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

【文化探密】罕见姓氏看历史,殷姓溯源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1)

殷姓(古音读yan,亦读yi,现又读yin)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姓有多少人口 殷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一十一位姓氏,云南、江苏一带是殷姓占优势的地区。当今殷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有170万。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2)

殷姓的起源与演变: 殷姓起源于殷商,出自子姓。帝喾之子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赐姓子姓。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朝建立了商朝。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中期,商王庚自奄迂都于殷,国号也由商改为殷,史书也称殷商。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是为宋国。在京城的其他商朝王室成员凡没有得到封号的,一概都以殷为姓,其后殷人四散。居于河南商水地区殷河的最古的殷人也姓殷。殷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移居山东的一部分殷姓因为方言的影响,后来改姓衣,殷、衣原本同源。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3)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帝喾嫡子殷偰(契古写作偰读偰xie)之后裔。

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故称“殷”或“殷商”。殷商灭亡后,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称殷(依)氏。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宋朝时,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记载,禹州(今河南颍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时,有“磤”字被简笔为“殷”,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磤”字读音,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īn。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北殷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据《世本》记载,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称北旄氏。商朝时,有一支崆峒族,居于崆峒国(今甘肃陇东平凉),臣服朝贡于商朝。商人是东来民族,出东夷族一系。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所以史称殷戎、戎殷、戎商。商族进入中原后,与周围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史载商族是在夷、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称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北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颜部,是金国建立时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称为王甲部,以部为氏,是满族著姓之一。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从元朝时期起,逐渐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颜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颜·殷达呼齐,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姓氏,称殷氏。

⑵.满族殷佳氏,亦称音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区(今辽宁新宾),后多冠汉姓为殷氏。

源流五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回族、瑶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彝族殷氏自称传承上古之源外,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殷氏,世代相传至今。

  • 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喾之子,商部族始祖。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安阳一带),故名殷商,契被后人称为殷契。商朝传至商纣王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4)

  • 各支始祖

殷晖:宋末靖康之乱时,殷晖护驾战死扬州,封崇武侯,赐镇江润东丁岗四百顷以为子孙食邑,其子殷文式遂定居于此。殷文式之曾孙殷廷仁徙居于圌山东南孙家岸。

殷秉常:讳秩,字秉常,行初一,世居扬之泰州,宋诰授右武大夫,以西上阖门使官於汴都,建炎己酉二月车驾南征越州,殷秉常挈眷属迁徙渡江庚戌四月癸未,奉驾越州,隆兴末,因病乞休,时泰遭金人兵燹弗克北,旋遂家於润之大港镇;宋元符己卯八月初二生,乾道丁亥四月初五日卒,寿六十九,娶泰州张氏诰封谊人,宋崇甯壬午生,月日未详,隆兴甲申十一月十二卒,寿六十三,合葬大港镇殷巷赵家花园边奎竹园后,明万历二十年,迁葬经山泉水湾,生子二:殷英、殷华。后裔至今延续七百多年,从丹徒华墅、麒麟、黄墟、留村等往省内外呈放射性繁衍,如今丹阳东茆圹、尧巷、常卅武进礼加镇赵岸里、殷家圹、殷家巷、浦岸里。横山桥镇的殷家巷。魏村的高墅桥、薛家镇的王下村。寨桥夏坊村、灵台、运村殷墅桥。江阴申港镇。无锡洪庄,苏卅横泾镇。宜兴易村、安定圩、北庄、镇龙桥、荆溪徐舍。溧阳水北。安徽歙县上里,再有一支从安徽上里因避水灾迁吴江。以上是殷秉常长子殷英的后裔。殷秉常次子殷华后裔从黄墟、华墅、留村、大阙迁往四方的。是为宋朝南渡迁南殷氏始祖。

历史上殷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期,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今河南沁阳)。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魏晋时期,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唐宋时期,殷姓亦在江苏形成大族。

明朝时期,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当代殷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10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三(或一百零四)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现今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5)

郡望堂号

  • 郡望

陈郡:亦称陈国郡,秦朝时期置郡。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东汉章和二年(88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汉献帝时改回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华县、商水县、淮阳县、郸城县、柘城县一带地区。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华、商水、淮阳、郸城、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隋开皇初年(581年),陈郡废黜,隋、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

汝南郡: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6)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废黜,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依附鲁国,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东部和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弘农郡: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因避汉灵帝名讳改称桓农郡。三国时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复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581年)废黜,隋大业初年(605年)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义宁元年(617年)移治到陕县。到唐武德元年(618年),弘农郡彻底废黜。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7)

  • 堂号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东海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陈国堂:以望立堂,亦称陈郡堂。

左冯翊堂:以望立堂,亦称冯翊堂。

家谱文献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8)

江苏镇江润东殷氏宗谱十六卷,(清)殷文豪等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缺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

江苏扬中殷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扬中县图书馆。

江苏丹徒殷氏家乘四十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四卷。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黄墟殷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常州晋陵殷氏家乘,殷文济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清)殷绍衣主修,清光绪元年(1874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十卷、第十六卷、第十九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毘陵殷氏家乘八卷,殷文济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三年,(民国)殷金海主修,殷产麟主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晋陵殷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始修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民国)殷天夫编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重恩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殷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殷氏家谱八卷,(清)殷雄飞等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嘉告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殷氏宗谱十卷,(民国)殷元吉、殷之各修,民国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六卷,(清)殷兆镛、殷云鹗重编,清光绪九年(188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七卷,(清)殷文谟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正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亦称《齐庄中正堂族谱》。

