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详细资料(李梦阳与王阳明生平事迹简表)

李梦阳与王阳明生平事迹简表本表参照《李梦阳辞赋研究》和网络资料整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王阳明的详细资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王阳明的详细资料(李梦阳与王阳明生平事迹简表)

王阳明的详细资料

李梦阳与王阳明生平事迹简表

本表参照《李梦阳辞赋研究》和网络资料整理。

时间

李梦阳

王阳明

1472

明成化八年十二月七日(1473年1月5日) 李夢陽生於慶陽.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

宪宗成化八年壬辰夏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余姚县龙泉山附近瑞云楼。

1473

成化九年癸巳,二岁,余姚。

1474

成化十年甲午,三岁,余姚。没有咿呀学语,父母很着急,爷爷竹轩翁(1421-1490,名王伦,字天叙)坚信“贵人语迟”。

1475

成化十一年乙未,四岁,余姚。

1476

成化十一年 ,5 從父奉直公李正,如阜平,始就學。

成化十二年丙申,五岁,余姚,仍未开口说话。有神僧过而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翁为先生更名 “守仁”,即能说话,且能背诵竹轩翁所读之书。

1477

成化十三年丁酉,六岁,余姚。

1478

成化十四年戊戌,七岁,余姚,沉迷于中国象棋。母亲反对,在一次震怒后把象棋扔进河中,先生写《哭象棋》诗。

1479

成化十五年己亥,八岁,余姚.。

1480

成化十五年 9,從父返慶陽,時有祖母之喪。

成化十六年庚子,九岁,余姚。

1481

成化十七年辛丑,十岁,余姚。父龙山公王华中状元,入京师。

1482

成化十七年 11 奉直公補封丘溫和王教授,遂家大梁(開封)。

成化十八年壬寅,十一岁,入京师。竹轩翁因龙山公迎养,携先生入京师。途经金山寺,先生赋诗《过金山寺》和《蔽月山房》。

1483

成化十九年癸卯,十二岁,京师。请教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师说:读书登第,汝父也。先生说:恐未是,当读书做圣贤耳。

1484

成化二十年甲辰,十三岁,京师。生母郑氏去世,先生为母守孝三年。先生叹生命有限,为先生后来修道家神仙养生术埋下伏笔。守仁“被窝藏鸟”智斗继母,迫使继母态度大改善。

1485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十四岁,京师。

1486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五岁,京师。先生出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区境内),逐胡儿骑射,凭吊古战场,缅怀先辈于谦,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经月始返,夜梦拜谒伏波将军马援庙。

1487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六岁,京师。先生感慨时事,屡次欲上书皇帝,被父龙山公止之。

1488

明孝宗弘治元年 17 從邵寶學於許下。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十七岁,洪都。七月,与诸氏完婚于江西洪都(今南昌)。诸氏名“芸”,浙江余姚人,父诸养和时任江西布政使参议。新婚日,偶入铁柱宫,与道士相对而坐忘归。新婚期间,潜心书法,书艺大进。

1489

弘治二年 18 應河南鄉試,不第。

弘治二年已酉,十八岁,寓江西,先生始慕圣学。十二月,携夫人归余姚,乘船路经广信(今江西上饶),识理学大儒娄谅(号一斋),信“圣人必可学而至”。一改活泼性格,严肃求成圣人。

1490

弘治三年 19 在大梁,娶夫人左氏。

弘治三年庚戌,十九岁,余姚。受一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学,遍读朱熹著作,思宋儒“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格竹七日,无果,患咳嗽病。是年,竹轩翁在京仙逝,王华扶竹轩翁灵柩归余姚,丁忧三年。龙山公嘱咐弟王冕等人为守仁讲经析义,先生学业大有长进。

1491

弘治四年 20 歸慶陽,受知於陜西提學副使楊一清。

弘治四年辛亥,二十岁,余姚。王家搬迁至山阴(今浙江绍兴越城区王衙弄19号),余姚老宅由钱氏居住。

1492

弘治五年 21 舉陜西鄉試第一。

弘治五年壬子,二十一岁,在越城。杭州秋闱,中举浙江乡试。孙燧和胡世宁同举,后宁王造反,“三人好做事”。父王华丁忧期满,回京复命。

1493

弘治六年 22 三月廷試,夢陽二甲第十七名進士。八月,母以疾 終,公扶柩歸大梁。

弘治六年癸丑,二十二岁。京师春闱,会试不第,首辅李东阳戏曰:待汝做来科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先生拈笔而就。有忌者曰:此子若取第,目中无我辈矣。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对弈联诗。

