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高三第三次联考试卷语文(江西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2022-2023高三第三次联考试卷语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22-2023高三第三次联考试卷语文(江西省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

2022-2023高三第三次联考试卷语文

江西省上饶市、景德镇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世纪以来,世俗化写作丰富了文学生态的同时,对文学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提出严峻挑战。呼唤“大雅乊声”, 以抵御“愚乐文学”,用强大的正面力量遏制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应该看到, 世纪乊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对此, 俄国文化符号学家洛特曼的话可谓剀切: “在接受 过程中,只有将高雅的与低俗的、精英的与大众的融合在一起才能消除它们乊间的界限,而这不仅是美学范式转换的典 型表现,也是正在变化的内容的显著特征。”应该承认只有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 才是完整的。

然而,文学的世俗化脚步不可能中觃中矩不偏不倚,世俗化文学(比如毫无门槛的网络文学)在拓宽表现路径、 走近大众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对此,尼采很早就挃出: “所谓文化与真正的艺术如此疏进和互 相嫌恶对立,如同我们当代所目睹的这样。我们明白这样一种羸弱的文化为何仇恨真正的艺术,因为它害怕后者宣判 它的末日。”我的理解,先哲们所谓“高雅的”“精英的”“真正的艺术”,应该就是挃向“文学核心价值观”这个 命题。显然,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

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 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 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 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 以迎合市场, 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 这种进离核心价 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原本, 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 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仸, 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 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并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乊后,变得卑微而消极, 悲观而厌世。这不能不让我们为乊担忧!

作家们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对自己有更严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大众生活,在个体与群体、历 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 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望。人们希望幵渴求文学精 品的不断涊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们有理由要求表现 真善美的文学和他们在一起,不断地给他们以艺术享受和生活启迪。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是时代的也是全人类的。它们乊所以能够与未来的人们对话,就在于其除了具有“现实内容”外,还具有“潜在内容”。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文学。作家是时代乊子,以其独特的“艺术把握斱式”来反映自己的时代,表现自己的独特 思考。一部渗透着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在不同时代尽管会受到这样那样的评价,但构成作品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元素

则是不变的。

在当下,价值标准的紊乱几乎是“前所未有”,然而, 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 焦虑和痛苦,甚至以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而盲目“愚乐”着。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很可悲的。因此,我们呼唤 更多的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大雅乊声”的广泛传扬,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唯此, 斱能形成抵御低俗文学 的强大正面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抵御“愚乐文学” 遏制文学世俗化趋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3 分)

A.世纪之交以来,文学的世俗化趋势已然显在,世俗文学对于新世纪文学生态链条的完整不可或缺。 B.在文学世俗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低俗文学、“愚乐文学”, 它们远离了文学的核心价值观。 C.作家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努力构建文学精品, 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读者的殷切期望。

D.在当下, 紊乱的价值标准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也很少有人会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整体上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文化符号学家洛特曼认为应该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 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C.除了道理论证, 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 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低俗文学价值导向的偏离。

D.世俗化文学不经意间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 增强了说理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对文学世俗化带来的恶劣影响痛心疾首,因此强烈反对世俗文学,而呼唤“大雅之声”的传扬。

B.今天的作家已经丢掉了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

C.《红楼梦》是时代的也是全人类的,它能够跨越时空与未来的人们对话, 是因为其具有“潜在内容”。

D.当下我国作家们致力于生产文学精品, 应该力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频共振, 反映自己的时代。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国专业移动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 Quest Mobile 发布 2021 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 报告显示随着短视 频内容供给愈加丰富,以及平台生态的不断完善,行业依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泛知识”类内容白热化现象越发显 著。

2020 年被视为“泛知识”类视频爆发的元年。去年疫情的来袭让短视频迅速崛起,宅家娱乐导致线上内容爆发, 大量泛知识类博主, 如做硬核财经解读的@巫师财经、科学科普类的李永乐老师、回形针 Paper Clip、人文科普类的 戴建业等圈粉无数。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就因为通过短视频传授法学知识、法律常识而一炮走红, 在网络上拥有了几百万粉丝。

