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

涌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早的文化团体可以追溯到民国时。解放后比较流行的文艺活动就有狮子灯、舞龙、川剧跑滩等,像我们前文曾提到过的狮灯“猴子”王明生老人、川剧玩友卢炳良老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见证和代表。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在涌泉城市化的进程中,也涌现了很多植根于涌泉乡土记忆的文化创作者,如本土作家何忠汉与他的系列乡场记忆作品、年轻创作者黄晨旭及他的《栀子枇杷》,还有各社区自行创作的“社区之歌”等等。适居的生活环境也吸引了很多文化人才流入,新时期新居民,为涌泉的现代文化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文化血液,也为打造高质量的社区文化场景提供了更丰富的元素。

社区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其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悠悠清音敲竹琴,玲珑曲艺传道心

汪万泉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1)

于2021年的时候来到明光社区定居的汪万泉老师,来自四川清音发源地泸州的著名“曲艺之乡”泸县,是四川“清音”、四川“竹琴”非遗传承人,到明光后也将清音曲艺、竹琴、荷叶等非遗项目引入社区,逐渐带领明光曲艺队活动。目前竹琴已经在明光成长起来,而清音仍在大力推广。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2)

(图)汪万泉 | 本人提供

“现在的清音要跟现代内容结合,以奔小康、强国、振兴乡村经济等为主题,传统技艺与现代表达,就是老瓶装新酒、老调填新词。”

汪老师为我们讲起她钟爱的曲艺时,总有非常美的画面。

她讲清音:

“非常好的清音,是坐在一个小船上,点一盏灯,在小溪流上或小湖上漂,对面有万家灯火或者有芦苇荡的时候,就唱琵琶,非常优雅。”

清音是非遗曲艺其中一个品类,明末清初起源于江南小曲,到各个地区融合了地方特点又发展出了各自特色。四川清音则带了川剧的元素。

她讲竹琴:

“一根竹儿青悠悠,

长在深山老林头,

果老仙制竹琴原本贵重,

诗与竹乃八音词调不同。

知音对着知音送,

内外知音喜相逢。”

清初四川已有鱼鼓筒,即竹琴之前称,早期为道人宣传道义所用;光绪年间开始进入坊间烟茶馆,改名为道琴,演唱多为戏文;到民国年间取其竹制材料易名竹琴,因敲打发出的声响在民间又有俗称“尺磅磅” 。草根曲艺诙谐简明的性格跃然而现。

访谈中,汪老师也随兴演绎了竹琴唱段。

竹琴演绎片段 | 采录于2022年2月,汪老师家中

在传统曲艺的创新上,与时俱进的内容创作将带来更多现代化的新表达。汪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现在的清音要跟现代内容结合,以奔小康、强国、振兴乡村经济等为主题,传统技艺与现代表达,就是老瓶装新酒、老调填新词。”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提到“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知道曲艺这些,当下清音传统文化面临断代”,汪老师也是有些许感伤。如此具有文化底蕴的非遗曲艺,她也希望能尽其所能发扬出去,希望可以从小孩子学起,办培训班,共同打造宣传、展示及传承的文化平台。

我们也期待,基于乡愁记忆的现代曲艺创作,以社区文化为载体,能更深地融入到更多涌泉人的生活和感受里。

以剪为媒致敬匠艺,热爱为根传承推新

邵雷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3)

90后,笔记本贴满“海贼王”的邵雷,可能不是我们印象中传统手工艺人的模样。作为资阳市非遗文化遗产“东峰剪纸”第二代传承人的他,已经有很多响当当的成绩和头衔,曾多次开办个人剪纸展,是国内立体剪纸的始创者。他的代表作品有:曾获第二届中华杯剪纸艺术大赛金奖的《立体剪纸熊猫》、被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的《青花瓷》、还有作为国礼赠送给泰国亲王的《剪纸团扇》等。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4)

(图)邵雷 |摄于2022年2月 邵雷工作室

“剪纸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有耐心,要达到一个理想状态需要长期基础的练习,可能一天下来都要钻、刻,很繁琐,坐一天不动就做一件事,要真的热爱这个东西才能坚持下来。”

从幼儿园时期初次接触的「动心」,到现在他口中的剪纸,已经像吃饭喝水一样日常:“我们就很简单,剪刀、刻刀,顶多一个蜡板,也不像其他木艺,刻刀都有几十号。剪刀也没有什么特别讲究,好用,用得顺手就行。”

