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没有必要尊师重道(为什么尊师重道)

对于师的价值肯定,集中体现在“敬重师道”上。从习武者的角度讲,这个“道”大约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指习练意义上的听从师父在传技中的种种要求和吩咐,循序渐进;

二是伦理意义上对师父本身的敬重,不得僭犯违拗。

明代的戚继光在《练兵杂纪》中把确立“师道”看成习武者能否有得的一大条件他说:“敬习之道,先重师礼。古云:师道立而善人多……师道不立,则言不信,教之不遵,学之不习,习而不悦,师道废而教无成矣。”

现在有没有必要尊师重道(为什么尊师重道)(1)

为此,许多拳种无论在行为上亦或观念上都强调对于师道的尊严,并制定了各家简繁不一的许多门规戒约。至今余韵不绝的拜师程式,既是一种尊卑长幼等级制度的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对于习武者从精神上、思想上体验师道尊严的行为实践。如北方地区的梅花拳还规定,除递帖拜师外,每月朔望之日还当行拜师之礼,南方白鹤拳中,也有每月农历初二、十六请师问安的传统。

另一方面,凡是有违师道者,都被视为“轻狂可恶”,不可教者。梅花拳第五代传人清康熙朝壬辰科武探花杨炳在《习武序》中,曾举以偷袭师父为手段欲习真技的例子来表明他对有违师道者的鄙薄:“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着。每有乘师无备偷刺暗打,最是轻狂可恶。窃思奇招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故秘而弗传。”

传统武术中的“师道”,透现着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在明清之际的一些文献材料中,一般把“师傅”写为“师父”。傅,原寓辅导、教导之意,又指负责教导或传授技艺之人。稍后,师傅的“傅”,衍变成谐音的“父”,这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传承关系上的伦理化过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