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

唐代.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1)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被贬到永州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而且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病死在柳州,仅四十七岁。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捕蛇者说》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文章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即由蛇、征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说依次刻画描写,以蛇毒与赋敛之毒相对举而成文。叙事开篇,因事而感,因感而议。全文先事后理、因前果后,处处设比,文风委婉曲折,波澜纵横,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2)

内容结构上,作者以“蛇”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

蒋氏的这番话,继续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亲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亲们的惊恐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死亡与生存的对比: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3)

北宋文学家苏轼: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明末清初藏书家、文学家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四:“只就“苛政猛于虎”一语,发出一篇妙文。中间写悍吏之催科,赋役之烦扰,十室九空,一字十泪,中谷哀猿,莫尽其惨。然都就蒋氏口中说出,子厚只代述得一遍。以叙事起,入蒋氏语,出一“悲”字,后以“闻而愈悲”自相叫应。结乃明言著说之旨。一片悯时深思、忧民至意,拂拂从纸上浮出,莫作小文字观。”

明朝进士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簿,上之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看可见。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此篇借题发挥,总言赋敛之害,民穷而徒,徒而死,渐归于尽。凄咽之音,不忍多读。其言三世六十岁者,盖自元和追计六十年以前,乃天宝六、七年间,正当盛时,催科无忧。嗣安史乱后,历肃、代、德、顺四宗,皆在六十年以内,其下语俱有斟酌,煞是奇文。”

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4)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柳宗元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等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唐代宗大历八年出生于京都长安。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柳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柳宗元捕蛇者说)(5)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