句基本相同?(2分)

7.【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3分)

8.【材料二】"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任意写出他的一句诗。(3分)

六、说明文阅读(14分)

古琴

①古琴历史悠久,是汉民族最早的拨弦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据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把古琴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重要场合。《诗经》中已有"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等诗句,说明古琴在那时就已比较普及了。

②古琴形制的基本组成是一个扁长形音箱,它头大尾小,宽六寸,厚二寸,长三尺六寸五,由两块中空的木板粘合而成。琴面呈拱形凸起,琴底为方形平面。七根琴弦通过岳山(琴头凸起的部分)架在面板上,一弦外嵌有十三个徽点。古琴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象征意义。例如琴面圆形,象征天;琴底方形,象征地。琴长象征三百六十五天。形制各部分的命名也用意深远:有的从空间角度命名,使琴各部分的名称对应于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物;有的从生命角度命名,古琴就被比作人或凤,有头、项、肩、腰和足。因此在琴人眼里,一张琴就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世界。

③古琴的式样很多,不同式样反映了设计者不同的审美情趣。"蕉叶式"顾名思义像一片芭蕉叶,它的琴头别具一格,整体线条圆润,生趣盎然。"仲尼式"只在琴体的项部和腰部有两个凹进的线条,其简洁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颇能体现儒家中庸内敛的风格。"落霞式"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让人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正合式"一线直下,从琴首到琴腰没有任何变化,造型朴素大方,颇受琴人喜爱。

④"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这是说古琴有很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古琴的木质共鸣箱是由一块整木掏空而成,所以能产生深沉、厚实、古朴的音响。古琴的有效弦长一般超过110厘米,琴弦振幅大, 振动时间久, 自然能给人 之感。古琴的音色多变,有散音、按音与泛音三种基本音色。散音响亮,共鸣性强;按音温厚结实;泛音清脆透亮。乐曲中三种音色常配合使用,使古琴能细腻精微地表现音乐中的意境和情感。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刚烈粗犷的《广陵散》,悠闲舒展的《渔樵问答》,哀婉沉痛的《长门怨》……都能在古琴的乐声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⑤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高的乐器。它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重要媒介。古琴艺术所追求的情趣与意境都符合传统文人对世界和生命的体认,也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内在、寓意含蓄的精神特征吻合。文人的深度参与提升了古琴艺术的境界,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与琴有关的诗篇和优美传说。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丽, ,陶潜抱着无弦琴弹奏时"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天真 ……至今读来仍令人神往。

1.请在第④段空缺处填入一个恰当的四字成语。(2分)

2.本文介绍了古琴哪些方面的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2分)

3.文章第①段引用"文献记载"的内容以及《诗经》中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分)

4.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2分)

5.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一般"能否去掉?请简要说出理由。(2分)

6.请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⑤段空缺处补写一句话。(2分)

7.请在第①段空缺处补写一句《诗经》中含"琴"的诗句。(2分)

七、记叙文阅读(20分)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请赏析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3分)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4分)

4.—块让作者思念至深的香甜月饼,一个让朱自清泪流数次的肥胖背影,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深深的关爱。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4分)

5.怎样理解标题"思念一块月饼"?(4分)

6.请任意默写一句与中秋有关的诗句。(2分)

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更多资料,敬请关注@凡人校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