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

城市中,地下通道已不仅是实现地点连通的过道,也成为伴随着工作、生活而不断被看见的公共空间。

曾经,被贴上“昏暗、潮湿、不想停留”标签的它们,今天仍是如此模样吗?当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的新阶段,这些散落在城市边角的地下空间,如何被重新唤醒,变得更便利、更友好和更美好呢?

重新找回“附近”

天山路遵义路地下通道长约300米,连接着轨交2号线3号口和天山SOHO的下沉式广场。中午12点,通道内人流量不小,但驻足停留的人也不少。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

朱女士和同事原本是来“觅食”的,却发现通道一侧的墙面上贴着不少照片,便放慢脚步开始欣赏。

在她驻足观赏的照片中,有一张可见雨后傍晚的城市霓虹闪耀,路边水洼中正倒映着明黄色的麦当劳标志。“之前我也拍到过类似的场景,就在这儿附近。”朱女士有些兴奋,扬声让同事一起来看这张照片。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

这幅作品正是来自现所·创邑MIX与小红书联合举办的“平凡摄影大赏”摄影展。

从轨交2号线娄山关路站出口出来,写着“现所·创邑”字样的海报十分醒目。走进通道,明亮的灯光及统一的UI设计也让这里很有整体感。通道内,路标和指示牌呈现着独特的字体设计和鲜明的色彩装饰,大到楼层标识、停车场入口,小到强电间、机房、消防栓等,一一明示。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3)

另外,地上不同楼层的不同功能分别用不同的高饱和度色彩进行标识,便于路人快速分辨。通道一侧,尚未开业的店铺前是妙趣横生的招贴画报。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4)

工作日下午,驻足的行人不多。据记者观察,半小时内停留并观看摄影展的人数在10人左右,其中有3位是拉着行李箱的。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5)

“我们之前一直生活在浦东,因为工作调动把房子换到了附近,今天正好路过这里。听卖比萨的小姐姐说这里经常会举办活动。”背着双肩包的达夕向记者展示了她刚买的比萨。

地道里的展览打开了路人与商家的话匣子,人与人的距离似乎更近了。

通道内还布置了实物装置艺术展览。配合醒目的标识和顶部的打光,在此驻足观看、拍照的人明显更多。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6)

在名为《下一站》的艺术装置作品中,人们日常使用的车票票据、快递单被放大,这些琐碎的生活用品被放入生锈的小推车里。另一个作品远看是一个乒乓球桌,走近后会发现球桌桌面是废弃床垫,以日常的包装材料为原料制造,名为《废弃乒乓》。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7)

与美术馆大多靠墙的展陈所带来的观展方式不同,在这里,不少行人会走进展区,绕一圈观察这些装置艺术,甚至还有小朋友踩着滑板车看⋯⋯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8)

这些装置艺术来自今年初举办的“擦肩”隧道艺术节。当时的展览作品更多,有视频交互媒体、互动装置、创意服装、废弃物品再创作等各种类型。不过作品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部“敞开”给行人,当时许多作品设置了特别的三角形“观望入口”。路过的人们需要趴在窗口上,以一种特别设定的“探头”视角进行观察。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9)

策展专业的阿廖喜欢那种“探头”的形式。她说,艺术需要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连接,而行动是打开连接最重要的一步,因此用“探头”观察的动作本身就意义非凡。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0)

在虹桥商圈,楼宇之间的地下通道并不少,有连接南丰城和天山SOHO的紫云路地道北段、连接尚嘉中心和友谊商城的仙霞路地道等,不过,目前这些地下通道仍以保障常规通行为主。相比之下,天山路遵义路地下通道可谓“不走寻常路”。

地下“流量”入口的秘诀

地下通道能不能成为吸引人气的入口?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1)

在人民广场地铁站2号口,一扇蓝色大门引人注目,它连接着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地下空间。这条地下通道整体呈渐变的蓝色,水波纹的元素无处不在。就连电梯的扶手下也安装了淡蓝色的灯带,与水的流动感相呼应。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2)

“我来上海工作5年了,一直没有去过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这次很想去看看。”站在人民广场地铁站出口导引处,王先生正在琢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的预约指南,“从脚下到头顶,蓝色的空间很吸引人,不由自主地就走进来了。”王先生告诉记者。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3)

同样被吸引走进这个“蓝色大门”的还有大学生小罗。“我今天本来是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的,没想到发现这边还有一个城市规划馆,感觉可以尽快安排进我的参观计划。”

据了解,这个地下空间以江水为主题,将成为一个汇聚市集、展览、文创、表演等多种功能的市民客厅。打造完备后,它不仅能为城市提供一个显著的视觉标识,同时也能成为灵活的公共空间。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4)

与之相比,在人民大道的另一端,连接着上海音乐厅和上海博物馆的人民广场地道就显得有些朴素,受访中,不少年轻人都渴望对它能做一点“加法”。

“如果地道能与附近的城市地标有一个呼应,我想应该会很棒。”罗艺是上海博物馆的常客,几乎每逢特展都会到场。“上海博物馆的空间比较有限,那么,能否在外围延伸出一些能提供互动、打卡,又相对稳定的空间呢?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5)