或许是长期专攻手头技能的缘故,邵雷话并不多,但讲起剪纸和他的创作,还是有很多表达。他追溯剪纸的文化起源,从太阳神鸟的金箔作为最早的剪纸材料说起,到剪纸图案作为祭祀敬神承载福祉的存在,再到民间普及的传统装饰,而现今成为一种生活美学,其历史可谓久远。邵雷在亲身从事这项手艺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对传统匠艺的敬畏,也思考着产品形态的创新。

他说,“传承并不是以前的东西原封不动保留下来,而要流通起来才能传承。”因此,从传统平面单色剪纸,到创造立体剪纸,再到各种衍生文创用品,邵雷以一个年轻手艺人和文化创业者的身份,探索并践行着新时期的文化语言。他深知,文化的东西要形成收益会需要比较长时间,很多做文化创业的一做就是一生。而他似乎也做好了准备。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5)

邵雷部分作品集|2022年2月 摄于工作室

那么,对于这个年轻的文化传承者,我们也以「海贼王」的一句经典台词作结:“人的梦想,永远不会结束!”

期待这样的年轻血液,能把剪纸文化植入涌泉的土壤,生长出新时代的传承与表达。

“龙”门家族“龙先生”,一根绸带舞乾坤

郭子培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6)

郭子培,原遂宁人 ,舞龙是郭家代代相传的技艺,郭老老一辈常舞的是“火把龙”、还有竹子和麻袋做成的“节节龙”等。而郭老2011年定居涌泉凤凰社区的时候,开始单人舞龙(绸带龙)。

一条龙龙头加彩带约13米长,重量5斤左右,由一根1米2左右的“龙绳”牵引控制龙身呈现高低、左右起伏、延伸等动作。一场舞龙表演时长约3-4分钟,在起到健身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非常具有观赏感,跟随温江区安排到澳门国际大剧院演出时,精彩的表演获得了现场的欢呼,并被观众们称为“龙先生”。

凤凰社区的各种节气节日、共耕社区、喻庙社区的扶贫访老等大大小小的演出,郭老都积极参与,将单人舞龙的表演带给大家,也将代表中华的龙文化播种在每一人的心里。

郭老也愿意在社区支持下开设舞龙培训班,让10几岁的娃娃们学习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技艺。在这些老一辈的文化演艺人心里,都期望这些传统演艺能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不论是在以前的乡坝坝头,还是现在的社区广场。不管环境如何变迁,不变的是这些演艺背后世世代代的精神传承。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7)

图:表演中的郭子培 | 本人提供

初心不改,“乐”伴终生

周惊雷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8)

周惊雷,江浦路社区新居民,原籍重庆,2018年迁至涌泉江浦路社区定居。

已过花甲之年的周老,提到自己音乐的启蒙开始,仍是记忆犹新。小小县城里,路边一群玩乐器的大哥哥,深深地吸引了还是小孩子的他,音乐的萌芽也被种进了他的心里,回家翻出一个旧口琴,从此开始了对音乐的追求。从父母不理解的童年,到下乡当知青时在公社文艺队、还有改革开放后兼职当乐手,再到进入工厂后的加入宣传队,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都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热爱。

退休以后,周惊雷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在社区的领导下和团队队长一起组建了社区的乐队和合唱队,不留余力在团队中发光发热。周老虽是新居民,但是他的理念是到了一个地方就要把这个地方当成自己的家乡,也想通过他们的音乐把美丽的江安河传达给大家,在未来把社区文化搞得更上档次,将乐队打造成温江具有影响力的草根乐队。

残荷败柳秋风起(十步芳草兰气兴成)(9)

(图)表演中的周惊雷 | 本人提供

不管是“老瓶装新酒”的现代传统演绎,还是“流通才是传承”的文化发展理念,或者是“愿把他乡做故乡”的诚挚情怀,在涌泉10个社区中,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文化人才。他们或贡献自己所长带领社区文化团队学习、成长;或热心于文化建设,发挥自己的光热。这些人和事,也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新的文化沉淀,也是城市化建设背后多种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文化注入关注的是当地文化内核,它来自于过往人们的真实生活构建的文化叙事。我们此前在涌泉进行的文化资源全面摸排,也是为新的文化表达提供叙事内核和在地要素。像涌泉的这批文化工作者及人才,他们以其技艺与创作为支撑,也将共同解决一个核心主题:在随着乡村文化载体的城市化、乡村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逐渐消失的今天,我们能以何种方式唤起乡土记忆与留住乡愁?艺术的感染力如何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发芽且释放长久的生命力?

“人”永远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原住民和新居民的融合,将打造出一种新的城乡共同体氛围,既有立足一方水土的“地方性”,也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我们也相信,处于新发展阶段的涌泉,会成为文化的再出发地,通过更多维的文化表达及文化包装,能够体系化、规模化、触觉化,去呈现涌泉的新状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