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中带着沧桑(倔强之中有妩媚)

魏徵以犯颜直谏闻名,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著称。一君一臣,如同双璧,辉映于中华民族的历史。

一次,太宗在丹霄殿大宴群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徵,过去是仇敌,未曾想今日同此宴席。”太宗说:“王珪、魏徵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而魏徵每谏,不从,我与言辄不应,这是为什么?”魏徵对曰:“昔日舜告群臣,不要当面顺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是面从也。”太宗听了大笑曰:“人言魏徵倔强,朕只觉其妩媚耳。”

妩媚,口头语就是可爱。千载之下,我只觉“妩媚”二字甚好。它如春风过耳,让人留恋不置。

魏徵的倔强,无处不体现在他的犯颜直谏上。史载他“容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面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

他进谏的代表作,当然是那篇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但那都是些正面的劝告,还不足以表现他的倔强。像“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诸心”“今立政致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等等,这才是魏徵真正的风格,不为尊讳,说得相当尖锐。

当然,魏徵敢谏,还在于太宗善于纳谏。就像历史学家评价的:魏徵善谏,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主明则臣直。有这样的君臣相得,才有这样的敢于直言。但一代明君,有时也居然被搞得很郁闷。

有次魏徵休假回来,言于上曰:“人说陛下欲巡南山,车驾已经准备好,后来为什么又没有去?”太宗笑着说:“实有此心,畏卿嗔怪,所以停了。”太宗又曾臂架鹞鹰,远远看见魏徵,赶紧把它藏在袖子里。“徵奏事,故不已。”等他奏事完毕,鹞鹰已经闷死在袖子里。

这样的事,详细记录在正史里。太宗说他“日慎一日,惟惧不终”。他的惧怕,未必不是因为有魏徵这样不留情面的直臣。这种“怕”,后来却逐渐变成一种“爱”,即他所说的“妩媚耳”。

贞观八年,太宗打算分派大臣到各地任职,没有得到合适的人选。李靖向他推荐魏徵。太宗说:“魏徵箴规我的过失,不可一日离左右。”

君臣成了亲密的朋友关系,魏徵的进谏就更加随意而有意思了。

文德皇后生前颇受太宗宠信。她死后葬在昭陵,皇帝非常想念她,就在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有一次引魏徵同登,使视之。魏徵熟视曰:“臣昏毦,看不见。”太宗信以为真,就指给他看。魏徵说:“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献陵葬的是唐高祖李渊,魏徵故意这么说,言下之意是说太宗爱先妻胜过先父。太宗听他这么一说,流下了眼泪,随后把层观也拆毁了。

魏徵的妩媚,于此可见。

单是妩媚或单是倔强都好理解,而倔强与妩媚聚于一身,似乎是难以理解的。

张岱在《跋徐青藤小品画》中说:“倔强之与妩媚,天壤不同,太宗合而言之,余蓄疑颇久。”后来,他看了徐渭的画,觉得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他奇崛的书法略同,这才相信太宗之言为不妄矣。这么说,倔强与妩媚,不但可以共一身,而且可以通画理。

妩媚,除了魏徵的直谏,还有一种“胸怀万卷”的人。

《筠廊偶笔》载,考功郎王西樵常对子弟说:“陈其年身材短小,满脸胡须,不修边幅,而每当我面对他,只觉其妩媚可爱,因为他胸中有万卷书耳。”

他还说,我常见那些旧家子弟,薰衣剃面,种种修饰打扮,面目非常可憎。

陈康祺读了这个故事,评论道:王西樵的这番话,颇可激励后生。那些薰香傅粉,就是世上所称翩翩佳公子者,若摸腹唐虚,没有几滴墨水,让西樵遇见,能不惊其丑怪吗?

倔强的魏徵,太宗说他妩媚;其貌不扬的陈其年,王西樵说他可爱。前者因为他忠君为国,后者因为他腹有诗书。丑与美、倔强与妩媚,在这两人身上都得到完美地统一。

“人之一身,情致蕴于内,姿媚见乎外,不可无也。”倔强,表现的是一种气节。唯有气节者能倔强,唯倔强者能妩媚。无骨之人露出的全是丑态,还谈什么妩媚不妩媚的。

忧郁中带着沧桑(倔强之中有妩媚)(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