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西湖钓鱼台前的长堤(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

扬州瘦西湖钓鱼台前的长堤(崔致远桂苑笔耕集中的扬州)(1)

文/马家骏

在《桂苑笔耕集》卷十一的目录前,自称“唐高丽都统巡官侍御史内供奉崔致远撰” 的这部二十卷的著作,是他随诸道行营都统高骈太尉从事淮南幕府时所写的书。按校印此书的洪奭周写的《校印桂苑笔耕集序》说的:“吾东方之有文章,而能著书传后者,自孤云崔公始;吾东方之士,北学于中国,而以文章声天下者,亦自崔公始。” 可知:朝鲜古典文学第一人是崔致远,第一部书是《桂苑笔耕集》,而写作的地方,主要在扬州。但这部书中,直接描写扬州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城乡结构、物产商贸的文字很少。因此,要谈“崔致远笔下的扬州” 这样的话题,只能从字里行间去勾沉。

观《桂苑笔耕集》中涉及扬州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手工业产品,一是部分寺庙。

先说手工业产品:高骈曾给唐僖宗进贡不少金、银、漆器,以及绸缎等物,令崔致远写了《状》,介绍和描述这些物品。崔致远则以高骈口气向皇帝奉进时打了报告(见《桂苑笔耕集》卷五,《四部丛刊》影印本,下同)。在《进金银器物状》中说:所贡器物,虽“质变披沙,形分铸砾” ,但可“助麟趾马蹄之瑞” 。《进漆器状》说“进漆器一万五千九百三十五……。漆器,作已淫巧,用得质良……虽有惭于琼玉,或可代于瑠瓶”。在《进御衣段状》中提到:除了以前进贡的之外,“续织造九千六百七十八段……薄惭蝉翼,轻愧鸿毛,然而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余霞斗彩”。《进绫绢锦绮等状》说:“进奉绫绢锦绮银等,一十万匹段两……。绫绢锦绮等,虽制自鸳机,而价惭鲛室;夐谢八蚕之号,劣登三品之名”等等云云。

高骈还同别的官员互有赠物及交往,如“振武赫连铎尚书” 赠他马狗,“幽州李可举大王” 赠他“青毡帐一口;金铜装铰具”;他也给别人如徐泗时司空、田令孜军容以器物。不管是收东西回覆,还是赠物说明,作为幕府的从事或秘书,崔致远都得奉太尉命令写信,以高骈口气,或表示感谢,或说明所赠物数量质地。其中,赠“幽州李可举太保”五项,以及所附崔致远所撰五封信,值得注意。这五项赠物及书信,看来不是一次给的。第五回的赠“安南开海路图一面;西州罗城图一面;并八辐紫绫绿”可不谈之外,其余四回均是赠的手工业产品,内中一些合(盒)匣等,显然是工艺品。前四回的分别是:一“碾玉排方腰带一条,并金鱼袋一枚,金花银合盛,重一百六十两”,附信说:“腰带,体资廉润,功就豚(应是琢)磨,虽惭鄂坂之金,稍胜延陵之缟。珪璋比德,宜亲佩剑之腰;霜雪呈华,愿近生松之腹。动则金章跃鲤,静乃宝匣盘龙……”。二“银结条灯笼一枚承灯盏白盛荷叶一、漆木匣盛金铜鏁鍮并全;金花平脱银装砚台一具垂纳香囊五枚、漆木匣盛、金铜鏁鍮全具;金花平脱银装砚匣并砚几一具银砚水瓶等四事、砚几在第二缺内”,附信说:“持异物而奉异人……灯笼砚台等,铸铄成功,披砂润色,运巧而灵丝缀藻,标奇而霞蕊雕华。高悬谓云盖凌风,遥视疑露盘含日。龙膏豹髓,偏宜卜夜于欢筵;凤笔鹅笺,亦可依仁于末席”。三“金花陷银柘里合大小共三具,银接头红牙匙一十对,犀杔子四只已上大合内盛,银装茶碗四只在中合内盛,犀楪子二十片在小合内盛,金花银脚螺杯一只。……匙筋犀合茶椀螺杯等,虽愧金盘,粗胜棘匕。钿玫瑰之表异,固让魏铭;咏玳瑁之标奇,敢征潘赋。所贵者,烟排翠点,霞染纤条……” 四“织成红锦缴壁两条,暖子锦三匹,被锦两匹,西川罗夹缬二十匹,真红地绢夹缬八十匹……缴壁锦缬等,龟城传樣,凤杼成功。张广幅而宛见虹舒,叠彩缯而免惭鲛织……” (《桂苑笔耕集》卷十)。

