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看春雨听蛙鸣(衙斋卧听萧萧竹)

郑板桥不仅是一位爱民的好官,他的为官用人之道也有过人之处他推崇实事求是,不搞弄虚作假,从政做官多年,悟出了一些道理,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少事宽政;二是敢干担当;三是情系百姓,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夜看春雨听蛙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夜看春雨听蛙鸣(衙斋卧听萧萧竹)

夜看春雨听蛙鸣

郑板桥不仅是一位爱民的好官,他的为官用人之道也有过人之处。他推崇实事求是,不搞弄虚作假,从政做官多年,悟出了一些道理,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少事宽政;二是敢干担当;三是情系百姓。

郑板桥希望在“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下,老百姓能春种秋收,过着安稳和谐的生活,这正是板桥所追求的理想的治理境界。

少事宽政,不给老百姓添麻烦

民间流传着不少郑板桥怎样选人用人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郑板桥刚到范县上任的时候,班头师爷、三班六房的衙役都来献殷勤,买账讨好。弄得郑板桥一时分不清谁是阿谀奉承之徒,谁是真正老实可靠的人。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

这一天,郑板桥把衙门里的那些师爷胥吏叫到一起,说要给大家布置一个任务。大家问,是什么任务?郑板桥说,县衙内要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并且实行责任制。他给每个人分了十来粒花种子,各人找地方去种,看谁种得好,就说明谁勤快可靠。并且说一个月之后他要亲自验看种植的成果,于是大家领了种子纷纷去种。

过了一个月,郑板桥如期来验看花苗。有种得好的胥吏,到郑板桥面前评功摆好,汇报给县太爷看自己种的花苗如何好;也有几个人因为种的花苗出得不全,低头不语;还有几个胥吏哭丧着脸对郑板桥说:大老爷,俺有罪,俺也种了,也天天浇水、除草,没少费工夫,可就连一棵花苗也没有种出来。

郑板桥笑着说:“好,没种出来好啊!”大家一听,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说:“怎么没种出来的还好呢?”

郑板桥说:“我给你们的花种子都是炒熟了的,根本不会出苗。所以凡是种得好的,肯定是半路换了种子,只有弄虚作假才种得好。那些种子出不来的,就是用了我给的种子,实事求是,苗自然就种不出来。凡是种不出来的,留在本衙听差,给本老爷办事;凡种得好的几位,心眼太活,本县不敢用,你们另谋高就吧。”

这虽然是一个民间传说,但是也反映了郑板桥为官期间,用人推崇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的作风。

郑板桥知道,为官者一旦多事,不该管的乱管,必然会给那些衙役悍吏敛财生事制造借口。为官者不给当地的老百姓添麻烦,就是最好的管理。这恰恰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所以,他写了一首名叫《破屋》的诗,描写的是他在范县县衙的情景:

廨破墙仍缺,

邻鸡喔喔来。

庭花开扁豆,

门子卧秋苔。

诗的意思是,县衙门的围墙倒了一块,所以邻居家的鸡能进来找食儿吃;院子里种的扁豆开着花,小衙役闲得没事,在墙角下打盹儿……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衙门有点破败,也有点冷清;但再也没有衙役胥吏借着各种名堂,打着他的旗号到乡下骚扰百姓了。这样的官,百姓当然是欢迎的。

还有一首叫《范县呈姚太守》的诗,是这样写的:

布袜青鞋为长吏,

白榆文杏种春城。

几回大府来相问,

陇上闲眠看耦耕。

在郑板桥这种无为而治的治理下,普通百姓春种秋收,过着安稳和谐的生活,这正是板桥所追求的理想的治理境界。

敢干担当,带头认修潍县城墙

无为而治不等于无所作为。当势态需要郑板桥这位县太爷救百姓于水火中的时候,郑板桥敢于挺身而出,担当责任。

这在他由范县调任潍县后,潍县百姓面临水旱连绵的灾情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郑燮传》中记载: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由于灾荒连连,潍县老百姓吃不上饭,郑板桥要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有人建议他按照程序上报,等批准后再放粮。郑板桥说:都到什么时候了,等一级一级报上去,再批下来,老百姓都死光了!上面若怪罪下来,由我一人承担!于是毅然开仓放粮,救活了万余潍县百姓。

