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

​19世纪20年代,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丰子恺在院子里道别了几位朋友,移步到廊前,回想起刚才聊天的场景似乎还在眼前,无论是茶桌茶壶还是藤椅都令他有所回味。

恰逢夜月如钩,有清风吹来,心头拂过阵阵涟漪。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1)

此情此景,即兴挥笔,便画成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当这幅画作在杂志上发表以后,中国美术史上,“漫画”一词开始正式出现。

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作方式,有人说他的漫画用笔疏疏朗朗,洗练简约,主题往往离不开日常生活,因此各个阶层的人士均能轻松读懂他的画作。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2)

身处乱世,生死盘桓,却仍能通达外物,守住童心,每一幅画作背后,让人看到的都是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

01

身为晒娃狂魔,

其实自己也是长不大的孩子

瞻瞻、软软、阿宝……这些听起来嗲嗲风格的小名,我们常看他的散文和画作的读者想必都很熟悉。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3)

儿子瞻瞻穿上大人的衣服和鞋子,左右提包,右手拄着文明棍,头上戴个旧式帽,在模仿着父亲丰子恺的状态,但丰子恺看到以后,不仅没生气,反倒觉得很有趣,用画笔记录下来这可爱的瞬间。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4)

女儿阿宝把凳子当作自己的朋友,有一天给凳子穿上鞋子,还高兴地说:“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小女儿如此可爱,已经成为中国漫画史上的名篇。

在他的心中,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把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

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那就是在1928年10月,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中刊载了朱自清和丰子恺的同题散文《儿女》。

两位大作家是同年生人,当年都是刚刚步入30岁,也都有5个孩子,两人以前是同事也是朋友。

都是在描写孩子,但两人的写作情绪却截然不同。

在朱自清19岁的时候,还是个大学生,家里人就给他定了亲事,10年过去了,有了5个孩子,但他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借用叶圣陶“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俨然是一个委屈的爸爸角色。

甚至还写道,“我曾给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

朱自清被孩子折腾的无力招架,丰子恺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5)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6)

他的一副漫画作品《星期日是母亲的烦恼日》记录下这一切,孩子们在院子里舞刀弄枪,打坏了灯,有的还摔在地上,母亲端着碗出来看见这种情况,一脸苦涩抬手制止。

作为父亲,都有忍不住想发火的冲动,但刚要爆发的时候又把火气压下去了,觉得还是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吧,孩子天性就是活泼好动的,只要不出格,当父母的就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吧。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7)

在孩子们的面前,他反倒觉得自己这个做父亲的思维已经被社会的条框所束缚,已经失去了孩子们那种天生自带的行为与神智。

他说:“天地间最健全者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它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

丰子恺不但自己从心底尊重孩子,还会用自己的画笔风趣幽默地告诉其他家长怎么照顾孩子。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8)

在1934年的申报上,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叫《穷小孩的跷跷板》,还画了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画,专门写下提醒家长的话,板凳的交叉点很危险,千万防止孩子把手伸过去,容易被轧。

他的画作一直在传达他对孩子的态度:“切不可斥儿童的痴呆,切不可盼望儿童的像大人,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

朱自清看到了丰子恺对孩子的情感,深感佩服,还称赞他是一位“蔼然仁者”,两人虽然在描写孩子的情绪上差别很大,但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也都在努力学会成为更好的父亲。

02

万般滋味,

皆是生活

如果今天让你去阅读一本将近100年前的书,很多读者一定会觉得必然是晦涩难懂。

但当我翻开《缘缘堂随笔》的时候,瞬间被那种洗练质朴的文字所吸引,并没有任何隔代之感。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9)

那里有陪伴孩子的岁月,有家人团聚的幸福,寥寥数笔,却满是人间烟火气。浓浓的中国风,深深的传统文化韵味,让人觉得心底温暖平实。

俞平伯曾评价丰子恺的作品: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这就是被世人喻为“一生童真,一生有趣”的丰子恺,以谦谦君子之心,通俗简易之笔为世人描摹出万般滋味。

“缘缘堂”这个名字,听起来既风雅又可爱,它的来历也十分有趣。

1926年,丰子恺请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为自己的居所取斋号,老师想了很多雅字,分别写在纸上团成团,撒在释迦摩尼佛画像前的供桌上,让丰子恺抓阄来决定斋名。

结果,丰子恺抓到的第一个字是“缘”,抓到的第二个字依然是“缘”,于是他便了然于心,将居所定名为“缘缘堂”。

《缘缘堂随笔》这本书里,基本都是描绘儿童以及生活的场景。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10)

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也是《子恺画集》的代序。

文章开头,丰子恺就表达出对孩子们的爱:“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紧接着,在文章中又详细描写儿女们充满童真童趣的一面:“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我每次剃了头,你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好几时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发见了我腋下的长毛,当作黄鼠狼的时候,你何等伤心。”

普普通通的生活日常,在他的笔下就充满着无限的人间况味。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11)

有一篇名为《白鹅》的散文,文中写到了有一只大白鹅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里却给了丰子恺一家人精神支撑。

“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机,慰我寂寥。”

并且在文章最后深情地说:“原来一切众生,本是同根,凡属血气,皆有共感。”

这种共情让我们仿佛悟到,原来,你若有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我们虽是像大人一样生存,但要学会像孩子一样生活。

万般滋味,皆是生活,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生活。

03

回去当婴儿,

老顽童的赤子之心

巴金先生曾说过:“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对于广大凡人来说,为什么经常会对眼下的生活感到苦闷?

丰子恺说,我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心灵,依然是儿时的心灵,只不过经过许久的压抑,所有怒放的、炽热的感情萌芽,屡被磨折,不敢再发生罢了。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丰子恺一生始终钟情于对佛法的思考,后来终于下定决心,在三十岁的时候皈依。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12)

因为当年自己的老师李叔同曾在虎跑寺断食,断食十七天后,觉得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净化,于是给自己改名“李婴”,意思就是“重返婴儿状态”。

丰子恺皈依后所取的法名叫“婴行”,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一直是崇拜儿童的,当然也有追随老师的修行的意思。

丰子恺的佛心其实早就从他教育孩子的理念中得以展现,其精髓就是顺其自然。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能做到的父母真的很少。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丰子恺一直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13)

他尊重孩子,让孩子也保持一份真心,让孩子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孩子进行自己的选择,不会对孩子横加干涉。

顺其自然,保持真心,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也许就是丰子恺对于佛理最深刻的体悟。

教育,就是让孩子保持一颗真心对待生生活,对待自己,父母自然而然地去爱,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

顺心而为,健康快乐,也许是普天下做父母的最根本的愿望吧。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14)

策划:有养 撰文:李戈

编辑:源满 视觉:瑞成

晒娃的漫漫之路(大师是如何晒娃的)(15)

戳原文,进入有养商城获得好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