音乐爱好者大吴则认为,上海音乐厅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古典音乐文化IP,但在社交媒体时代,音乐与热点、潮流结合起来难度较大,而在邻近音乐建筑的城市空间做一些创意展示,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另外,人民广场周边也是青年潮流文化的聚集地。人民广场地铁站1号口附近,有一条经由香港名店街直达迪美购物中心的地下商业街。这条地下街中,汉服店、Lolita服饰店、JK制服店、胶带手账店、BJD娃娃店、模型店等鳞次栉比,丰富的潮流文化体验让人应接不暇。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6)

2020年起,这条通道启动了绮丽次元创意文化街区改造项目,街区陆续集聚了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小店,但通道本身仍缺乏一些整体性的开发与设计,例如:入口处的红底白字与整个环境似乎格格不入;陈列展示的橱窗玻璃发黄,灯光风格陈旧;通道的内部装饰和标识也比较随意,与潮流精致的风格定位有些不匹配。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陆家嘴地下空间的一条“梦幻长廊”。这条地道连接金茂大厦、国金中心、上海中心和环球金融中心,有着流线型的顶部设计、柔和的顶部灯光和镂空装饰墙面,源源不断地吸引游人打卡拍照,在网络平台上的热度也很高。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8)

这条通道以蓝黑白为主色调,路面标识与整体设计风格统一。两侧的出入口被装饰成一个个洞穴。通道中的情景装置也与地道的风格主题相统一。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19)

目前,这条地下通道主要连接上海中心的B2层与陆家嘴地铁站,与其他楼宇的连接因疫情管理规定而暂停。不过,“2022红色江南”长三角党史纪念地巡礼特展正在通道里展出,红色激荡的历史瞬间与澎湃的空间浪潮之间,也能有所呼应。

因为热爱,所以要留下记忆

在上海,不少地下人行道还是隐藏的“网红”拍摄地。

一类是打着“复古”“王家卫”“电影感”等标签的修建年代较早的地下通道,如大统路隧道、人民广场地道、西藏北路地道。这些地道有着很强的纵深感,加上暗调的灯光和具有年代感的装饰元素,都让其成为“出片率”极高的保障。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0)

另一类则是以“摩登”“现代”“都市大片”为代表的新建地下通道,如陆家嘴地下通道、虹梅路地道等。明亮的灯光、清新冷峻的色调,加上具有时尚感的简约线条,成就了另一种风格的拍摄主题。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1)

“地下通道自带氛围感,人物的静态和车流的动态会形成强烈对比。另外,地道出入口也很好拍,采用模特会让地道内部比较单一的景观和外部丰富的城市景观之间产生互动感。”在西藏北路地道,前来勘景的摄影爱好者小西告诉记者。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2)

不过,他也略带遗憾地表示,这种免费又好拍的场景现在依然比较少。“之前的虹梅路地道,方形瓷砖加八角形的窗口,复古感特别足。”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选择在地下通道拍照?

小西告诉记者,他读书时上下学都要走地道,那时候车子在外头呼啸,他和同学边打闹边回家。他觉得,也许是这样的记忆具有共性,地下通道成为人们对城市的记忆载体。

第一次来上海的柯柯对大统路隧道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暖色调的灯光,几何装饰的墙面,好几个摄像头⋯⋯

另外,如果说地标建筑是城市A面,那么发现隐藏在地标建筑身后的城市B面,就是最好的社交货币。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3)

在人民广场地道,小优正靠在洁白的瓷砖上,端着相机给她的朋友拍照。“地道的纵深感让它显得很修长,加上灯光明亮,高级感一下子就上来了。”小优告诉记者,几个月前,自己无意间在这里拍的照片上传到朋友圈后,意外收获了很多点赞,不少朋友都来找她询问,想拍摄同款。

更多细节可“精雕”

近年来,上海年代较早的地下通道几乎都已得到翻新改造。硬件升级之余,仍有一些细节值得“精雕”。

在西藏北路地道的入口处,人行通道与车辆通道之间距离较远,但地道入口处没有放置行人入口指示牌,行人容易走错道。

“一些人不清楚地下通道的结构,可能以为下面会有人行道入口。”居住在附近的吴先生说,应设提醒标志,注意引导行人,导航软件也可以增加提醒,避免行人误入。

在不少地下通道的非机动车道内,有人选择推车而行。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4)

在一处地道,一位背着帆布包的女士手提重物,在缓坡处下车后,继续推车行走。“不少外卖骑手速度较快,耳边全是呼呼的声音,我比较害怕。”她推着共享单车告诉记者。

在虹梅路地道上坡处,李大哥正推着他的电动车缓慢向上,这里的上坡坡度比较陡,而他的小型电动车动力明显不足。“推车还好说,如果还载东西就麻烦了。”他希望这类上坡在设计时能考虑到电动车的动力标准。

部分进出地下通道的楼梯并未设置可供推行的滑道,对推行自行车或携带婴儿车的市民,可以通过更新更显“友好”。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5)