在浪潮席卷乊下,各大视频平台开始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2 月 B 站推出了“知识分享官招募令”活动, 为知识 类内容创作者提供超百万奖釐及上亿流量扶持, 7 月快手又宣布将推出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乊后,抖音、 西瓜也纷纷盯上了泛知识领域,上线了“知识创作人激励计划”,投入百亿流量打造 100 位知识创作者。今年,快手 还为孵化知识类创作者推出了“新知计划”,提出了从流量、服务、变现和影响力四个维度为知识类创作者提供扶持。 随着泛知识领域内容的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迚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 迚行常态化融合。

(摘编自《“泛知识”类短视频这股风该如何刮下去?》) 材料二 泛知识类短视频满足了人们快速直观迚行知识学习的新需要,但时间短、碎片化、表达浅层化, 很难为年轻 人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深度化的知识传授。

高三语文 ·试卷 第 2 页 共 4 页

“上班来回赶地铁要两个多小时,忍不住刷手机。比起追剧刷综艺,不如看点有意义的内容,比如学习一个曝光 技巧, 了解一个镜头属性。”在北京工作的程序员小羲告诉记者, 自己平时工作很忙, 没有大块的时间学习摄影,短 视频把知识零碎化, 正好适合他。

“比起体量庞大的系统学习, 我更喜欢搜索式吸收有关知识。”海淀上班的王先生表示,自己会在短视频平台上 搜索某一流行的时事热点或话题,把知识类大 V 们的视频都扫一遍。“比如儿子问我嫦娥五号月球采样有哪些难点? 带回的月壤样品有什么意义?我不可能去系统补齐航天知识的空白,科普类短视频明显更适合我。”

不过,记者发现, 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习不同,轻松诙谐仍是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插科打诨和调侃弹幕甚 至消解了“硬核”知识的严肃性。“有时候明明是在学习一个法律知识点, 但看着看着却成了弹幕抖机灵聊天, 最后 反倒忘了具体案例。”还在考研的大学生丹丹反思道,“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学习会很痛苦,敁率低,我更想看文字, 既可以快速找到重点也更斱便反复观看。”

(摘编自北京日报《各大平台布局抢滩泛知识短视频 刷视频学知识含釐量几何?》)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 2015 名受访者进行“泛知识”领域视频观感调查。

材料四 “这些育儿斱式,让孩子少长 10 厘米”“我们每天吃的肉蛋奶,关乎巴西热带雨林存亡”“这几个手势在 关键时刻能救命”……近来, 泛知识类短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但是,有些内容看似科普实则缺乏科学性。有人认为 这些“科普”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视频化呈现,幵且呼吁不能放仸泛知识类内容跑偏。

权威学者建议如果能吸引更多相关专业人才加入到泛知识类短视频产业中,不仅能大大提高内容可看性,有敁满 足用户求知欲,也使投机取巧者失去生存空间。应鼓励内容创作者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机构深度融合,发 掘具有潜质的专业人才,打造素质过硬的内容创作梯队。更多专业力量加入,将推动全行业内容创作水平提升,助力 优质内容引领正确价值导向。

(摘编自中国日报网《短视频中的“伪科学”亟需整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疫情大背景下, 宅家娱乐的需求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加速了泛知识短视频的崛起。

B.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当年 7 月快手平台推出了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

C .泛知识类短视频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学习新需要,但也存在时间短, 碎片化,表达浅层化等问题。

D .记者调查发现,轻松诙谐的风格仍是泛知识类短视频的主基调,与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学习不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知识类内容, 这有利于提高内容的可看性。

B .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融合, 将会成为科普的主流形式。

C .材料三图表数据显示受访者更关注内容是否原创,而对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需求不高。

D .网上颇受欢迎的泛知识类短视频中的“伪科学”内容是前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的视频化呈现。

6、短视频平台应如何保障泛知识类短视频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请简要说明。(6 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我们分到了土地

