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

今天无意中看到,手撕吴先生的都小姐因说谎、拿疫情抖机灵,还处处以受害者的口吻自居,显示自己的单纯无辜,从众人欢呼赞赏,变为被骂到关闭微博评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有一句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有一句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善小而不为)

有一句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

今天无意中看到,手撕吴先生的都小姐因说谎、拿疫情抖机灵,还处处以受害者的口吻自居,显示自己的单纯无辜,从众人欢呼赞赏,变为被骂到关闭微博评论。

在这个能一夜爆红的时代,有许多人曾被捧得高高在上,但因为没有底线,将自己彻底毁掉。

底线是什么?有为、有不为。

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季羡林老先生是这样说的:

“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繁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

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

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

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终究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摘抄自季羡林老先生的《有为有不为》

佛法讲:人在这一生当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熏习成的那个种子会跟随你到下一次生命,那种子是什么,就是你的习性,就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此刻内心展现的那种状态。

而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于困穷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