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走过十载(爱心改变命运携手二十载)

携手走过十载(爱心改变命运携手二十载)(1)

20年的时间,会发生什么?

一株楠木苗,栽种20年后,细枝已长成了似成年人的手臂粗。

一名18岁学子,历练20年后,再回看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命运已悄然发生巨大改变。

从2003年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湖南省慈善总会、、潇湘晨报、湖南经视联合打造的“爱心改变命运”慈善助学品牌项目迎来了第20个年头,该项目旨在帮助家境困难、自强不息的大学新生追逐理想、改变命运。每年暑假,一封封飞往湖湘大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给学子们描绘着新的希望;而“爱心改变命运”项目集结的助学金款项,为励志学子们更添了一份向上攀登的底气。

以前的3000元,现在的5000元助学金,在家境优越的孩子看来,可能只意味着一部手机、一次旅游基金;但对家庭有困难的孩子而言,是父母肩头的担子能卸下几斤,是能够让他们进入崭新环境的关键助推力。

还记得2003年的夏天,湘西覃金艳同学的名字,因本报头版一篇《考上北大愁坏全家》的报道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注意到,随后在全球华文媒体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蒋正华关注并资助了报道对象覃金艳,一批湘西励志学子获得来自全国的爱心帮扶。而本报对覃金艳等励志学子的报道,也促使着“爱心改变命运”逐渐发展成全社会高度认可的爱心公益品牌。

这20年里,“爱心改变命运”慈善助学项目累计帮助了10.4万名学子圆梦大学,筹集善款超4.62亿元。项目先后获得了湖南慈善奖、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和中华慈善奖,成为了国内极富影响力的慈善助学品牌项目。

“您的爱心,可使他们的命运改变方向;您的支持,可使他们的梦想插上翅膀。”每年的七、八月,爱心汇聚成流。本报连续刊发“爱心改变命运”主题报道,每年特派记者走访乡村一线,把版面和镜头特写聚焦在160多位奋斗不息的励志学子身上,记录冒热气、接地气的助学故事,营造了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良好氛围,在爱心资助和励志学子之间架起一座希望的桥梁,这座桥的名字便是——“爱心改变命运”。

生活击以风雪,却报之以歌唱。一大批励志学子通过“爱心改变命运”助学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帮助,幸福地走入大学校门,追逐自己的理想。这些学生,有的已经毕业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有的仍在求学深造。在接受资助的同时,爱心的种子也开始萌芽。

20年,正青春。爱心在改变命运,知识可以点亮人生。

潇湘晨报记者曾羽璇

时光留痕

2003年——

“我还有很多同学家里和我一样穷,如果您想资助的话,可以资助我的同学吗?”2003年7月21日,考上北京大学的覃金艳,在接听爱心读者来电时说。

2006年——

“父母要供我们几姐弟读书,没钱为家里添置任何东西。但我们将来一定会回报我们的父母,回报这里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2006年8月9日,家中年纪最小的小弟、考上清华大学的朱坚这样说。

2012年——

“我要做学霸,努力学知识,还要争取当班长,加入英语俱乐部。想快点读完书,摆脱贫困。”2012年8月8日,来自宁乡的高考毕业生谢兼畅想大学生活。

2014年——

“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2014年8月25日,18岁的唐曾琳作为受助学子代表发言。

2019年——

“要自信,还要励志,通过知识摆脱困境。心开阔了,舞台就大了。未来要把爱心传递下去。”2019年8月1日,成功被吉首大学录取的田雯骏在接受采访时说。

2022年——

“上大学我肯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入党,对一些考试也好好准备,不让家里人担心。”2022年9月3日,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的杨燐如是说。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