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种腌菜的做法大全(省城来的客人吃了还要带的腌菜)

不论城乡,腌菜,是居家常年必备的菜肴,所腌一般分为荤、素两类,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30种腌菜的做法大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30种腌菜的做法大全(省城来的客人吃了还要带的腌菜)

30种腌菜的做法大全

不论城乡,腌菜,是居家常年必备的菜肴,所腌一般分为荤、素两类。

荤菜系指节前腊月,为了过年撑起门面和待客时不寒碜,一些生活较好的人家,都会量力而腌几刀猪肉、几尾鲜鱼,或将家里喂养的鹅鸭宰杀后腌上几只,待入盐后晾干,多悬之门前,称为“咸货”。这“咸货”平时都当“展品”而装潢门庭,非过年或来客之特需,平时均不动用。富裕人家,还兴杀年猪、腌火腿、腌腊肉、装香肠、装香肚、封鳊鱼、封鸡等等。

腌素菜几乎遍及家家户户。每年秋深之后,正是蔬菜收获旺季,主妇们都要为洗菜缸、涮菜坛而忙碌,民谚中遂有“背金债,腌冬菜”之说。

所谓“冬菜”,即入冬前腌制的咸菜,主要有本地盛产的白菜、芥菜、腊菜、雪里蕻、萝卜等品种。

腌制冬菜,讲究“三要”。即一要彻底清洁用盆。腌菜盆最宜专用,绝不可一般洗衣或洗澡的木盆替代。因洗衣或洗澡盆中,多残存着难以察觉的肥皂液、汗渍等污垢,极难洗净,用此腌菜,最易串进异味而祸及一冬所腌。二要把握用盐分寸。这用盐多少,虽大体都有定规,但所腌品种有别,且老嫩有异,盐分轻重常导致口感不同。三要巧妙使用力气。力大力小,应各有所别,因菜蔬收获季节不同,菜有老嫩之别,腌菜时的用力要区别对待,其中缘由,行家多深有体会。故一村或一街之中,常会涌出一些经验老到的高手,能腌出让人赞不绝口的好菜,他们或以此为业而谋生,或乐于助人而交友,为人们的舌尖添得美味。

腌菜程序并不复杂,关键是将菜洗净,晾晒,待失去部分水分后,再置盆里入盐,并反复搓揉,而后入坛或缸。芥菜、腊菜均需数月之久方可入味,入缸后应用力摁实,必要时还压以石块。如腌制量大,均作整棵腌制,但根蒂处需用刀作十字形切开,以便入盐;腌制量少时,只需将菜切成1寸左右长短,每百斤净菜需盐三至四斤;雪里蕻需腌至月余始可入味,用盐量应酌减一至二成;白菜水分大,腌制期短,一般十来天即可起缸,用盐量应减去三成。萝卜或以盐水浸泡,或腌萝卜干,均别有风味。

所腌咸菜有时因过量而搁置太久,经长时间发酵后,腌菜分解而化为墨绿色盐水,略有臭味。此非废物而系一宝,古时就有“臭盐水蒸豆腐”一菜而受推崇,和平将军张治中回乡省亲时,曾拒绝鸡鱼鸭肉,点名只要农家的“臭盐水蒸豆腐”。不少农家也以“臭盐水”蒸豆腐、蒸渣面,中垾美食城为开发商机,还将此作招牌菜招徕顾客。菜市场也有摊贩将此经纱布过滤后出售。

又如香菜、重阳韭,是餐桌上难得一见的上色腌菜,成为礼待宾客的佳肴,但腌制人家不多。

香菜原本产于皖南,解放后,一些军嫂随迁而来此定居,香菜制作技艺才广为流传。腌制时,多选菜梗占多、绿叶偏少的“高秆白”为原料,经洗净、沥水、晾晒到半干时,再切丝用盐腌制,盐量为净菜总重的1.5%左右。有条件时,还选用青萝卜、胡萝卜、嫩生姜、红辣椒、雪里蕻(均需切成细丝)等与其为伍,待香菜腌成后,即将所选与之混合,最后,将大蒜泥、红辣椒粉和熟芝麻拌入,再淋入麻油,装袋或装坛即成。如今,为延长其保质保鲜期,厂家在批量生产时,已作真空包装处理,其保质保鲜期至少可达半年以上。

