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是子姓(孔子不姓孔而姓)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不姓孔,而姓“子”。孔子是子姓,孔氏。在先秦时期男子是称氏不称姓的,因此我们称呼孔子为孔丘而不是子丘。那么先秦时期的姓和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为何是子姓(孔子不姓孔而姓)(1)

我们今天说的姓都是名字的第一个字,要么随父姓,要么随母姓,是一个家族传承的标志。但是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氏”用于标志家族传承,承担着如今“姓”的功能,而先秦时的“姓”则含义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大宗为“姓”,小宗为“氏”,像夏商周的王室都是有姓无氏,夏朝君主姓姒、商朝君主姓子、周朝君主姓姬,直至战国时期周天子依旧只有姬姓,而没有氏,因为夏商周的君主都是正统直系,属于大宗,不需要氏。

孔子为何是子姓(孔子不姓孔而姓)(2)

那么什么样的家族需要氏呢?旁支。一个家族发展壮大后,嫡亲以外的支属就属于小宗,属于旁支。为了标榜各旁支的不同,就会在保留姓的基础上另起一个氏。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同是姬姓的有53个,有名的姬姓诸侯国有卫国、鲁国、晋国、燕国、吴国等,卫国初代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姬姓卫氏;鲁国初代君主是周武王的侄子伯禽,姬姓鲁氏;晋国初代君主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姬姓晋氏;燕国初代君主是周武王的同族召公奭,姬姓燕氏;吴国初代君主是周武王的族祖父泰伯,姬姓吴氏。可见这些受封的同族都以封国国号为氏。孔子的祖上是宋国贵族,宋国的初代君主是商纣王的哥哥子启,因此孔子继承了商王室的子姓。

孔子为何是子姓(孔子不姓孔而姓)(3)

《通鉴外纪》中有言“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如此看来姓似乎除了区分旁支外没有其他作用了,其实也不是。在先秦时期,两族通婚后,出嫁的女子一般要以本族的姓为后缀,如嫁给鲁桓公的齐国公主要以姜姓为后缀,称文姜;嫁给晋文公的秦国公主要以嬴姓为后缀,称怀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渐渐不再有整族人在一起生活的习惯,同氏之间的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也越来越远,氏就越来越普遍,秦以后大家就化氏为姓,姓氏同流,直至今日,“氏”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

孔子为何是子姓(孔子不姓孔而姓)(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