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

Most times when people tell us something's for the best,

it's for the worst.

多数时候,当人们说最好如此时,

‎那就是最坏的决定。

——The Queen's Gambit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1)

这一周没读书,追了一部“爽”剧。

网飞(Netflix)出品的一部“大女主”剧《女王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 又译《后翼弃兵》),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女棋手贝丝如何脱颖而出,打败一众棋手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内核并不新鲜,属于虚构的天才成功类故事。女主贝丝在国际象棋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对象棋的执着与热爱让她在之前没有女性参加的比赛中大杀四方,最终打败国际象棋大师。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2)

然而这个故事的讲述却极具特色,是一部真正的“大女主”剧,并没有用“女性特色”来描述女主的成功。

她的成功 VS 他的成功

这几年国内的女主剧走向了一个奇怪的路子,打着大女主如何走向成功的旗号,讲的却是女主如何经由男人走向成功的故事,不管这个成功男士是男主还是闺蜜的男朋友还是男主的哥哥,总之是好多男人的爱成就了女主的成功。

倒是零几年左右的国产剧有真正“大女主”的影子,里面的女性角色无论生活境遇如何,男人至少不是她生命的全部。

有些欧美的大女主剧聚焦职场,但女主的家庭也是不得不提的元素,《傲骨贤妻》(The Good Wife)里女主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而与老同学兼工作上司的恋情也备受诟病。

但《女王的棋局》是个例外,在叙事上对女主的家庭着墨非常少。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3)

因父母发生车祸意外而亡,贝丝被送到了孤儿院,偶然撞见维修工闲暇时下国际象棋。黑白的“小人儿”给了贝丝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此引领她走上了棋手之路。

贝丝是个天才,孤儿院都是女学生,没有人会下象棋,也没有象棋。贝丝在脑中勾画出棋盘与自己对弈,棋艺渐长,赢了围棋俱乐部成年爱好者。

贝丝被一对夫妇收养,养父天天在外忙碌,发现了贝丝下棋天赋的养母和贝丝开启了参加各种比赛而赢得奖金的生活。

好景不长,酗酒多年的养母离世,面对养父的压力,贝丝拿出了所有赢来的奖金买下了和养母住的房子,开启了一个人的独居生活。

对象棋的热爱让贝丝走出养母离世的阴影,也克服了必须服用镇静药物才能更专注下棋的缺点,最终在俄罗斯打败国际象棋大师,成为一代象棋女王。

关于女性的思维定势

这是一部“反套路”剧。看的时候一度提心吊胆,担忧女主遭遇恶毒“女配”,担心女主被养父养母虐待,担心女主爱上不该爱的人误入歧途,担心陷入多角恋情,担心女主怀孕堕胎,担心女主嗑药成瘾(这是被多少套路剧荼毒之后才有的心理活动)……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4)

等到剧结束发现,上述担心全是多余,女主的成长非常简单: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下一个问题……

简单的令人羡慕,这是每个女性都想有的理想状态。

女主的故事里不乏男性角色,无论是初恋的记者还是一直仰慕她的同学抑或亦敌亦友的对手。

然而这些男性角色并没有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他们都帮助贝丝成长成熟,但贝丝的女性朋友同样对贝丝有着巨大的帮助。

这是一部男性女性角色可以完全互换的剧,也就是说里面的角色完全没有标签。

女主是天才,但不是有金手指开了挂的天才。她被打败,从失败中总结、学习,克服冲动,练就沉着冷静的判断力。

女主最初遭遇失败还有哭泣等表现,而后面已经很难从女主脸上看到明显的情绪。

女主身上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勇敢地追逐梦想。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5)

天才小冠军十几岁就取得了别人一辈子都求之不得的成就,然后人生就陷入了迷茫,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失去了目标。

小冠军有很高的天赋,但他并不是真正爱象棋,他爱的是赢,因此一旦得了冠军,就失去了方向。

女主却不一样,她享受象棋本身,无论是跟国际象棋大师下棋,还是跟业余下棋的老人对弈,她都很享受这个过程。

对她来说,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过程本身。

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并有天赋去做,就是人类中的幸运儿了。可惜大多数女性还要背负家庭的期待和母亲的一面,放弃自己的爱好。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6)

“母亲”是个伟大的词,“伟大”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去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

社会歌颂某一类对象往往隐藏着让这一类人牺牲的危险,这跟职场上领导的表扬类似,没有实际酬劳的表扬往往代表着更狠的压榨。

“母亲”的伟大在于多数时候牺牲了自我,而长时间甚至只作为“母亲”的角色出现。

存在 > 本质

《女王的棋局》把女主从家庭中抽离出来。从亲情角度看,女主的父母双亡和养父母不和,养母早逝等等,都是女主的痛苦。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这些条件,让女主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解放出来,进入一个可以单纯地追求爱好的环境。

无论是亲生父母还是养父母,都没能教给女主“女孩子应该做什么”。他们都没活到女主长到成年女人的阶段,而从另一个层面这也是女主的幸运,没有家庭赋予的压力。

于是女主似乎进入了一个真空,在她的人生里,没有年龄焦虑,没有结婚焦虑,没有生育焦虑,有的只是如何解决下棋中遇到的问题,简单而美好。

这是每个女性都梦寐以求的状态。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7)

人生本是个过程,在身体机能严重衰退之前,多少岁都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而做什么也是个人的选择。

你先是你(存在),然后才是你的角色、身份、地位、年龄等等在“你”的存在基础之上附加的东西(本质)。

然而社会中的情况往往反过来,人的存在不重要,按照某种“本质(标签)”去存在,才是关键。

于是经常作为“妻子”“母亲”角色出现的女性就很容易被要求按照这些角色去塑造自己,而其他可能性则被抹杀了。

波伏瓦曾经抱怨说,男性研究哲学,会受到重视,而女性说自己研究哲学,就会收到听话者极有深意的浅笑,代表着人家并不真的觉得你在研究哲学,而是善意地圆场。

波伏瓦的困惑在今天的高学历女性身上也存在。

女王的棋局细思极恐(当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换成女性)(8)

女博士被贴上了“第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不好找对象”“大龄”等等标签,很少人会觉得这个词中“女”只是修饰/限定词,博士才是中心,代表了这个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

前几天“高学历女性该不该做全职太太”的话题上了热搜,连带着那位说话略显极端的校长也收获了很多争议。

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女人有没有做全职太太的自由,而是在做了全职太太之后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每个女性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全职太太也是人生诸多可能性的一种。问题是,选择了这一种,是否就关闭了其他可能性。

对于本身有钱有能力的女性,这自然不是问题,然而对于很多女性来说,工作是唯一让她不依附于他人的可能性,关闭了这种可能,有没有可能重新打开,就是一个未知数。

家庭-工作的平衡是女主剧绕不开的话题,也正因如此,看《女王的棋局》的“爽感”在于女主对国际象棋的渴望,也是我们每个人对勇敢追求自己的爱好、创造自己的历史的向往,与性别无关。

- End -

图|电视剧《女王的棋局》剧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