郑板桥调潍县的头三年,潍县连续闹灾,先是旱灾,接着又是水灾。灾害连连的情况下,他一方面开仓赈济,一方面平籴米粮,舍粥救人。同时修城代赈,招饥民赴工就食。

他在《修城记》中说:本县先为之倡,首修城工六十尺,计钱三百六十千,即付诸荐绅,不徒以纸上空名,取其好看。

乾隆十一年,大雨把潍县的城墙冲坏了一千四百二十五尺,又要救灾,又要修城,郑板桥思来想去,想到可以以工代赈,老百姓出力修城,政府管饭,这样城也修好了,老百姓也渡过灾荒去了。

但是当时潍县财政相当紧张,没有钱;就是有钱,朝廷的钱也不是板桥想花就能花的。那怎么办呢?有了上一次开仓赈济的教训,明知道给朝廷打报告拨款是远水不解近渴,郑板桥只能自己想办法。

好在潍县地方土豪多、财主多。板桥把他们召集起来,把自己的想法跟他们说明白了:城墙倒了大家都不安全,不如把灾民集合起来,修城的可以吃饭;但是,县里没有钱,朝廷又不给钱,唯一的办法是,大家自动认捐。根据各家的财力,能认几丈算几丈,能认几尺算几尺。总之,一是要把城修好,二是要让灾民吃上饭,渡过灾荒。

潍县财主们听出点意思来了,有开明的,表示拥护;也有大眼瞪小眼,不想出钱的。郑板桥早料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所以他自己首先认修了六十尺城墙。

据工程结束后立的《潍县修城记》碑记载,板桥这次认捐修城六十尺,计钱三百六十千,一千就是一千个铜钱,折合纹银大约是五百两,这相当于郑板桥半年的工资。实际上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按购买力计算,这笔钱在当时是能买一所带院子的宅子的。

郑板桥带头认捐,的确感动了不少人。资料记载,潍县士绅共有二百四十五人认捐,一共捐银八千七百八十六两,还有粮食若干。这是一笔不小的工程款。郑板桥当时就决定:修城所费钱物概不经手,完全公事公办,不染指一分一毫银子!

修城工程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月开工,到第二年三月完工,计修一千八百余尺。修好的城墙,表里完整,固若金汤。至今还有很多老潍县人记得那高大坚固的城墙。

情系百姓,虽为俗务所苦但觉得值得

赈灾期间,郑板桥在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图《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题写了那首广为传诵的七言绝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潍县大旱之后又遭受水灾。阴雨连绵,竹声萧萧,把潍县百姓挂在心头的郑板桥彻夜难眠。所以他披衣而起,在给山东巡抚包括画的一幅墨竹图上,毅然题写了这首诗,并将请赈放粮的报告同时报送给他。

也许正是他的爱民情怀,打动了上司,使郑板桥的请赈报告得到了批复。郑板桥曾经写过一首《君臣诗》,表达了他对官员的理解:

君是天公办事人,

吾曹臣下二三臣;

兢兢奉若穹苍意,

莫待雷霆始认真。

在郑板桥看来,那些替皇帝办事的人,也就是替上天办事,所以要特别细致,特别负责任,体现上天爱民的意志。不要等到上天和皇帝动了怒再来认真,到了那时可就晚了!