1494

弘治七年 23 在大梁授生徒、學者及門甚眾。著〈弔申徒狄賦〉。

弘治七年甲寅,二十三岁。龙泉诗社,吐故纳新,吸收了很多当地知识分子。

1495

弘治八年 24 歸葬母於慶陽,父亦以疾終。冬避盜居華池縣。

弘治八年乙卯,二十四岁,越城。

1496

弘治九年丙辰,二十五岁,京师。春闱,竟为忌者所抑,会试再不第。先生曰: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是年,钱德洪(1496—1574)出生于余姚瑞云楼,后撰《瑞云楼记》

1497

弘治十年丁已,二十六岁。寓京师,时边关甚急。苦学诸家兵法,以果核列阵为戏,想借雄成圣,但被人讥笑为赵括“纸上谈兵”,且无施展舞台。

1498

弘治十一年 27 喪滿返京師,為戶部主事,一時郎署才彥,李夢陽 倡古文辭。

弘治十一年戊午,二十七岁,京师。接受现实,立下探究理学之志,苦读朱熹《四书集注》,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偶闻道士谈养生,产生遗世入山的念头。

1499

弘治十二年 28 為戶部主事,奉命監牧通州國儲。

弘治十二年己未,二十八岁,京师。春闱会试第二名,殿试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七(全国第十名),观政工部,全国第217名是伍文定。结交李梦阳等前七子。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墓,竣工,出威宁伯宝剑赠先生,与梦相符,欣然接受。是年,因“会试泄题案”,唐伯虎落第,不得为官。

1500

弘治十三年 29 為戶部主事,奉命犒榆林軍。

弘治十三年庚申,二十九岁。在京师,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上书《陈言边务疏》。

1501

弘治十四年 30 為戶部主事,奉命監三官招商,持法不阿,受誣下獄,尋得釋,復職。

弘治十四年辛酉,三十岁,在京师。奉命到直隶、淮安审决积案重囚,平反多件冤案。游九华山,出入佛寺道观,做《九华山赋》

1502

弘治十五年 31 為戶部主事,奉命榷舟河西務。

弘治十五年壬戌,三十一岁。五月复命,八月告病归越城,筑室会稽山阳明洞天,静坐行导引术,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是年,先生渐悟二氏之非。

1503

弘治十六年 32 為戶部主事,奉命餉寧夏軍。

弘治十六年癸亥,三十二岁。来杭州西湖疗养,劝归虎跑寺已闭关三年的得道高僧回乡孝母。

1504

弘治十七年 33 為戶部主事,居京師,韓文為戶部尚書。

弘治十七年甲子,三十三岁,京师。秋季,主考山东乡式,撰写《山东乡试录》,拜谒孔庙,登泰山。九月改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是年,穆孔晖(1479~1539,今山东聊城人)中解元。

1505

弘治十八年 34 應詔上《应诏指陈疏》,直陈时弊的"二病、三害、六渐",,疏論壽侯張鶴齡事,下錦衣獄,尋復職。五 月孝宗崩,六月武宗立。進貴州司員外郎。

弘治十八年乙丑,三十四岁,京师。开门授徒。与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广州府增城人)定交,共倡圣学。后,若水为阳明撰写墓志铭。为李梦阳算策,助上书。(见李梦阳秘录)

1506

明武宗正德元年 35 進為廣東司郎中,代韓文草劾劉瑾等疏,十月韓文 請誅劉瑾八人,事未成,韓文等人被罷,夢陽遭劉 瑾矯詔奪官降山西布政司。為韓文作〈去婦詞〉、〈送 河東公賦〉。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三十五岁,京师,徐爱拜师,未收。刘瑾擅权,二月,先生为南京言官戴铣上疏,下诏狱,廷杖四十,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驿丞。父王华明升暗降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1507

正德二年 36 為劉瑾所逐,潛跡大梁,冬修李氏《族譜》成,有 〈弔康王城賦〉、〈哭白溝文〉、〈咎旱飇 文〉、〈禱旱 文〉。

正德二年丁卯,三十六岁,南下赴谪,刘瑾派刺客追杀,至钱塘江,假言投江脱之,过武夷山,去南京看望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父亲。十二月回越城,正式收徐爱为首席大弟子。

1508

正德三年 37 劉瑾羅織他事,械繫北行,矯詔下錦衣衛獄,後賴 康海救之,放歸大梁。

正德三年戊辰,三十七岁。春,至贵州修文县龙场,途中收多名弟子,包括冀元亨(1482-1521)。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龙场作《瘗旅文》和《象祠记》收录于《古文观止》。