市民贺女士告诉记者,尽管自己选择了轻材质的婴儿车,但母婴包加上推车,过地道依然比较费力。据记者观察,仅10分钟内,扛着自行车或婴儿车走下一处地道台阶的行人就有3个。

还有部分地道,由于车流量较大,通行时产生的噪音较大,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走入某地道后,孩子便开始啼哭,这位母亲用围兜捂住孩子的耳朵后快速从地道通过。

经记者测算,当有大型车辆经过时,该地道内的噪音接近100分贝。没有大车通过时,地道内的噪音也在80分贝左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即便是对于工作环境复杂、节奏较快的工业区,白天环境噪音也不能超过65分贝。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6)

住在虹梅路地道附近的张女士说,原本虹梅路地道也有噪音问题,但经过改造之后,噪音大大降低了。不过由于通道整体采用白色挡板封闭,且长度较长,通过时容易产生眩晕感。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7)

另外,在一些修建年代比较早的地下通道,通道内的台阶、扶手、地面、墙面、雨棚等地方,清洁卫生依然存在死角。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8)

西藏北路地道出口处的透明顶棚堆积了许多落叶,不少叶子已经腐烂发黑。在大统路隧道内,墙壁上的几何纹路积灰严重,丢弃的矿泉水瓶与烟盒等十分显眼。

上海的人行道(上海的地下人行通道)(29)

沪闵路行人过街地道有部分裸露在外的管道和线路。大统路地道也存在线路管道老化后电线裸露的情况。

【专家视角】 装点城市缝隙,可以多点“氛围感”

那些被忽视的,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断分割城市空间,连通不同区域的地下通道就成为缝合这些空间的线。我们该如何穿针引线,才能让每个城市关节协调运转,激发更强大的街区活力呢?

记者:有人认为,地下人行通道以解决交通功能为主,不需要进行其他功能的丰富和升级,您怎么看?

商谦(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地下步行通道的功能是根据城市需求不断变化的。其最原始的功能是横向连接不同的街区,以应对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公共空间割裂问题,对城市空间进行“缝合”。而在这之后,地下步道开始有了延续地下不同功能空间的纵向延伸,再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与城市地下交通枢纽、商业区、办公区等互连互通的地下综合体甚至地下城。

今天,空间设计与人文理念日益交融,地下步道从单纯的过街通道演变为城市的过渡及整合空间是必然趋势。作为在城市中易被设计者和使用者忽视的公共空间,它们既可以融入、缝合城市空间,也可以承载人们的各种活动,是城市空间精细化、高品质化发展的需求之一。

记者:据您的观察,我国的大型城市在地下步行通道的设计和使用上存在哪些共性问题?

商谦: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下通道的建设、运营缺乏整体性。很多地下通道依然是孤立存在的,没有与其他的城市空间连通,形成整体的地下步行交通网络,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其发展、运营的可能性。

二是地下步行通道本身的建筑空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地下空间本身往往不具备向外开敞的条件,较难与外界的光线和空气进行连通。且人们在地下空间的方向感非常弱,容易迷失方向,这些都容易给使用者带来不适。因此,如果通道过长又缺少节奏变化,就会给人带来较强的负面心理感受。

记者:在空间设计上,有哪些优质案例可以供我们参考?

商谦:无论是交通属性凸显的通道,还是公共活动行为属性突出的通道,都有机会因地制宜,通过设计提升空间品质。

实际上,只要在设计中找回缺失的空间要素,创造有变化的节点、有强烈感受的地标、有特色的区域,就能打破长尺度独立空间带来的负面感受。例如:新加坡地铁站通道的文化元素、美国国家美术馆连接通道的金属板、英国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通道的LED屏、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地铁通道艺术绘画、加拿大蒙特利尔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网络等,都能给地下步行通道设计带来不少启发。

另外,地下步行通道的出入口也特别值得注意。出入口是吸引人们使用地下空间的重要一环,比如说下沉广场、大缓坡、设计独特的楼梯等,通过建筑学手段的巧妙引导,可以让人们不知不觉走到地下。还可以利用地上的突出物,如玻璃盒子、雕塑等,形成视觉焦点,提示你这里有很精彩的地下空间。

记者:在未来地下步行通道的空间品质提升上,您有哪些建议?

商谦:首先,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起步较晚,尽管部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初步形成,但在整体性和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以新加坡为例,在政府主导与商业参与的合力下,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统筹程度更高,地上地下的空间整合性更强,针对城市不同地区的重要节点,还有详细的设计导则。

其次,通过增加绘画等要素改变地下通道内的界面,将常规的建筑元素转换成绘画、雕塑等艺术元素,也能为展现城市文化与魅力加分。

另外,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改善地下通道内的气氛。例如纽约就成立了地铁音乐协会,在地铁枢纽站设立表演点,对表演时间、长度和节目会提前制订计划。这些表演在回声大、混响强的空间通道中都能恰好成为一种在场性的时空体验。

最后,地下步行通道通常会有一些自发性的活动,例如滑板、轮滑、涂鸦、舞蹈、市集等,我们可以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给予积极的引导,让地下通道自然生长出其独特性。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肖雅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