[墨西哥]胡安 ·鲁尔福

经过几小时见不到树影, 看不到仸何树芽和树根的长途跋涉乊后, 终于听到了狗叫。

在这无边无际的道路上,有时以为进处不会有仸何东西,除了龟裂的土地。然而,事实幵非如此, 那里有一个村 落。可以听到狗在叫,可以闻到空气中散发出一股炊烟味,仿佛那就是希望。

但是那村落还在非常遥进的地斱,是风使人们感到它就在近处。

天一亮我们就上路了,现在大概是下午四点左右。一个人仰头望了望天,看了看挂在空中的太阳,说:

“现在是下午四点光景。”

这个人就是梅利顿,与他在一起的还有福斯地诺、埃斯特凡和我,我们一共四个人。不久乊前,我们还有二十多 人呢。

我们早就不想再讲话了,这是由于天热,违平常很健谈的人到了这里也难以开口。在此地说话,酷热会使人舌干 唇焦, 最后只剩下喘气了。

这时落下一滴硕大的雨点,把土地打了一个洞, 出现了一小团泥浆, 像是吐了一口唾沫。雨就只下了那么一滴。 我们都等待着再下, 用眼睛搜寻着还有没有雨点, 可是违一滴也没有了,不再下雨了。

哪个鬼会造出这样大的一个平原来

这平原进非有用乊地。要不是由于还有那么几株三叶草和间或出现的几小块晒卷了叶子的枯草地,那可真是所谓 寸草不生。

我们正是走在这样的一块土地上,四个人徒步而行。开始时我们还骑着马,背着枪,现在违枪也没有了。我一直 认为他们夺走了我们的卡宾枪倒是件好事,因为在这一带携带武器很危险。人们要是看到你成天背着一支拴皮带的“30” 型卡宾枪, 可以违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

要是骑着马来, 我们早就尝到了清凉的河水, 幵在那座村子的街道上散散步、消消食了。

我极目四望,没有仸何东西挡住我们的视线。只有几条小蜥蜴,在洞口探出头来,一遇到炽烈的阳光的烘烤,就 赶快躲到石头下面阴凉处去了。可我们怎么办呢, 将来不得不在这块土地上干活时,又怎样才能躲过这阳光呢 因为 他们正是把这一块沙漠般的不毛乊地分给了我们, 让我们耕种的。

他们对我们说:

“村子那一带都归你们所有。”

我们问道:

“是那块平原吗 ”

“是的,整个栺朗德平原都给你们。”

我们正要开口告诉他们,我们不要这平原,我们要河边那一块土地,要从河边到那长有卡苏阿里那树和巴拉内拉

高三语文 ·试卷 第 3 页 共 4 页

树那一带的好地, 我们不要这块名为平原的“硬牛皮”。 但是他们没有让我们说出我们的想法。那位代表不是来跟 我们谈判的,他把那些土地证往我们手中一塞,对我们说道:

“光是你们几个人就得到那么多的土地, 可别吓坏了。”

“代表先生,可这平原……”

“抵得上成千上万对牲口哩。”

“可是没有水, 违润润嘴的水都没有。”

“那么雨季呢 谁也没有答应过给你们一片水浇地。不过只要一下雨,玉米就会像有人往上拔一样地长起来的。”

“但是,代表先生, 表土被冲刷光了,地就硬梆梆的。无论怎样种也不见得能长出东西来, 玉米长不起来, 别的 作物也不行。”

“你有意见可以书面提。现在你们可以走了。你们应该反对的是大庄园制, 而不是分配给你们土地的政府。”

“请等等,代表先生, 我们可没有说过仸何反对政府的话。我们只是针对平原……不可以反对的,就不反对。我 们只是说这……请等一等,让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

然而他不想听我们说下去。

就这样,他们把这片土地分给了我们。他们要我们在这只灼热的烤盘上种点什么,看看能不能发芽生长。但是这 里什么都长不起来, 违秃鹰都不会到这里来。

梅利顿说:

“这就是他们分给我们的土地。”

福斯地诺说:“什么土地 ”

我没有吭声,心里在想: 梅利顿头脑发昏了, 他们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土地 违一点土也没有,旋风都刮不起土 来。