上述贡奉皇帝的、赠给有关人员的精美手工业产品与工艺品,其产地是否扬州呢?一般说来:南京是六朝故都,是南朝政治文化中心。但连年战火,损失不小。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点,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繁荣,而且是交通枢纽,产品集散地,商业贸易与手工业十分发达。隋炀帝不去南京而下扬州,李白并不“烟花三月下金陵” ,应是因了扬州的繁荣。天堂般的苏州与杭州的繁荣约在宋朝。都统高骈的大本营之所以驻在扬州(把江南的溧水县尉崔致远调至江北),除了战事需要与交通之便利,应是与扬州的经济发达有关。正如崔致远所说:“桂苑繁华,扬都壮丽”(《桂苑笔耕集》卷十四《上都吴天观声赞大德赐紫谢遵符充淮南管内威仪指挥诸宫观制置》)。此说如成立,至少可以结论:上述物品有很多甚至大部产于扬州。扬州既产,也犯不上去他处搜罗。而且上万的器物与锦缎,如非本地出产,而由各地聚拢,恐怕成色样式也不统一吧。

从崔致远笔下这些扬州的手工业产品与工艺品之精美、之多,我们可以看出:扬州的煅冶、蚕桑、纺织、炼漆、木刻、彩绘……以及制造盒匣、腰带、灯笼,琢磨玉石等等行业是百业俱兴的。既然动辄织造与制造成千上万的物品,想来手工业的作坊颇多,规模也不小。

第二说说崔致远笔下唐代扬州的寺庙。《桂苑笔耕集》卷十五是十五首(篇)《斋词》,其中有替道士写的,有替和尚写的;有为高骈写的,也有为某官某乙写的;有在上元、中元、下元鬼节写的祈祷文,也有禳火、祭奠的词章。从中可见法事之隆与寺庙兴盛。紫极宫、法云寺是常去场所。在法云寺一次就设“三百僧斋” ,可见和尚不少。崔致远有一首诗《留别女道士》,可见,青年诗人与道姑关系不浅。此外,寺庙还存在修葺、扩建、新设等问题。当然经费来源要靠向善男信女募化。为此,崔致远应约替庙里写了求化修庙的疏二首:一篇是《求化修诸道观疏》,要“重修城下诸宫观” ;另一篇是《求化修大云寺疏》。这后一篇疏文值得研究。

《求化修大云寺疏》分四段:一、修庙的必要;二、原来大云寺的状况;三、庙被败后惨状;四、高骈太尉治理得好,大家都来捐钱修庙。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段,该段文字如次:“当州城西大云寺,虽临楚甸,实压蜀冈。旧创仁祠,高标兑位。雨洗烟窗之色,万朵前山;风敲月砌之声,千株古木。在一郡乃偏为胜景,于四时则最称芳辰。至如春水绿波,杂花生树,都人士女,以遨以游。不劳听法之缘,自得消忧之所。则与城东禅智寺,双肩对耸,两耳齐张。夹炀帝之遗宫,拥淮王之仙宅。壮兹乐土,倚彼福田。”(《桂苑笔耕集》卷十六)文中“当州” 之“当” ,读去声,同、本、恰也,非地名。作地名的“当州” 之“当” ,读阴平,该州在四川松潘南二百里处。这里的“当州” 即指扬州。“当州城西” ,今日扬州人皆知唐故城西,应是何处。“楚甸” 、“蜀冈” 是当地地名。这段文字,写了大云寺的位置,特别写了它的胜景:花木风月山水,指出这“乐土”“福田” 乃“都人士女” 遨游与“消忧之所” 。崔致远实际在说:修庙,不在“听法” ,而在开展旅游。这是有启发性的。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