1509

正德四年 38 居大梁,五月著〈述征賦〉,另有〈疑賦〉、〈鈍賦〉。

正德四年己巳,三十八岁,贵阳。受提学副使席书聘请主讲文明书院,始揭“知行合一”之旨。

1510

正德五年 39 是年劉瑾伏誅,著〈省愆賦〉。

正德五年庚午,三十九岁。刘瑾伏诛,三月,任江西庐陵知县,路过辰州、常州时教人静坐工夫。十一月入京,住大兴隆寺,和若水、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号久庵,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订终日共学。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1511

正德六年 40 起為江西按察司提學副使,赴官途中作〈熊士選祭文〉、五月作〈汎彭蠡賦〉。六月至江西,巡視地方, 旌表孝子節婦,祭先賢、興學、刻書。

正德六年辛未,四十岁,京师。正月调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二月为会试同考官。十月升文选清吏司员外郎。

1512

正德七年,41,总督陈金、御史江万实、布政使郑岳、参政吴廷举等奏讦事起。子以《离思赋》来献,答以《寄儿赋》

正德七年壬申,四十一岁,京师。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穆孔晖、黄绾、徐爱等几十人同受业,讲学内容由徐爱记录整理,名《传习录》。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赴任南京便道归省,徐爱升南京工部员外郎,与先生同舟回越城。

1513

正德八年,42,在江西南昌,大理寺卿燕忠至广信府审奏讦案。

正德八年癸酉,四十二岁,二月回越城。十月至滁州,督马政。地僻官闲,日与门人游琅铘山水间。新旧学生大集滁州,教人静坐入道。

1514

正德九年,43,正月就狱于广信府。三月事毕,四月归于南昌。因何景明上书杨一清,且刑部林俊亦护之,随得闲住。秋,携妻子泝江入汉,寄居襄阳。本欲作鹿门之隐,因江水没堤,复返大梁。自此不复出。居襄阳时,作《宣归赋》等数篇。

正德九年甲戌,四十三岁。四月,升南京鸿胪寺卿,五月至南京,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私欲”。

1515

正德十年乙亥,四十四岁,京师。上疏请归,不允。八月写《谏迎佛疏》,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未上。立正宪为嗣子,时年八岁。

1516

正德十一年,45,居大梁,妻子左氏卒。《结肠操》以悼念。

正德十一年丙子,四十五岁,在南京。九月,经兵部尚书王琼特荐,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十月,回越城看望祖母和父亲,祖母岑氏九十七高龄。

1517

正德十二年。46,居大梁,娶继室宋氏。有《河中书院赋》。

正德十二年丁丑,四十六岁。正月至赣,二月先平漳寇,四月班师驻军上杭,五月奏设福建平和县,六月上疏请疏通盐法,九月改授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得旗牌,可便宜行事。十月平横水、桶岗等地,行十家牌法,自此,伍文定并肩作战。十二月班师,闰十二月奏设江西崇义县。

1518

正德十三年戊寅,四十七岁。正月,征三浰,三月上疏乞致仕,不允,平大帽山、浰头,四月班师,立社学教化沿途当地百姓。五月奏设广东和平县。历经一年又三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乱被阳明先生平定。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袭百户,辞免,不允。七月,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八月,门人薛侃在赣州刻《传习录》。九月,修濂溪书院,四方学者云集于此。徐爱卒,先生为之恸哭。十一月,再请疏通盐法。

1519

正德十四年,48,居大梁。六月,宁王宸濠反,十二月诛。御史周宣劾党逆。大学士杨廷和、林俊力护之,削籍。

正德十四年已卯,四十八岁,在江西。六月,奉命勘处福建叛军,至丰城,闻宁王朱宸濠反,遂返吉安,起义兵,平宁王之乱。仅43日,宁王之乱宣告失败,先生安葬娄妃(娄素珍,宁王妃,一斋先生小女儿,始终劝说宁王勿反)。八月,武宗南下,与前来抢功悦君的宦官张忠、许泰群小周旋。祖母岑氏仙逝,乞便道省葬,不允。

1520

正德十五年庚辰,四十九岁,在江西。王艮投门下,艮后创泰州学派。阳明自言在应付宦官刁难时全靠良知指引。十二月,武宗回驾入宫。

1521

正德十六年,50.三月武宗崩,四月世宗立。

正德十六年辛已,五十岁,在江西。正月,居南昌,始揭“致良知”之教。三月,正德崩。世宗嘉靖上台,冀元亨先前被群小折磨,出狱几日卒。五月,集门人于白鹿洞。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八月回越城,九月归余姚省祖茔,访瑞云楼,钱德洪等拜入门下。十二月,归越城为父王华祝寿,封“新建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兼两京兵部尚书。

