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总要求哪个是重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人问,为何总感觉乡村振兴一直在路上?最近,因工作原因,有幸深入农村了解乡村振兴,并对一些做法和典型案例做了分析。我发现,乡村振兴进展慢主要原因可用一句话概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现在各部门都在支持乡村振兴,不是不重视,而是因为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同时,也因为我国以前过于强调城市化,才导致乡村振兴缓慢。

乡村振兴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农村经济要上去,管理要跟上;二是抓好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然而,我国的乡村振兴却曾经遗憾地错过了三次历史机遇期。

乡村振兴的第一次历史机遇期

这个时期大概在1978年至1990年前后。我国实行农村土地改革初期,由于实行包产到户的政策,粮食产量大幅提升,首先解决了人的温饱问题。几乎与土地改革同步,甚至还略早的时候,当时的经济格局是国企和集体企业进市,村办和民办企业下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发展乡镇企业的能人,也在农村形成了发展经济的舆论。

乡村振兴总要求哪个是重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

我查了一些资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谓百花齐放,村办企业方兴未艾,现在很多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在那个时候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起来的,比如温州。当然,也冒出了很多假冒伪劣。但那些有远景发展意识的地方,他们顺势利导,通过技术革新,政策引导,慢慢让地方产业走上正规发展道路。

而有些搞“一刀切”的地方,大批乡镇企业不得不“关转并停”。当然也有另外一些原因,最初的乡镇企业是靠低成本和粗加工,后来一些地方率先步入正轨后,那些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我国农村地区率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就是靠办企业生存下来的这些人。遗憾的是,很多地方没能抓住这次机遇,没能抓住当时的人才优势和发展意识,错过了第一次乡村振兴机遇。

乡村振兴的第二次历史机遇期

这个阶段在1998年至2010年前后。这一波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当时沿海地区发展带动了内地经济,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在城市发展问题上,政府部门向来因地施策,顺时应势,这也和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建设有关。

农村进城务工,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服务,也带来了巨大需求。在这个时候,房地产改革更让这个承载城市化进程的“航空母舰”式产业,从笼子里放了出来,这时的城市化,就如脱缰的野马,正快速地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资金,这其中也包括先富起来的第一批农村人。

乡村振兴总要求哪个是重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

第二次机遇期间,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而此时农村的机械化程度在提高。甚至农村个别地区的耕地已经悄悄地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流转。很多地方农村开始出现人口外流,空心村开始出现。伴随着这些的是,第二批靠打工富起来的农村人进了城,城市化像虹吸一样,把农村的人才和资金吸进了城市。

乡村振兴的第三次历史机遇期

这一段时间大概从2010年到2016年前后,城市管理者从农民手中低价拿地,变更后转手高价卖给开发商。因为房地产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失地的农民不仅有卖地收入,还有赔偿安置的房子住。

第三次历史机遇期不同于前两次,这一次时间很短。正是我国城市土地财政的形成期。迅速发展起来的房地产市场,城市管理者看到卖地收入远比发展实体经济来得要快,也更容易。因此想方设法把耕地“农转非”,变更为建设用地。这一次过程伴随着大量的城中村改造,也是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期。

这一短暂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拆迁矛盾。这一轮城中村改造中,凡没参加改造的农村,因为有大量建设用地,后来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但大批的农村耕地被挤占,城中村的农民身份已经发生变化。正是这一轮城中村改造,导致房价飞涨,一些地区“恨地不成钢”,地少不够卖,于是向落后农村地区求援,“地票”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

乡村振兴总要求哪个是重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3)

正是在这个时候,国家看到大量耕地被挤占的风险,提出“耕地保护红线”。发达地区的建设用地,可以用落后地区的土地占补平衡指标来弥补。不管是城中村改造农民的卖地收入,还是落地地区向发达地区卖地票收入,在飞涨的房价中,都流向了城市。同时,因为落后农村地区“卖地票”,不少农村土地“未建先失”,给乡村振兴的用地套上了紧箍咒。

其实从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来看,土地一直是最关键、最基础的元素。在世界历史上,土地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不管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土地资本都是“资本中的资本”。然而,农村土地和土地出让金,被城市化大量占有,也让乡村振兴失去第三次机会。

乡村振兴会迎来第四次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城市发展和农村振兴的二元化局面,世界各国都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存在的工业和农业“剪刀差”是最早的城乡差别雏形。因为农村有大量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以低价流入城市,再生产出更多产品出售,这种经济倒挂现象,被称为“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任何国家都经历的阶段。

从我国前三次乡村振兴的机遇看,本质上也都是农村支援城市。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和资金、人才流向了城市。既然如此,那么下一次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乡村振兴虽说“五大振兴“,但关键还是两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我们已经看到,现在的农村公共设施硬件如道路、学校、医院等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只是栽好了梧桐树,还没引来金凤凰。农村学校依然生源不足,农村人依然到城市看病。

乡村振兴总要求哪个是重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4)

前几日在调研乡村振兴时,我发现农村合作医疗颇受农民欢迎,“医共体”改革正让医疗资源向农村乡镇延伸,有条件的农村医院已经可以实现与城市医疗资源共享,而且报销比例高,伴随着这项改革,一些乡村医院人气大幅回收。

同时,我国每年还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这其中有大批的农村毕业生,现在一些城市为吸引人才,纷纷出台政策,其目的除了吸引人才,还是为了支撑摇摇欲坠的房价,维护土地财政。

农村要想留住高端人才自然不现实,然而,大批的农村大学生除了留在城市寄身的,回农村的也不少,这给乡村振兴提供了大批的人才储备。如果能像医疗改革那样,把农村人才留在农村,让农村人过上自己的小城镇生活,何愁留不住人才呢?

软件建设提升了,留住了人,加上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广袤的农村大地,有资金和人才的回流,乡村振兴还会远吗?

本文作者李鑫淼,源自公众号“思想者札记”(ID:SXZzhaji)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