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国人和老英国人的区别(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特伦斯)

新英国人和老英国人的区别(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特伦斯)(1)

> 特伦斯·康兰

家具零售商、企业家、餐厅老板、图书作家,这些都是特伦斯·康兰(Terence Conran)职业生涯的一部分。25岁时,他已经开了五家餐馆、一家家具制造企业和一家纺织公司。介绍自己时,他通常以设计师开头。设计,是他多面生活的坐标原点。“我在设计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工作中度过了丰富多彩的一生,设计是我所从事的各种工作的交汇点。我们设计或经营的餐厅、酒店和酒吧,我们的商店、室内设计、建筑、产品和家具或是我写的书——设计是连接它们的中心点。而这些部分的组合,就是我所说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也意识到我是多么幸运,我曾经为工作或生意所做的一切,都纯粹是为了快乐而做的。”当时80岁的康兰在伦敦设计博物馆2011年的纪念特展《特伦斯·康兰: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Terence Conran: The Way We Live Now)的一次采访里说道。

时隔十年,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纪念特伦斯·康兰九十周岁诞辰的展览《康兰效应》(The Conran Effect)。康兰于2019年在家中去世,而他留下的遗产随处可见。多面的康兰影响了几代英国设计师,从玛莉·奎特(Mary Quant)到乔尼·艾夫(Jonny Ive)和托马斯·海瑟威克(Thomas Heatherwick)。展览《康兰效应》从康兰多重事业的角度出发,探索他的博物馆事业和其他几项“平行事业”,包括Habitat、康兰设计集团(Conran & Company)等。康兰一生的这些切面,记录了他如何从不同方面影响今天的英国。设计博物馆馆长蒂姆·马洛 (Tim Marlow) 说:“特伦斯·康兰在重新设计战后英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给我们留下丰富遗产。他改变了我们生活、购物和饮食的方式。”

特伦斯·康兰1931年出生于泰晤士河畔的金斯顿,就读于多塞特郡的布赖恩斯顿学校(Bryanston School)。他在伦敦中央艺术学院( London’s Central School of Art,即今天的中央圣马丁学院)学习纺织品设计。他很早离开学校,与他的导师、苏格兰版画家爱德华多·保罗齐 (Eduardo Paolozzi) 一起创办工作室,专注于陶瓷、织物以及家具设计。1951 年,康兰参与了标志着英国艺术、科学和设计复兴的英国艺术节(the Festival of Britain)。此后几年,二十出头的康兰十分忙碌:他在诺丁山的地下室开设了康兰公司,在皮卡迪利商场出售家具,还在伦敦的Chandos Place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酒馆Soup Kitchen。

新英国人和老英国人的区别(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特伦斯)(2)

> 由康兰设计并由 Midwinter Pottery Ltd 制造的“Chequers”拼盘,c。1957

展览一部分是特伦斯·康兰作为“设计师”的一面,他为英国带来第一套平装家具、陶制烤锅、羽绒被、第二款浓缩咖啡机、开放式生活空间的概念等。现场展出了他早期的一些设计作品,如跳棋拼盘(Chequers platter)、锥形椅子(cone chair)等。特伦斯·康兰经历过二战,体验过资源匮乏的童年。在这一时期,生活给他种下一种“修修补补凑合着用”的意识,让他很早就开始学习如何最大可能地利用资源。战争期间,他跟着家人离开伦敦去乡下避难。在乡村,自然的环境激发了他对野花、蝴蝶和飞蛾的最初的热情。他认为,这些自然界的生命和他在乡村的生活体验,是后来成为设计师的他的创意发源地。五十年代,人们的生活仍然面临着各种材料的紧缺。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锥形”椅,是康兰最早的作品之一。它造型简单,生产成本很低,柳条编织成的“锥形”椅子,巧妙地将采用自然材料的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生活的审美与家具设计结合起来。

他认同现代主义关于经济实惠家具的理想,也赞成新艺术与工艺运动发起者威廉·莫里斯的要求,即工艺应当是“美观的或者是实用的”。包括锥形椅子在内的一些柳条产品,在康兰创立的家具零售公司Habitat成立后,很快成为当时Habitat产品列表里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实用、便于安装、价格便宜且造型上比较简单。这些适合现代生活的元素和沿袭几千年的柳条编织、篮筐制作传统手工艺被康兰巧妙结合。锥形椅是康兰最受欢迎的设计之一,这一简单的设计,也体现康兰对于提供可负担的高质量家具的承诺。2019年,在伦敦时装和纺织博物馆举办的“摇摆伦敦:生活方式革命”展览上,生于1950年代的锥形椅重新出现,被介绍给新一代的观众,康兰称这一早期作品为“一个倒置的、超大的亚洲米帽,由三条细长的金属腿支撑着。”

新英国人和老英国人的区别(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特伦斯)(3)

> 坐在1950年代早期设计的“锥形”椅子上的年轻特伦斯·康兰爵士

家具品牌Habitat诞生于流行设计史上的一个独特时刻——19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的品味和习俗都在发生变化:第一条迷你裙在伦敦街头露面,新一代年轻人梦想着,拥有与众不同的着装。通过Habitat,康兰彻底改变家居的世界,他致力于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设计。1968 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将Habitat总结为“一种品味超市……康兰的包裹就像一个城里人关于农家生活的梦想。他通过重新诠释过去,向人们推销现在。”