“总还是有点用处的,那怕是用来溜溜马也好。”梅利顿又说。

“溜什么马呀 ”埃斯特凡问道。

我一直没有很好地注意过埃斯特凡,现在他一说话倒使我注意起他来了。他身穿齐腰的短大衣下面露出像是一只 母鸡的鸡头。

不错, 他大衣下面是藏着一只花斑母鸡。这鸡睡眼朦胧, 张着嘴像是在打呵欠。

“喂, 特凡,从哪儿搞来的这只母鸡 ”我问他。

“是我自己的!”他说。

“可出发时你幵没有带母鸡,你是从哪里买来的吧 ”

“不, 是自己养的。”

“那么说你是带来吃的, 是吗 ”

“不, 带来养的。家里只剩下个空房子, 没人喂它,我就带来了。我每次出进门时总是带着它。” “藏在那里会闷死它的, 最好让它出来透透气。”

于是他把它抱在胳膊下, 对它呵了一口热气, 然后说道:

“我们快到悬崖了。”

他再说了些什么,我就没听见了。我们排成一行走下悬崖。而埃斯特凡进进地走在前面,只见他倒提着母鸡,不 时地往上提一提,不让它的脑袋碰到石头。

我们越往下走,土地变得越来越好。我们象一群骡子走下山坡,脚下扬起一片尘土。尽管我们沾了一身土,心里 却是高兴的,我们确实觉得高兴。我们在硬梆梆的平原上整整走了十一个小时, 置身于向我们迎面扑来的,散发着泥 土香味的尘土中,该是多么欢畅!

在河流的上面, 一丛丛绿苗苗的卡苏阿里那树顶上,成群的绿色却却拉卡鸟在飞翔,这也使我们心旷神怡。 此时我们又听到了狗叫声,好像就在我们身旁。

我们继续前迚, 向村子里走去。

然而他们分给我们的土地却是在悬崖的上面。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有广角式的描写, 又有特写镜头, 展现了独特的墨西哥乡村风貌。

B.在寻找土地之路上从开始的二十多人到后来的四个人, 富有暗示性, 以留白的方式令人遐想。 C.小说以我、梅利顿等人的在寻找土地之路上的见闻和经历展现了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 D.小说中我们与“打官腔”的政府代表的对话,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农民的敷衍和漠不关心。

8. 小说平淡甚至冷淡的叙述背后,却潜藏墨西哥百姓残酷的生存环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 在《桃花源记》中, 陶渊明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本文中也着重写到了“鸡”“狗”, 请 分析它们在用意上的异同。(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10~13 题。

天下乊治, 系乎人臣乊有其德, 而才不与焉。

夫天下乊才,未尝无也。 所赖以致至治者,非其才乊难, 而所以用其才者难也。能用其才, 系乎人臣乊有其德而 已矣。所谓德者,必其资性乊纯, 而心术乊正。是敀其气刚以毅, 出于正直,而必不至于佞;其心宽以恕, 出于忠厚, 而必不至于薄。如此可谓有其德矣。而后以其才用乊,敀天下服其正直乊气,而 乐其忠厚乊化,而人心世道实系乊。 夫才者,行于一时, 则固一时乊善而已也;行于一事, 则固一事乊善而已也。惟正直忠厚乊道, 其用为不穷。士乊立 朝而不以此,则余无可取矣。善乎,豫章罗氏乊言: “士立朝乊道,不为惊世可喜,烨然赫然,以为人臣乊伟节,惟 以正直忠厚为本”。儒者乊论, 何其切近而笃实也!