据查有关史料,郑板桥任范县知县的时候,当时衙门在编官员有八名,具体是:

知县一员,管一县的行政、民政、税务、司法等等;典史一员,掌管缉捕、稽查狱囚,在没有县丞、主簿的县,这个职位还兼任这些职责;儒学教谕一员,主管教育;训导一员;阴阳学训术一员;医学训科一员,管医务;僧会司僧会一员,管和尚寺院;道会司道会一员,管道士庵观。

由此看来,那时候一个县政府机关,大致相当于今天一个县里面的局的编制。不过,就算人口比较少的范县,也有十万人口。板桥自己说:小城荒邑,十万编氓,所谓“一县父母,无所不管”。

后来有人把郑板桥的判词搜集起来,出了一本书叫《板桥判牍》。从《板桥判牍》中可以看出,他日常处理的大量案件都是男女婚嫁纠纷、偷盗斗殴案件、儿女继承、家庭析产、债务纠纷、财产纠葛等等。现在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一些民事纠纷,有些还算不上案件,不过板桥都是要管的。

比如其中一则《板桥判牍》,“判词”中板桥写到:郎氏因无嗣而嫁,又有母家主婚,便非苟合。明系不得分财礼,借词渎控。

从判词中可以看出来,一个姓郎的寡妇因为没有孩子要改嫁,却被主家以不让她分财礼的理由来阻挠改嫁,并先告到郑板桥这里。郑板桥看了后很气愤,驳回原告,准其改嫁。从这种小的民事案子中,也可以看出板桥既秉持正义,又中规中矩,非常得当。

郑板桥一介文人,虽然为这些日复一日的俗务所苦,但还是觉得为官也值。他在一首诗中不无感慨地说:漫道在官无好处,须知积德有光辉。

意思是说,别说做官没有什么好处,要知道给老百姓办事也是积德啊!

立朝何必无纤过要在闻而遽改之

当然,像郑板桥这样的文官,有时候也会出错,而郑板桥对待过失和错误,采取的就是务实的态度。他曾经写过一首题目叫《立朝》的诗,说的就是如何对待过失和错误的问题:

立朝何必无纤过,

要在闻而遽改之;

千古怙终缘宠恋,

问君恋得几多时?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朝代或国家,不必追求完全没有过失,重要的是,发现有了过失之后,能够马上改正。怕的是无视过失,自我欣赏,这样前途就危险了!板桥对待别人的过失和错误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也是这样,毫不顾及自己的面子。

这里举一个例子。郑板桥在潍县做官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潍县城的治安不太好,经常发生入户扒窃的案件,老百姓有一些反映。有人给板桥出主意,说,小偷多是因为四周乡里有一些不法之徒进了城为非作歹。只要组织一个治安小队,晚上在城里四处巡逻,避鼠莫若猫,小偷不敢进城,即便进了城也没有机会下手,治安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郑板桥一想,有道理。于是很快成立了治安小队,安排夜间巡逻。郑板桥本以为这样治安的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有了“猫”之后,“老鼠”固然是不敢来了,但“猫”却开始无事生非,祸害百姓,为害程度甚至超过了“老鼠”。

在《潍县署中寄四弟》中,郑板桥写给弟弟郑墨的信里这样说:或谓遇小儿摸牌,即擅入人家拿赌,讹索金钱。

这真是大大出乎板桥的意料。苦心成立起来的治安小队,不但不去好好巡逻,维持治安,反而借机生事,自己敛财。看见小孩打牌,就闯到人家家里讹诈钱财。

或谓夜遇乡农行路,妄指为窃贼,锁拿吊打,讹钱方肯释放。说的是遇见走夜路的农民,就说人家是小偷,吊起来打。直到逼得人家拿钱来赎,才罢休放人。

对于分所当为之事,反置若罔闻,甚且包庇私盐小贩,窝藏巨窃赃物,弊端百出,众口一辞。这几句是说,对他该管的事,却置若罔闻,不管不问;甚至包庇坏人,窝藏赃物,做出种种坏事来!

所写信中还有:余招练小队,原为地方除害,乃反为地方生害,贻人讥议,能不令人懊恼乎!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对于这样的后果,郑板桥根本没有料到,也十分懊恼。于是他不顾自己的颜面,正视过失,果断解散,并自我检讨道:殊令我愧对子民也——太对不起老百姓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