农家腌菜,每年春深季节又值高潮。春菜中尤以芥菜生长最旺。是时,入秋后腌制的菜已消耗近半,面对来日方长的三餐,量大物美的春芥菜便成了首选,其腌制方法如前。

不少人家除了腌制咸菜外,还从芥菜中挑选质地偏嫩或去除部分外叶后,以整棵加盐(百斤净菜用盐二斤)腌上七八天,侍芥菜转色入味后,即可出缸放进大锅内加火烀熟,起锅后置室外风口处晾干,便制成风味奇特且可保存过夏的“梅干菜”,其保质期常可延至年底。

梅干菜应市,正值青黄不接之季,城乡多以“瓜菜代”充饥。虽然其间那救人以急的大麦已匆匆登场,但农家为细水长流,多将其磨成了粉,再加进野菜打糊,谓之“大麦菜糊涂”。盛在碗里,中看不中饱,人多戏语曰“一吹三道浪,一吸三条沟”。恰有那“梅干菜”相帮,如拽上一截咀嚼,那咸中透鲜,有滋有味,正是佐餐的美味。

那大麦炒熟之后,还可磨成粉状,直接用开水冲化便能解饥,所磨统称“焦面”,农家还肩挑进城叫卖。家境差的,冲服时多以“梅干菜”当菜,家境好者,常放进白糖,拌匀之后品尝,不失为一种快餐美食。

以“梅干菜”配菜,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其身价也不断提升。如今,餐桌上常见的“梅干菜扣肉”即是。此外,街头小吃又利用梅干菜的奇特口感,制成了风味独特的烧饼、大饼、包子等便捷食品,并在市场上走俏。

尚有广泛走俏城乡的腌“萝卜响”,也成一日三餐的常客。秋深之际,大田萝卜纷纷收获,一些个头较小又卖不上价的萝卜只好转岗。小萝卜经洗净切开,待晒至半干后,加进细盐作反复搓揉,再拌上五香粉等调味作料,用力捺进小口坛中,只十天半月之后即可食用。

萝卜响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也有人将小萝卜头洗净后,用线一串串穿起晾干,再悬于室内或装袋存于冰箱冷藏室。待需要时,便取部分用水洗去除浮尘,再以开水浸泡让其发涨复原,等沥去多余水分后即切成小瓣,并趁热酌加细盐、味精拌匀,倒入适量酱油和麻油,即成既可充当零食,又可用来佐餐的美味食品。

糕饼,香甜在平民百姓的心田

逢年过节或遇上喜庆,从待客到送礼,糕饼成了人际交往中的桥梁。如果说那年月的酱菜、咸菜是餐桌上的不可或缺,糕饼则为待客、送礼时的锦上添花。

在巢湖城乡的民俗里,有“登门需上礼,最忌两手空”之习。礼品中的主角,民间多看中的是“四个一”,即“一包(斤)糖,一条糕,一筒麻饼,一斤枣”。

那糖,寄托的是对受礼者能甜甜蜜蜜的祝福。糕,则暗喻一步登高、步步高升之意,又分方片、万字、玉带等品种:方片有希冀对方能方方正正的成长,万字含福寿双全的衷心祝福,玉带有官居一品的良好期盼。麻饼以小麦面为衣,用五仁(蜜枣仁、甜杏仁、核桃仁、瓜子仁、蜜饯)及冰糖屑等为芯,入模压成饼状后,其外再裹一层白芝麻。馈赠时多用一筒,共五只,五只共一筒,面面紧相贴,含“面面同心”。那枣,有红枣、大(黑)枣、蜜枣等,一般选用红枣。因“枣”与“早”谐音,红有“吉祥如意”、“红红火火”之意,对婚嫁人家,祝愿能心随人愿早生贵子;对病患之人,则期盼平平安安早日康复。

若逢特定节日,如端午节,需送绿豆糕,以借“绿”谐福禄寿中的“禄”,表示馈赠的是财气;中秋节则送月饼,巧用月饼而喻明月,祝福全家人团圆。

巢城城内有几家号称京广杂货店的糕饼作坊,最显赫者,西河街上有吴仁和、蔡鼎康,北大街有恒丰祥等。

全城尚有十余家作坊式的炒货店,每至腊月,纷纷以小麦(或大麦)、玉米(或碎米)、以及红薯等作原料,经碎成小颗粒并蒸煮后,再用麦芽点浆,待其发酵,让淀粉醣化,并予以压榨和浓缩,即可制成糖稀与麦芽糖,此谓“熬糖”。