夫所谓本者,言士乊用世,其所施为措置, 盖未暇论, 而不可穷乊业,实根底于此也。夫木乊有本,本既拨,则 枝叶无所寄托矣;士乊有德, 德既隳,则才犹无所附丼矣。盖有其德, 而后其才可以成天下乊事;无其德, 则才乊所 用,适足以偾天下乊事而已矣。

夫正直也, 忠厚也, 士无此二者,皆能仸天下乊事,皆能治天下乊民, 皆能建天下乊功,皆能兴天下乊业, 然有 利焉,不胜其害也;有得焉, 不胜其失也。 天下并而无事人 臣安享禄位以为才如是足矣不知其俗乊渐靡积习而不可挽 也敀士必本乊以正直忠厚。其大者固已磊落卓荦,自立于世,然后随其所受乊职,皆能不远于道。是敀与乊仸天下乊 事而事必集;与乊治天下乊民而民必安; 与乊建天下乊功,兴天下乊业, 功成业广,而后无患。呜呼!此正直忠厚乊 道所以为本也。

(节选自《震川先生制科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幸而无事/人臣安/享禄位/以为才如是足矣/不知其俗之渐靡/积习而不可挽/故士必本之以正直忠厚。 B.天下幸而无事/人臣安享禄位/以为才如是足矣/不知其俗之渐靡/积习而不可挽也/故士必本之以正直忠厚。 C.天下幸而无事/人臣安享禄位/以为才如是足矣/不知其俗之渐靡积习/而不可挽也/故士必本之以正直忠厚。 D.天下幸而无事/人臣安/享禄位/以为才如是足矣/不知其俗之渐靡积习/而不可挽也/故士必本之以正直忠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不至于薄”与“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薄”字含义相同。

高三语文 ·试卷 第 4 页 共 4 页

B. “而乐其忠厚之化”与“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乐”字含义相同。

C. “木之有本”与“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D. “不胜其害”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治理天下任用有德之人,天下百姓信服他们的正直忠厚,这样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教化。

B.作者用树木的比喻,形象的说明了人才以德为本的道理,强调了士之有德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依靠才能处理政事, 范围时效有限,唯有依靠正直忠厚的德行, 效用才无穷尽。

D.作者认为士人是否有德,关乎天下的治乱, 而才能无关紧要,否定了才的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所赖以致至治者, 非其才之难, 而所以用其才者难也。

(2) 士之有德,德既隳,则才犹无所附丽矣。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 14-15 题。

金人捧露盘

曾觌①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感怀作

记神京、繁卋地,旧游踪。正御沟、春水溶溶。平康巷陌,绣鞍釐勒跃青骢。解衣沽酒醉弦管, 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但寒烟、满目飞蓬。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塞笳惊起暮天雁, 寂寞东 风。

注: 曾觌, 北宋词人,经历过宋室南迁。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记神京”一句点明了感怀对象, 对京都作了概括性描述, 并表明诗人与京都的密切关系。

B.上片描写了当时京都人士游冶及宴饮等情景,寄寓了诗人对其罔顾家国沉湎享乐的暗讽。

C. “到如今”一句紧承上片,虽是客观的陈述,却饱含词人的万般无奈与悲哀之情。

D.词的下片,词人着眼之处尽是寒烟、飞蓬、寒笳、暮雁等意象, 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15.这首词在写作上颇具特色,主要通过对比来抒发情感,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对百姓忘记亡国之耻、安于 现状的沉痛感情。

(2) 李白《蜀道难》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以夸张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 崖壁之险。

(3) 《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陋室”的环境的清幽雅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 7 分)

汪曾祺先生有三大爱好: 写写字,做做饭,画画虫鸟花卉。

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生鸡活鸭、鲜鱼水 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 让人感到一种生乊乐趣。”他基本不让妻子施松卿迚厨房。家 常食材,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①_______,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 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 朋友们边吃边丽大拇挃, “味道好,好文章,哈哈……”他在坝上

劳动期间,某日,采到一大朵蘑菇,惊喜万分,晾晒后收藏起来。回北京,背着干蘑菇,一路小心翼翼。迚门,为全 家做一锅回肠荡气的蘑菇汤。家人赞美,先生越发②_____,买菜、做饭、看大家饕餮,用围裙擦擦手,点燃烟,神 游八斱。他有秘诀:“粗菜细做。”常常大发奇想,比如用大虾与土豆相依偎,③______。我当然没资栺吃他做的饭, 就埋头看其所写菜谱,如读明清小品。苦辣酸甜臭麻咸,喜怒哀乐悲恐惊,滋味一同。

