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全国取消土葬(浅谈我国殡葬改革)

什么时候全国取消土葬(浅谈我国殡葬改革)(1)

一尺三寸,你我永居。

何年享受,命中注定。

定死在前,定生在后。

奋斗不停,只为生存。

心若不死,老有何惧。

死乃天意,无法抗拒。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但人们往往不太注重活着时的质量意义,却非常在意死后的归属问题,“入土为安”就是这种思想的一个最典型反映。

厚葬,是中国重要而根深蒂固的传统,来自正统地儒家理论,自古甚行,为宦官富商身份所象征。棺椁是厚葬的内容重点和体现,以往每个中国人,一俟到中年,即以拥有一副好棺木而为之奋斗余生,棺木是贫富贱贵之别的标志。古代“天子棺椁七,诸侯五重,大夫三重,百姓有棺无椁”。

做棺木在农村是特别讲究的,做棺木的日子,还要算命先生择良日良辰开料,做寿材木匠师傅为单数,只能三位木匠,一天完成一付棺木,不能做好,连夜加班,决不能留到第二天。做寿材是件大事,亲朋好友还要送礼相贺。一般礼品为掛面,鸡,糕和一块一尺三寸的红布。主人在做寿材那天要大摆宴席,除了宴请送了礼的亲朋好友,还要请左邻右舍及本村德高望重者。所以做寿材是人生一件大事。

如今,中国的殡葬改革,棺木已不复存在,人死后火葬,只需尺许见方的骨灰盒即可,不乱安葬,存放在公墓,占地面积小且环保。其实对于逝者来说,这样入土为安,既是非常卫生的,也不会在千年之后,有人骨乱抛现象发生。这是对逝者的尊重。

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领导人,就提出殡葬和葬礼改革。改革土葬,推行火葬,破除旧时葬礼中的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提倡文明节俭的操办习惯,这也是推行火葬的方向和核心。

什么时候全国取消土葬(浅谈我国殡葬改革)(2)

《裸葬的情怀》一文,作者写是,康熙二十七年,七十八岁的黃宗羲开始考虑后事,他写信给远在京城的儿子黄百家:

吾死后,即于次日舁至圹中,殓以时服,一被一褥,安放石床,不用棺椁,不作佛事,不做七七,凡鼓吹,巫觋,铭旌,纸钱,纸旛,一概不用。

在那个以厚葬为荣的封建时代,黄宗羲提出死后“安放石床,不用棺椁”,足以令人惊敬。

新时代新风尚,我国殡葬改革不断深入,现已取得长足进步,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省用地,和文明节俭的殡葬礼仪,既符合我国的耕地面积少的国情,又为老百姓节约大量的安葬费用。

以往江,浙,闽一带的人们,老人逝世,在家停放数日,请人做法司,摆丧宴,其昂贵的葬礼费用,不乏有动辄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更有甚者,有人在世就花费百万为自己造墓,其墓地的豪华程度,可与皇陵相比。有富者认为这是身份的象征。花去多少金钱,我们不可言论,那是他人自己的财富,但占用大量地土,那就是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了。这就必须扼制。因此,实行殡葬改革,其意义重大。

殡葬改革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有效推行殡葬改革,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农村开始实行时,一副棺材,政府收取,要拿出一千元的补贴资金,还有人力相助。然而,改革并不是帆风顺,阻力依然重重,我国很多地方依然以土葬为主,特别是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尤为实出。几千年轮回学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一、我国少数民族落后的殡葬观点,这与他们的文化有关,在五行学说中,火是万物之母,经过火的淬炼之后,万物都会复归本源,人秉承父精母血来到世间,一点灵光值千金,死后百日内,灵光方能找到皈依处,人的躯体才真正无用,不到百日火化,灵光随之寂灭,这对于亡者是不利,正是在这种“转世投胎”的迷信思想影响下,少数民族和部分农民不愿火葬。

二、中国人视厚葬老人为尽孝之道,有些地方,以葬礼的隆重程度,作为衡量孝子的标准,不厚葬老人,被视为不孝子孙。另一层面,厚葬老人是攀比之风的产物。有些子女在老生前不好好照顾,等老人去世后,反倒大搞排场,以显示自己的孝顺,这种怪现象,怪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殡葬改革发展。

应该说,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文明发展,我国殡葬改革都有很大的必要性:

1.从社会风气来讲,破除旧俗和封建迷信,简化丧事,减轻老百姓负担。

2.从生态环境来讲,统一公墓安置,减少祭拜引起的山火,加强管理,保护山林,起到一定的作用。

3.从人类持续发展方面来讲,节约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殡葬改革,远不止这些,但一定要在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见,保护百姓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移风易俗的新风尚,紧紧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政府应出台更好,更多的惠民殡葬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殡葬保障制度,使我国殡葬改革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殡葬用品选恩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