居民均事先与炒货店约好时间,以本地所产的农副产品,加工成花生糖、花生酥、芝麻糖、焦切、寸金糖、酥糖、董糖等食品。此外,还代客炒制五香花生米、咸瓜子、葵花子等。

每至腊月,居民事先与店家约好期限,自带原料去“‘炆’糖果”,主要有用自家生产的花生米、芝麻、糯米、黄豆等,去加工花生糖、芝麻糖、米泡子糖、黄豆糖,其制作工艺虽难称精湛,但投入较为低廉,足以满足子女春节期间舌尖的欲望,还可以用此去款待新春来客。

在农家,至今有的还保存着早年用马口铁皮制作的,专门盛放糖果的“洋铁箱”,尽管它早已失去了使用价值,甚至成为折射历史的文物,这既防潮又避光且不透气的铁皮箱,却深藏着父辈们儿时甜蜜的梦。

点心,绽放内心世界追求

早年间,人民生活多为贫穷所困扰,穷苦人家的早餐普遍从简,或是将隔日晚餐所剩,再加上清水烧成汤饭,或是泡上几片米饭锅巴,也足可聊以充饥,惟有较富裕户因手头活络,才有条件去青睐那煎、蒸、炸、炒的点心。

这舌尖上的点心,虽非寻常人家固有的追求,但若遇喜庆及待客的特殊需要,或是商贸中的交往,才得解囊而为。是时,巢城七八家茶馆酒店“早供茶点中开宴,晚备酒席待客欢”,那宴席上少不了有红烧狮子头、糖醋大鲤鱼、松鼠酥鳜鱼、清蒸大梅(霉)鲌、巢湖大闸蟹、银鱼蒸蛋羹、三鲜一品锅等特色佳肴,如果说这些属于午宴和晚席上的“大菜”,那专供品尝早点的“干丝”,则称为“小菜”。

早茶所供点心多大同小异,惟有那盘“干丝”,能分技艺的高低。其中以城内西河街上的富春楼、儒学场上的聚贤楼和东门城外的珍珠桥,这三家最具特色。“干丝”大厨另添时令的莴苣、菠菜、嫩生姜、红甜椒、胡萝卜和摊鸡蛋皮,有的用沸水汆过,有的加盐入味,有的切成丝状,有的高汤以浸,合计六样,意含“六丝同碟”,比喻“路路通畅”,与切成细丝的“干丝”相拼如画,淋上足量麻油,再在顶部“锦上添花”,即覆以水发虾米、白银耳、黑木耳、油浸花生米、熟火腿丁,使之色香味形俱全。

中下层民众所问津者,多价廉物美的点心类。所谓点心,即以当地盛产的米、面为主体,做成各式小吃,经煎、炸、蒸、炒而成。点心多样,风靡一时的有油条、狮子头、糍粑、油香、春卷、烧麦、小笼包、锅贴饺等。虽然这些点心有的一直传承至今,然那年月,在以礼待客时,不少又有着特定的内涵。

商贸上彼此交往,礼节上十分讲究。诸多话语如直言相告,或有碍情面,或怕失体面,或会失去回旋余地,那原本用来品尝点心的场合,常又赋以新意。

宾主入座后,在主人“请呐——请呐”和“随意——随意”声中,比如双方气氛和谐融洽,那筷头所动的,则是喻为“开口笑”的烧麦,或暗含“彼此包涵”的小笼包;如直接品尝春卷,则示“全部包容,不计前隙”;如彼此仍心存芥蒂时,多去吃那“内柔外刚、表里不一”的狮子头,或是专挑那“入口黏牙”的油炸糍粑;如对此行尚有焦虑而犹豫难决,则去选那锅贴饺而暗示。

饮食里含有大量的文化元素,文化又推动了饮食的大力创新,饮食文化所咀嚼的绝非只是舌尖上的五味,它还折射出一方社会内在的风貌。现据平素积累而成此文,供相关人士在研讨巢湖民风民俗时参考。

【关注“美食达人”微信,一日三餐无烦恼】meishidaren17(←长按复制)

【关注“吃货一条街”,各地美食走哪吃到哪】chihuojie17(←长按复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