想到苏东坡,忽觉得,苏与汪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名动天下, 都曾处于话语中心、受挫、 被贬于边缘,都因饮酒或吃冷饮而肠胃崩溃、遽然辞世, 都怀着、表达着、遗存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8.文中画横线句子连用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 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 13 分)

注意力是个体的一种心智能力, 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有限的、最基本的心理资源”。①____________,成为 数字时代每个人的必修课。

用好注意力,首先②____________。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益的, 也不是所有信息都是主体的“刚需”。要善于做 好信息选择的“加减法”,在有敁有益信息上分配注意力。尤其当面对无数网络超链接时,要善于分辨哪些信息是可 以嵌入个体认知的“硬通货”,哪些是拓展视野的“辅助键”,又有哪些是纯粹消耗精神的“无用功”。最有敁的注 意力管理斱式是建立个体信息需求的层级序列,打造个体注意力分配的“知识图谱”,提高信息利用敁率,让有限注 意力得到保护, 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使用习惯。

用好注意力,还要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注意力要“好钢用在刀刃上” ,同时要持乊以恒、久久为功。 注意时间越长,③__________,越有利于个体对问题迚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可以说,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深度学习和创 造力的标识。深度学习和创造,离不开对认识对象迚行系统、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只有不断修炼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澄 澈清进的心境的情况下, 迚行有敁的目标管理,才能精神专注高敁,才能排除干扰信息,用心做好一件事。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20.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说理上的特点。(4 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这个低美感的社会, 许多中国人患上审美匮乏症, 它的十大病症表现为:丑形象、土味家具、奇葩建筑、非人 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新周刊》 2019 年第 7 期

材料二: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美育作用重大, 从细处说, 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 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 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让中卋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蔡元培先生曾大声 疾呼: “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 技的同时, 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作为一名当代青年, 谈谈你对当下中国美育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答案

1.【D】选项表述绝对,把不确定变成肯定。原文是“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2.【B】“应该承认只有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是作者的看法。

3.【D】A项曲解文意,从“世俗化写作丰富了文学生态”以及“只有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等处可知,作者并没有反对世俗文学,反对的是低俗文学、“愚乐文学”。B项扩大范围,从原文“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中可知,是有一些作家;C项以偏概全,除了“潜在内容”还有“现实内容”。

4【B】未然成已然,原文为“7月快手又宣布将推出大型直播活动“快手新知播”,“将推出”是还未推出。

5【A】B选项“成为科普主流形式”于文无据,C选项妄加推测,曲解文意,原图表呈现的是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用户的需求。D选项表述绝对,原文为“有人认为”。

6【答案】

①深耕优质内容,提升泛知识类短视频的水平,向用户呈现高质量内容。

②履行监管责任,加大审核力度,建立相应的过滤标准和审核体系,防范不良信息传播。

③扶持知识类创作者,积极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增强内容“含金量”。

④了解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优化服务,保障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任选三点,答到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7.【C】

“墨西哥百姓苦难生活全景图”判断错误,小说只是有限的选取了一些乡村图景。

8.【答案】

①混乱野蛮的生活环境,如携带武器处处,充满危险,可以连招呼都不打就干掉你(2分);②背信弃义的政府,不顾农民的诉求分给农民无法耕种的土地,不顾百姓死活(2分);

③严酷的自然环境,如极度干旱,土地是不毛之地(2分)。

9.【答案】

(一)相同点:两文都以鸡和狗代表安定的乡村生活。(2分)

(二)不同点:陶文以鸡犬相闻塑造了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的田园世界。(2分)本文以埃斯特凡的鸡和远处的狗叫声表达了他们对仅仅为了生存下去的渴望。(2分)(远处的狗叫声象征着可望不可即的渺茫的稳定生存的希望。(答到也可给2分,不同点不超过4分))

10.【B】

11 .【A】“不至于薄”中的薄是刻薄的意思,“儿已薄禄相”中的薄是微薄的意思。

12..【D】 并没有否定才的作用,文章意思为天下的安定不取决于才能。

13.

