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日冲突(这两个细节暴露了)

近代史上,“曾左不和”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桩百年公案。在晚清,曾国藩与左宗棠不和这事儿,甚至已经到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了。

两人的公开骂战持续了几十年,正因此,同时代的很多人甚至形象地将左宗棠比作火,将曾国藩比作水,来形容两人“水火不容”的阵势。

左宗棠爱骂曾国藩是出了名的,左宗棠骂曾国藩骂到什么程度呢?大庭广众之下骂,见着文官的时候也骂,见着武官的时候还是骂;见着上级骂,见着下级还是骂。

相比两人公开的“嘴皮子骂战”,两人在其他方面的交恶就更加“火力十足”了。曾国藩与左宗棠的第一次见面,似乎就为二人不和埋下了“不和”的种子。

在咸丰二年,即1852年。时新任湖南团练大臣曾国藩,就曾与左宗棠有了第一次接触。当时,左宗棠仅是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友身份来迎接曾国藩。所以,论身份地位,在座的三人中左宗棠最为卑微。但这次长谈,偏偏左宗棠却成了主角。谈话后,自诩为“诸葛亮”的左宗棠还对曾国藩有了“才具稍欠开展”的评价,这是啥意思呢,就是左宗棠认为曾国藩这个人才略平平。心理学上有个“首因效应”,意思是人的第一印象很难被改变,左宗棠对曾国藩的第一印象,似乎从这以后也一直没变过。

第一次见面后不久,左宗棠回乡隐居期间,曾国藩曾给他写过一封信,目的是邀请他出山给自己作指点,曾国藩这信写得非常客气啊。但左宗棠看了以后,却回了一封极其冷淡的信对曾的邀请给予了明确拒绝。事后,左宗棠还对朋友说:这个人(曾国藩),我可瞧不上!这封信让曾国藩没面子的同时相当郁闷,他想不到自己在左宗棠眼里竟是如此一文不值。

曾繁日冲突(这两个细节暴露了)(1)

曾国藩与左宗棠画像

似乎就是从这以后,两人明里暗里的交恶就正式拉开了帷幕。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事之后,清朝廷在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危机时刻,为了维护大清的江山,咸丰皇帝想到了嘉庆的老方法:用团练的方式与太平军作战。

随后,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开始组织湘军团练。但办理团练是需要很多军饷的,在自筹军饷不足的情况下,曾国藩想到了一个缺德的法子:勒捐。这个勒捐从字面就很容易理解,就是勒索捐钱。方法是:看谁有钱,就把谁绑来。

在这些绑票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此人名叫陶桄,这陶桄不是别人,正是左宗棠的学生、女婿。曾国藩绑了左宗棠姑爷后就放话了:拿钱来,不拿就不放人。这左宗棠这下急了,不就不小心得罪你了吗,还来这茬,想不想混了。一怒之下,左宗棠就联合湖南士绅把曾国藩赶出了长沙。这叫什么,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但相比上面这几桩事,接下来要说的才是两人交恶的“重头戏”。

1864年,曾国藩的湘军攻克天京之后,困扰朝廷十多年的太平天国终于告了一段落,就在统帅曾国藩接受朝廷嘉赏、四方恭贺时,左宗棠一声不吭地向朝廷上报了一份奏折——伪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出了天京,被太平军将领拥戴,仍继续召集着太平军余众。

这是“啪啪啪”打脸啊,这响亮程度,可不是一般级别的。这几记耳光下来,曾国藩脸上就挂不住了:这不是赤裸裸拆台吗?我刚说我搞定了太平天国,你就马上蹦出来说太平天国余孽未尽。被左宗棠这么一搅,曾国藩脸上的表情,简直不要太好看哦。这以后,彻底撕破脸的两人,经常在朝堂之上当着慈禧和文武大臣的面,是又掐又骂,直闹到慈禧当面喊停。

后来,一直对“曾国藩是进士,而自己只是举人”耿耿于怀的左宗棠,还在西征的路上(时恰逢朝廷大考)上书朝廷说“要放下军队,回京考试”!这茬直接把慈禧急得啊,估计当时左宗棠如果在身边,慈禧会大骂“荒唐”了。为了顾全大局,慈禧最后愣是封了左宗棠一个“同进士出身”(和曾国藩一样),这事才算完。


照理说,左宗棠与曾国藩既无杀父之仇,也没夺妻之恨,他两年岁相当(只相差一岁),祖籍同是湖南,两人又同因镇压太平天国而出名,又同为晚清名臣,为何却偏偏如此势同水火呢?这一切反常背后是否有什么猫腻呢?

