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1)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2)

曾有报道说,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所有孩子当中幸福感最低的孩子。虽然不知道这个报道的真实性,但看看周围,确实感觉到很多孩子整日埋头学习,难见笑容。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如果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幸福,那过程不能也是幸福的吗?究竟什么才是幸福感呢?

心理学上认为,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主观体验和做出的一种总体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层面。如果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越多,个体的幸福感就越强。

这个世界,有人会因为寒冬里的一杯热水而感到幸福,有人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获奖了而感动流泪,有人会因为考试得第一名才有成就感,而有人即便家财万贯都不能让他满足……

每个人对快乐和幸福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获得快乐的条件也不一样。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阈值”,意思是界限,所以阈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幸福阈值,理所当然就是获得幸福的临界值。幸福阈值有高低之分,却没有好坏之分,不过都是在追求内心的满足。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3)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叫“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虽然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是可以变化的。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一个人日常人生必备的。只要满足了这两个需求,就满足了人性最基础的一层——生理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以及家长对孩子爱护,现在绝大多数孩子基本都衣食无忧,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来说,幸福感都比较单纯和感性,他们的幸福感基本已经不需要用物质来衡量了。

让孩子学会获得和感受到幸福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家长刻意地培养。孩子越小,越能得到单纯的幸福;孩子越小,越容易感受到幸福。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幸福,才能说他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这也将成为他一生受用的财富。只是,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却经常有意无意地在破坏孩子的幸福感,或者说我们扭曲了孩子的幸福感。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4)

1、家长在培养孩子幸福感存在误区

很多家长总是以自己的位置来定义孩子的幸福,觉得孩子就应该这样才能获得幸福,但实际上孩子需要的,可能和家长给与的完全不同。

例如,那些留守儿童,或者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却难得见面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想的就是多挣点钱,让孩子过好的日子,这原本无可厚非,因为以前的年代,大家都穷怕了。在大多数人的思想中,给孩子富裕的生活,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该是幸福的。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渴望的仅仅是能够和父母一起玩耍,能够和父母经常见面、聊天和谈心。只是,他们的这一点微小的愿望,也经常被父母所忽视。

记得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孩子向父亲购买时间的故事。一天,这位忙碌的父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发现自己5岁的儿子还在等他。

“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

“你一个小时候可以赚多少钱?”

“为什么问这个 问题?”父亲没好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你能告诉我吗?”

“我每个小时能够赚20美元,有问题吗?”

“哦,”孩子低下头,想了一会又说:“爸爸,你能借给我10美元吗?”

父亲彻底生气了:“我每天那么辛苦地工作,你就不能体会一下吗?别想拿钱去买那些无聊地小玩意!现在,赶快给我回到床上去!”

孩子安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父亲生气地坐在客厅。过了一会,他心里平静了不少,觉得自己对孩子太凶了,就来到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并没有睡着。

“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一边说一边将钱递给孩子:“这你要的10美元。”

孩子立刻从床上翻坐起来,并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皱巴巴的钞票,拿过父亲手里的钞票,一起递给父亲说:“爸爸,我能买你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你能早一点回家吗?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了,可以吗?”

故事虽然简单,却告诉我们,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仅仅是家长的陪伴。他不想要玩具,不想要漂亮的衣服,想要的只是和父母一起吃一顿饭。

家长总是给孩子那些他们自以为能够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东西,却从来不问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家长也总是觉得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的东西,就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却不知时代已经改变,社会正在进步,一切都在变化。

还有那些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帜而控制孩子的家长,他们强迫孩子做事情,认为孩子只有按照他们给孩子规划的人生道路前进才能获得幸福,却忘记他们的人生经验也许只适合于几十年前的社会。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5)

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他们知道自己的经验不管用,于是就企图通过别人的经验来教育孩子。在面对孩子需求的时候,他们喜欢依靠别的孩子的需求来判断。我曾经就是这样的父母。因为不懂得孩子的心理,不清楚孩子的想法,于是就想当然地觉得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会喜欢同样的东西,所有的孩子都会对同样的东西感兴趣。

我曾在给孩子报名绘画班的时候犯下这样的错误。眼看着周围的孩子都报名去学习绘画了,我也给孩子报了一个,并且生拉硬拽,诱惑加恐吓地让孩子去学习。结果,弄得那段时间大家都怒气冲冲,家里哭声不断,批评声也不断。

后来,眼看着孩子实在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就不让孩子去了。而孩子也在经过尝试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国际象棋,并坚持了两年的时间。

哈佛《幸福课》的老师本-沙哈尔将幸福定义为:“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因而,纯粹追求享乐,或是纯粹地追求成功,都不能够给一个人带来真正的“幸福”。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一个孩子,当他在做某件事的时候,能够专注于这件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意义,那他就是幸福的。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6)

2、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幸福感的人

加州伯克利大学科研中心的社会学家和幸福专家Christine Carter博士认为:

幸福是一种能够且必须被培养的功能。大量科学已经证实,虽然有一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快乐,但是幸福更多的是取决于技巧和习惯。

《冬吴相对论》第172期《让幸福成为一种习惯(下)》中也曾这样说:“幸福感,50%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外在的财富、地位,40%取决于你如何用后天的方法培养、激发这种幸福感。”