(1)达到最好的治理所依赖的,并不是不容易获得人才,而是因为要发挥他的才干不容易。(赖:依赖、依仗1分;致:达到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2分)

(2)士人有德性,德性一旦毁灭,那么才能就好像无处依附了。

(隳:毁灭1分;犹:如1分:附丽:依附1分;句意2分)

【翻译】

天下的安定,取决于人臣的德性,而不取决于其才能。

天下并不是没有有才干的人,而达至最好的治理所依赖的,并不是不容易获得人才,而是充分发挥他的才干不容易。能够发挥其才干的,只由人臣的德性决定。有德的人,必定天性纯朴,而心思正直。所以,他的气质刚健并且坚毅,能表现出正直,而必不会谗佞;其心性宽舒并且仁恕,能表现出忠厚,而必不会刻薄。这样就可以称之为有德性。有德然后发挥其才干,天下人都佩服他正直的气质,且以接受忠厚的教化为乐,人心世道实在关乎于此。有才干的人,能发挥其才干于一时,也只是一时的善事;发挥其才干于一事,也只是一事的善事。唯有正直忠厚的人,其才干可以发挥于无穷。士人在朝为官不能做到这个,其余也没有值得做的。罗从彦的话真是说的好啊:“士人做官之道,不在于惊世而令人高兴,外表光彩显赫,而在于人臣的伟岸节操,只以正直忠厚为根本。”儒者的言论,是多么切实亲近,并且笃定实在啊!

上面说的根本,是指士人为世所用,他的具体行事举措,大概无时间讨论了,但他那无法穷尽的事业,其实以此为根本。树木都有根,根一旦拔了,那么其枝叶也就无处安放了;士人有德性,德性一旦毁灭,那么才能就好像无处依附了。大概言之,有德性做基础,才能才能帮助成就天下事业;若无德性,才能的施展,恰好足以败覆天下事业。

正直忠厚,士人没有这两个德性,而能担任天下的事业,治理天下的百姓,建立天下的功勋,振兴天下的产业,虽有利,却不能承受其害;虽有得,却不能承受其失。天下正好无事,人臣安于享受俸禄爵位,认为才干达到这个效果就够了,却不知道风俗逐渐奢靡,长久形成的习惯已经无法转好了。所以士人必当以正直忠厚为根本。其中志向远大的人本就心地光明坦白超绝,自己安立于世,虽随顺所授受职务,却都能不违背于道。所以让其担负天下的事业,而事业必成就;让其治理天下的老百姓,而老百姓必能安居乐业;让其建立天下的功业,振兴天下的产业,功业成就产业广大,但其后续没有隐患。哎!这正是正直忠厚的道德是根本的原由。

14.【B】

“寄寓了诗人对其罔顾家国沉湎享乐的暗讽”判断错误,描述的是当时国家太平、民康物阜的景象。

昔日京师的繁华太平与今日的萧条凄凉对比(2分);昔日的沽酒醉弦管与今日的“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两种人生状态的对比(2分);情感:黍离之悲(对北方家国沦陷的感怀也可得分)(2分);(答到青春已逝,人生暮年的伤感可以给1分)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7. ①焕然一新 ②兴致勃勃 ③出人意料(每个成语1分)

18. 节奏轻快,语调活泼灵动(2分),写出了汪曾祺热爱尘俗生活、洒脱自在的人生态度(2分)(或答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

19.①用好自己的注意力 ②要科学辩证看待海量信息 ③说明注意力越稳定集中 (每题2分,共6分)

20. 运用比喻论证(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注意力应该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2分)(答到引用俗语,说理语言生动活泼,浅近易懂。等作用也可给4分。)

21. 只有不断修炼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澄澈清远的心境,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才能排除干扰信息,才能精神专注高效,用心做好一件事。 (第1处错误:删除“的情况下”;第二处错误:“才能精神专注高效,才能排除干扰信息”语序调换)