实际上,研究过曾左的人会发现,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每一次骂战似乎都“骂”得刚刚好!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两人的“骂”,更像“为骂而骂”。

同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和左宗棠,几乎是在同一时期,曾创建了湘军,左创建了楚军。最终也是在曾左等人的努力下,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此时如日中天、坐拥大权的两人,如果关系友善,那势必会“震主”啊。所谓兔死狗烹,在内忧搞定了的情况下,此时的两人,如若不决裂,哪一个能得善终?

恰是在这时,左宗棠举报了曾国藩,并毅然举起了“骂曾大旗”。与其说这一行为是左宗棠嫉妒小气,不如说是为了在“主子”面前释放信号:曾国藩这人,虚伪阴险,我左某人不屑于与他为伍。因此,主子您就放心吧,我们既然合不来自然也不会往来,更加不可能合谋干什么了。

再回过头来看左宗棠几次写信骂曾国藩的例子时,你会发现,左宗棠的骂,表面看是阴险小人行为,实际上,却似乎有着某种深意。请看曾国藩被卸去湘军兵权的这年,这年对于曾国藩而言无疑是最艰难的一年,不仅事业低谷,连老父亲也去世了。人生最惨绝人寰也莫过于此吧,恰在这人生最艰难的灰色时光里,左宗棠又写信去骂曾国藩了。世人看来,这是左宗棠落井下石,非要置人于死地的可耻行径。然而实际上,却更像是:以骂的方式激发低谷中曾国藩的斗志。果然,在收到“敌人”的“骂信”后,曾国藩很快就重振旗鼓了。

人说,“真正的朋友,会经常以对手的样子出现,甚至有时会变成你敌人的样子!”说的大概就是曾国藩与左宗棠吧。穿过历史的缝隙,蛛丝马迹中,一个惊人的真相浮出水面:曾国藩与左宗棠,面不和心和,是友非敌。这一真相,尤其在两个细节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个细节发生在1854年,这一年曾国藩亲率湘军首次出师,结果,大家都知道:大败而归。第一次出征就吃了败战,这屈辱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羞愤之下,曾国藩选择了投水自尽。好在曾国藩自杀时,被部下救起了。吃了败战不说,还自杀,完了自杀也失败了。这个事被传开以后,曾国藩立马成了最大的笑话。

曾繁日冲突(这两个细节暴露了)(2)

湖南当地的官员个个对曾国藩冷嘲热讽,当然更多的则是幸灾乐祸。但此时的左宗棠听到消息后,却匆匆从长沙缒城出发,跑到湘江船上看望曾国藩。在船上,看到刚刚被捞上来的奄奄一息的曾国藩,作为对手的左宗棠依旧是一通大骂(大意):你真是糊涂,刚一次失败就寻死腻活,胜败兵家常事你不懂吗!什么是大义,你也不懂么!一点小事,脑袋就转不过来,这和蠢猪有什么区别。

虽然,依旧是“骂”,但左宗棠在如此危难间匆匆赶到曾国藩身边的细节,已经充分说明了他对曾国藩关切。而在当时他的那一番骂战,听来,是否也大有“爱之深、责之切”的意味呢?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曾国藩死的那年,即1872年。这年的3月12日,曾国藩午后于署西花圃散步时,突然感觉到了脚麻,于是命人搀扶自己回书房,然而在端坐了三刻后,曾国藩竟意外离世了。

曾国藩去世后,世人和曾家人都以为左宗棠不会前往吊唁。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左宗棠送来了一幅挽联,如果送挽联这个细节不能代表什么,那挽联上的内容和落款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左宗棠送来的挽联上写着: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幅挽联的意思是:这识人的智慧、谋国的忠心,我自愧不如你啊!虽然我平时骂你,但我和你其实是一条心啊,这辈子能和你同生在一个时代,真是不枉此生啊!而左宗棠在挽联上的署名则是“晚生”,曾家人在看到这幅挽联时皆痛哭失声。想来,他们哭,一来是有感于左宗棠“不计前嫌”来送曾国藩最后一程,二来是有感于挽联内容和落款的“晚生”二字吧。

曾繁日冲突(这两个细节暴露了)(3)

左宗棠

这“相期无负平生”短短六字,不就是委婉告诉世人:曾左不和,原本只是他们唱给朝廷的一出戏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