对于幸福需要遗传,这比较好理解。毕竟,一个不幸福的妈妈,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幸福的孩子的。这种“遗传”,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而是指孩子生活的环境是否和谐,经常面对的人是否充满微笑,能不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是否拥有健康的身体等等。

第一,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笑

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能让孩子见到更多的笑容,听到更多的笑声。这样的孩子自然能够更加容易感受到幸福。

试想,如果孩子整天生活父母的争吵中,他的脸上肯定没有笑容。他会担心,会害怕,会感到恐惧。在这种情绪中的孩子,又如何能体会到幸福的滋味呢?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7)

第二,均衡的营养,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健康的身体是孩子获得幸福感的生理保障,没有健康的身体,不管对成人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无用功。想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自然需要得到均衡的营养。家长每日细心的照顾,每天为孩子准备的营养餐,都会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那种无条件的爱。

第三,无计划的自由玩耍,让孩子体会运动的快乐

运动会产生一种多巴胺,这是一种能够让人获得愉悦情绪的物质。所以,让孩子多跑一跑、跳一跳,就能够让他的精神愉悦,内心充满幸福感。

不过,所有的运动项目中,有哪一种最受孩子欢迎呢?那就是:无计划的让孩子自己决定的自由玩耍。自由玩耍能够帮助孩子学习人际交往,学会如何分享、协商、解决冲突、调节情绪等等,会让孩子从中产生一种成就感。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生活在以上的环境中,相信他已经具备了获得幸福的基本外在条件。只要稍加练习,孩子就一定能够成功找到让自己幸福的秘诀。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8)

3、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

让孩子具备了拥有幸福感的能力,并不代表孩子就能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爱意,才能为每一个小确幸而欢呼雀跃。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不容易满足了。他们不得不用厚重的名利来包裹自己,以为这样才能得到尊严,内心才能满足。可是,欲望又哪里又填满的时候呢?于是,很多人就走错了路,甚至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搭进去了。

例如,那个把第一名杀死的孩子,以为杀死了第一名他就是第一名了,然后就能够获得荣耀,获得幸福。结果呢?两个家庭就这样被毁了。

这个孩子的父母,应该是在家里经常给孩子施压吧?他们应该曾告诉过孩子一定要超过第一名,告诉过孩子第一名能够得到多大的荣耀……父母不正确的引导,直接导致了孩子一辈子的错误。

其实,第二名又怎么了呢?哪怕是最后一名又能怎么样??比起孩子的生命,这些名次真的就非常重要吗?让孩子学会一些其他的东西,比仅仅在学习中争第一更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9)

第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让孩子更容易发现幸福

积极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已经正确地把握让人们变得幸福的原因,并使这种原因与生活接轨。他们得出结论,即:积极的心态能促使人更接近幸福,越积极的人走上成功人生道路的概率也就越大。

研究表明,当大脑处于积极的状态,体验到的是积极的情绪,一个人会更富有创意、更善于解决问题、认知能力全面打开,学习能力大幅提升。可以说,积极情绪带来的“幸福功能”能帮助孩子事半功倍。

第二,懂得关心他人和爱护弱小,会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幸福

大哲学罗素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幸福之路》,在书中,他说:“如果连富人都是不幸福的,那么让所有的穷人都变富又有什麽意义呢?”然后他得出结论:“富人之所以不幸福,主要原因就是——太过于专注于自己了,很少去关注别人。”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或者身边很少的一些人,那他的幸福非常有限;但如果他懂得关心别人、帮助他人,他的快乐就更多。爱情亲情友情之所以世代被人们称颂,不就是因为我们能互相感受到彼此的幸福吗?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10)

第三,能够解决问题和控制情绪,会让孩子更容易拥有幸福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情绪都能使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产生化学反应。比如,当我们愤怒时,我们会出汗、心率加速、血压升高,众所周知,愤怒对我们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统是有害的。反之亦然,当我们感到幸福时,我们会消减对压力的感受、让心率降下来、甚至能激励免疫系统。”

一个孩子,如果当他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能够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成功,还能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幸福。

第四,学会全心投入到一个兴趣爱好中,会让孩子更容易体会到幸福

奇凯岑特米哈伊认为,投入分为主动投入和被动投入,只有主动投入才能让孩子沉浸在快乐中。例如,孩子看电视能一动不动两个小时,但一做作业就坐立不安。前者就是“假性投入”,能给孩子带来瞬间的快乐,却不会带来幸福感。

所以,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兴趣爱好,并主动投入其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持久的幸福感。

如果你的孩子不够优秀该怎么办 作为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阈值低的人(11)

《冬吴相对论》第172期《让幸福成为一种习惯(下)》中说:不幸福感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的破坏力却巨大。不幸福感是一种软破坏力,正如幸福感是一种软实力一样。

Christine Carter博士也说:科学告诉你,幸福并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种非常实际的功能;它不是来源于幸运或外在条件,而是存在于我们大脑和身体中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功能,它能帮助我们激发大脑和身体的潜能。事实上,幸福往往先于成功发生。

所以,培养一个内心充满幸福感的孩子,才是真的为孩子好,才能让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稳健而持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