1522

明世宗嘉靖元年。51。

壬午 世宗嘉靖元年。五十一岁,山阴。正月,疏辞封爵,二月,父王华仙逝,享年七十七,丁忧。首辅杨廷和旨意倡议禁遏王学。

1523

嘉靖二年,52,居大梁。子枝中河南乡试。

癸未 嘉靖二年,五十二岁,山阴。来从学者日众。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大礼议得宠。九月,改葬龙山公于天柱峰,郑太夫人于徐山。

1524

嘉靖三年,53。以所做古今诗刊而传之。命为《弘德集》。都御史王廷相推荐,不报。

嘉靖三年甲申,五十三岁。山阴。正月,门人日进,南大吉拜入门下。四月,服阕,朝中屡有荐者,有人以大礼见问,不答。八月中秋,宴门人于天泉桥,盛况空前。十月,南大吉续刻《传习录》,增五卷。

1525

嘉靖四年,54,居大梁。杨一清以诗文集嘱梦阳删定,至明年毕。

嘉靖四年乙酉,五十四岁,山阴。正月夫人诸芸卒,四月祔葬于徐山。应门人绍兴知府南大吉邀请为嶯山书院书院撰写《尊经阁记》,收录于《古文观止》。六月,礼部尚书席书力荐先生入阁,未果。九月,归余姚省祖茔,会门人于龙泉山中天阁,决定每月四次在中天阁授课。十月,建阳明书院于越城。

1526

嘉靖五年,55,居大梁。作《吊于庙赋》

嘉靖五年丙戌,五十五岁,在绍兴系统讲授心学理论。十一月,继室张氏生子正聪,七年后,黄绾为保护孤幼收为婿,改名正亿。十二月为“惜阴会”作《惜阴说》。

1527

嘉靖六年,56,闵圣远言湮,异端横起。著《空同子》八篇。

嘉靖六年丁亥,五十六岁,山阴。五月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广西思恩、田州。九月,出征广西思恩、田州。出发前夜,天泉桥上证道,与钱德洪、王畿立善恶四句教法,谓“天泉证道”。十二月,抵达广西梧州,开府议事。十二月命兼任两广巡抚。

1528

嘉靖七年,57,吏部侍郎霍韬疏荐,不行。程诰携黄省曾诗文全集。手书,嘱为印行。

戊子 嘉靖七年,五十七岁,在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乱,然后兴学校,抚新民。七月破八寨、断藤峡之乱。九月,冯恩奉钦赐至广州,赏思田之功。十月,病重,上疏请告,被桂萼压住。期间,拜谒伏波庙,祀增城先祖庙。十一月,启程返家,二十九日辰时 (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上,年五十七岁,门人周积等人陪伴,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遗言。

1529

嘉靖八年,58,居大梁。夏,疾作。就医京口,且得东南胜游。七月寓杨一清南园医疗稍愈,与黄省曾论文赋诗。九月返回,疾复作。十二月卒。十二月三十日 [8] (1530年1月28日),李梦阳卒,时年五十八岁。

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

1530

嘉靖九年.与妻左氏葬于鈞州大阳山。门人私谥曰文毅先生

嘉靖九年庚寅,十一月魂归浙江绍兴洪溪(今兰亭),苍天为之哭泣。洪溪离越城三十里,为先生亲自选择。

1567

穆宗隆庆初年,谥景文。

隆庆元年丁卯,五月,下诏赠先生为新建候,谥文成,永为一代之宗臣,实耀千年之史册。

王维祯: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 [14]

《明史》: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等号十才子,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吴人黄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书,愿为弟子。迨嘉靖朝,李攀龙、王世贞出,复奉以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 [14]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10] 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 [11] 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 [11] 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 [11]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哉? [12]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13]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黄景昉:王新建(守仁)能用度外人,收罗甚富,如致仕县丞、捕盗老人、报效生员、儒士、义官、义民、杀手、打手等,皆在笼络奔走中,即土目亦为心死。大都眼高襟豁,从学问澄彻来。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 [3]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5]

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4]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4]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15]

钱穆:①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②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杜维明:

①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②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5]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1584

万历十二年甲申,先生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立德、立功、立言”,先生乃“真三不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