22. 【写作指导】

一、作文分析:

作文包含两部分,材料和要求。材料一,指出今天中国人患上审美匮乏症的尴尬处境,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现象层出不穷;这自然引起我们对审美能力的思考,对美育的重视。由此,材料二论述了美育的重要性和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方向。要求部分,点出身份“当代青年”和话题“美育”,学生写作时应注意围绕“美育”的话题来展开论述,什么是美育,为什么要重视美育,如何展开美育等角度皆可,但是不能大谈泛谈美是什么。同时要以青年的身份,联系自身,联系时代,阐述与美育的关系。

二、作文立意参考:

美育是一种刚需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涵育全民人文情

用美育为人生铺底

携美育同行,做时代新人

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三、评分标准

(一)基本评分细则

1一类文:综合评分48分以上(建议有一定比例55分以上标准)

观点鲜明,紧扣“青年和美育”展开,内容充实,能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合理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精神心灵的涵养,体现崇高博大的审美趣味,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简洁。

有亮点:(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①材料丰富②论据充足③形象“感动和温暖”展开,丰满④意境深远;有文采:①用词贴切2句式灵活③善干运用修辞手法满④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意:①见解新颖②材料新鲜③构思精巧满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个性特征)只要有其中某一个即可。

2二类文:综合评分42-47分

观点鲜明,能围绕“美育”展开,联系生活,论证条理清楚,无明显亮点。

3三类文:综合评分36-41

观点不够鲜明,但能与“美育”有关联,无明显亮点。

4.四类文:综合评分36分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或者只是简单论述什么是美,单纯列举生活中的美丑现象。

(二)扣分项评定

(1)缺少标题扣2分。

(2)错别字每个字扣1分,重复累计不扣分,总扣分不超过5分。

(3)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错用或点号顶格书写等)的酌情扣分,总扣分不超过5分。

(4)字数800字以下,每少50字扣一分;但若字数400-600,总分不超过36分;400字以下,总分不超过20分;200字以下,总分不超过10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四、范文示例

让美育成就“美丽人生”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这是北大最负盛名的校长——蔡元培对“美育”的论断,自蔡校长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

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也是心灵教育,是成就“美丽人生”的必由之径。

辞赋之华美,唐诗之壮美,宋词之秀美,一代代人在古典文学中寻觅“美”的答案。课堂上,我们从老师娓娓道来中,读出了士大夫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淡和李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浇灌,我们的灵魂得到了滋养。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走南闯北、日晒雨淋的快递小哥,时刻把《唐诗三百首》放在行囊;看到农民大姐在与病魔抗争的日日夜夜中,以诗词为良药,补给精神力量。

所以审美教育本质是一次思想、心灵的摆渡。叶嘉莹之“用诗词感发人心”,余秋雨之“把心灵提升到清醇而又高迈的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自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物理学家钱学森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时,特别感谢他的妻子蒋英,一位为他打开艺术世界大门的人,“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对钱老来说,艺术不仅打破了他认知的边界,也为他的科学研究持续提供思维的活水。无独有偶,农业学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时常在乡间田野中演奏,这为他的“禾下乘凉梦”涂抹上艺术的色彩。他们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也在创造科学之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披荆斩棘,这也为后辈在追寻“美丽人生”的道路上以深刻启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宣传“美”的方式变多了,但我们对美的感知力仿佛却在走下坡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人类高质量男性”、“耗子尾汁”这样哗众取宠、招摇撞骗的“审丑狂欢”。究其原因,是教育体系里“美育”的长期缺位和边缘化。有的人认为“美”是艺术家的事情,学校“美育”课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有的人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与“美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何以谈素质教育与文化自信?难道我们要让“以丑为美”、“以畸形为美”之人拉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水位吗?

我们总觉得“美育”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去年,上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人驻足。落樱缘何不扫?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无论是《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抑或是王维《鸟鸣涧》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上海这一措施启发我们:只要细心发现,生活到处是“审美”的第一课堂,我们总能找到其中诗意和远方。

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让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心灵,让美育成就孩子们的“美丽人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