Habitat的成立,缘起于康兰在设计生涯早期经历的种种挫折。在1960年代初期,他制作了一系列名为Summa的现代化平板包装家具后,康兰需要员工和零售商来展示他和年轻的设计师同行兼好友们对设计的热情,但传统的商店不知道如何展示和推销这些家具,也并不在乎。康兰发现自己设计的家具,和那些死气沉沉的店气质格格不入。“我们的产品在那种环境下没有机会销售。我觉得有机会改变商品的销售方式,创造出不仅仅是一家卖家具的商店。于是我的Habitat实验开始了。”康兰表示,这一实验一部分是出于沮丧,同时也出于一种信念,即“让更多的人,更广泛的群体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他喜欢把自己的Habitat称为一家“有知识有热情的零售店”。

新英国人和老英国人的区别(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特伦斯)(4)

> 康兰设计的平衡壁龛搁架

自从1964年康兰和几个朋友在伦敦开设第一家Habitat家具店之后,家具品牌Habitat很快成长为一家零售连锁店。Habitat和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态度,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英国重要的文化与审美现象。在家具以外,它还销售许多价格实惠但标志性的产品,比如纸灯笼、砧板等。人们很快嗅到这些产品的时代气息——你可以很大程度更新整个室内设计,体验现代的生活方式。设计以更平民的姿态进入英国公众的日常生活 ,对当时的很多英国人来说,Habitat改变了他们与设计互动的方式,其创新的家具、织物和炊具的组合让人有机会更新日常生活,而穿着玛丽·奎特服装和有着沙宣特别款发型的Habitat员工,则是时尚与形式之间的别致桥梁,是行走的“新生活”的符号。七十年代中叶,Habitat在英国已经有18家连锁店,之后也很快扩张到世界其他国家城市,从巴黎到整个欧洲,再到大西洋对岸的纽约曼哈顿。在实体店之外,Habitat也参考时尚杂志,印制了专门的产品手册,将它所倡导的特定生活方式的理念进一步通过制作精良图文丰富的手册,输出给更多的受众。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Habitat经历了激烈的商业竞争和英国品味的多样化的挑战。1990年代,康兰被迫离开Habitat。不久后,这家连锁店被瑞典的设计商店宜家收购。2016 年,Habitat被英国第二大连锁超市公司英伯瑞(Sainsbury’s)接管。到今天,虽然影响力大不如前,Habitat仍然是很多英国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在他们的家中,至少有一件家具、一盏灯、一件 Habitat 羽绒被是出自Habitat。Habitat所开创的体验式购物,也是后来兴起的宜家等家具品牌的灵感来源。

新英国人和老英国人的区别(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特伦斯)(5)

> 棕色皮革斗牛士椅子和脚凳

在设计、家具品牌和几十家餐馆之外,康兰也是英国设计教育和创意产业的不懈拥护者。1980年,他成立了教育慈善机构康兰基金会(Conran Fundation),希望推广面向学龄儿童和普通大众的设计教育,让更多人意识到工业设计对于提高日常生活品质的重要性。在玛格丽特·撒切尔担任教育部长期间,康兰也鼓励她在学校课程设计里添加设计课。不过,据康兰讲述,看到课程令人失望的内容后,撒切尔的回应是“我对设计没有兴趣”。2003年,康兰成为皇家艺术学院的教务长。

“我喜欢我做的各种项目,不过,创立设计博物馆也许是我迄今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最满意的项目。”80岁的特伦斯·康兰接受采访时曾说。1989年,在泰晤士河畔,康兰和两位好友英国设计师保罗·赖利(Paul Reilly)、策展人史蒂芬·贝利(Stephen Bayley)一同创立伦敦设计博物馆,这是全球第一家完全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

还是学生的时候,康兰很多时间都待在博物馆。逛这些博物馆时,他一直觉得,虽然很多设计、工艺和相关的不同类型的科学原理的历史部分都被很好地涵盖了,但是,这个领域迫切需要创造一些更现代的东西。康兰认为,英国是一个“只关心辉煌过去,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不感兴趣”的国家。因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拥有足够的资金后,他开始梦想创造一些特别的东西,“我们可能因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而享誉世界,但我们的未来将永远与教育质量密不可分。现在,创造力和创新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我们的年轻人才来绘画、制图、设计和书写更美好的未来。”从博物馆成立,直到他离开世界,康兰从未缺席博物馆任何一场展览。

新英国人和老英国人的区别(改变英国人生活方式的特伦斯)(6)

> habitat1971年的海报

2016年,移址后的伦敦设计博物馆重新开放,参观新馆时,康兰称之为“我今生最大的成就”,在新馆建筑的入口处,有一块白板上写着:“设计在塑造和理解世界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怀着这一信念,特伦斯·康兰爵士在1989年创立这座设计博物馆。”康兰用一生的活动在实践他的这一信念。康兰很早认知到“设计”不该局限在人类行为上,而应该转化成人们可购买拥有的物品。虽然收到过许多争议性的评价,他从不拒绝设计成为商品的可能性。康兰的朋友艺术交易商约翰·卡斯敏 (John Kasmin) 曾经开玩笑说:“特伦斯的问题在于,他希望全世界都拥有一个更好的沙拉碗。”

现在,康兰本人已经辞世,但他对生活的极致追求,已经让“Conran”(康兰)成为品味设计的代名词之一,“康兰效应”仍在持续。伦敦设计博物馆创始总监、康兰的好友史蒂芬·贝利(Stephen Bayley)曾在泰晤士报上写到过去六十年间改变英国物质生活的人物,康兰是其中一位,他生动地描述了康兰的贡献:“如果你看见一块切肉用的厚砧板,心底的感慨是‘这好美呀!’,这是康兰的感染力;如果你造访一间酒吧,现场提供的食物是精致的肝酱(pâté),而不是切个醋腌蛋(pickled egg)随便打发一下,那也同样是他的感染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