江苏吴江江震殷氏族谱九卷,(民国)殷葆深辑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正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江苏省吴江县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鄞县殷隘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柴永祺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清)殷士琏等修,清嘉庆十年(1805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清)殷心田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世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清)殷朝聘创修,(清)殷立怀、殷志邦缮稿,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殷家友等重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注:该族普遍居住在黄荻板。

山东滕县古滕殷氏族谱八卷,(清)殷应宝始修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殷贤程等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春云书房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湖北黄冈殷氏宗谱三十四册,创修于清顺治年间,(民国)黄明旭等重修,民国四年(1915年)楚珍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冈县档案馆。

湖南殷氏续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殷心莲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殷氏四修族谱四十卷,著者待考,初修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光绪年间清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后贤殷氏支谱十二卷,(清)殷懿鸢撰,清光绪五年(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易庄殷氏宗谱二十三卷,(清)殷氏族人重辑,清光绪五年(1879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西南殷氏支谱二十卷,(民国)金兴翮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跻敬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注:亦称题《殷氏家乘》。

常卅晋陵殷民续修宗谱八卷,(清)殷代行等主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9)

字辈排行

安徽固镇殷氏字辈:明长贵德华朝浩 广连福光荣 功崇善庆多丰登恒照瑞 传带乃斯初

江苏连云港赣榆殷氏字辈:玉树廷德,自古成章,统绪宜祥,修明伦纪,家道永昌。

安徽合肥东乡殷氏字辈:“长发其祥载锡之光 保世宏茂乃吉永昌 传家忠正华国文章”。

安徽明光殷氏一支字辈:;怀德献宝 其为国利民 振兴家邦‘。

安徽合肥殷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 修齐平治 道德礼书”。

安徽安庆殷氏一支字辈:“洪大世家允,文章启国名。宗传为厚道,学业振芳声”。

安徽枞阳殷氏一支字辈:“国学从是振 积德永传芳 金名成大力”。

安徽枞阳殷氏一支字辈:“国学宗是正 积德永传芳 作善为家本 行仁事业长 光前惟裕后 敦睦万年昌”。

安徽太湖县殷氏字辈:“太道彦可伯,子仲绍丹之;尚正呈维士,光大显扬时;作述传芳永,明新洐庆长;和族宏其绪,良才佐字香;仁德承先泽,诗书启世昌;汉家开泰运,华国发奇强。壮志建伟业,丰功裕满堂。”

安徽萧县殷氏字辈:“传继召献允奇先”。

安徽霍邱殷氏字辈:“文章少世久 仁义启家昌”。

安徽广德殷氏字辈:“文章绍世久 仁义启家昌”。

安徽肥西殷氏字辈:“正本成先志”。

安徽肥东殷氏字辈:“正大光明 修齐平志”。

安徽凤阳殷氏字辈:“克井兆开文民”。

安徽凤阳殷氏字辈:“世启文秀占,怀锡汝永昌,福传庆守先,维增宏恩德,廷学乃天成,克绍宗兆正,建华志佩生“。

湖北黄皮殷氏字辈:“礼正元乾刚”。

湖北大冶殷氏字辈:“祖敬忠思单学朝尚 荣维三楚万代安邦 历世永盛正德显章 教垂益利法首典昌”。

湖北鄂州殷氏字辈:“济世永为善”。

湖北黄陂殷氏字辈:“礼正元乾刚”。

湖北黄陂殷氏字辈:“正大光明宗(德)祖世代(绪)传家邦仁义礼至进朝歌”。

湖北随州殷氏字辈:“志大才高 守正法道 永希兹(慈)世”

湖北广水殷氏字辈:“.....钦启家道,克昌.......”

湖北武汉殷氏字辈:“兴旺定家声 克明承祖德”。

湖北黄梅、台湾殷氏字辈:“金玉道宣明”。

湖北殷氏一支字辈:“宗正发道巧”。

山东淄博殷氏字辈:“志仕显文尧宋祖长远万代光明久 朝忠圣化仁德泽才天华府臣上相 兴贤定国建太平永镇安邦嗣乾坤 源庆儒林招自尊福禄荣华大有升”。

山东文登殷氏字辈:“钟洪桂熙培 建泽树炳辉 钜源本辉堂 铭清荣灿基 ”

山东荣成殷氏字辈:“夕树汉炳基”。

山东滨洲殷氏字辈:“守志以道学必在文”。

山东安丘殷氏字辈:“培田泉福……”

山东即墨殷氏字辈:“百龄相基述 延义沥中成 天方甲 火”。

山东微山殷氏字辈:“高贤昌茂延,昭宪允齐先,贻泽汝诚葆,广培代有传,知丹香万季,结存俍德年,旺都宗彩井,陶由一系联。”。

山东临清殷氏字辈:清大连基庆 德荣士恒昌 福善华瑞堂 兰贵耀宗光。

山东博兴殷氏字辈:“兆法英勤方”。

山东新泰殷氏字辈:“钧源树灿培锡”。

山东陵县殷氏字辈:“长德光玉志国”。

山东宁阳殷氏字辈:“建兆现庆凡”。

山东宁阳蒋集小胡村殷氏字辈:“德志 治化世(君)福曰 自培(连)建继(杰/静)怀 永修传振广 学文庆兆绪......”

山东黄岛殷氏字辈:“守东正承永 存绍克立洪 瑞兴增太茂 根深万世高”。

山东殷氏一支字辈:“世文天生言 胜林凤兆祥”。

山东殷氏一支字辈:“舜之定大益 以孝子必昌”。

山东武城殷氏字辈:“元清明玉廷子栋吉”、“元清明玉廷华志嘉”。

江苏兴化殷氏字辈:“振长永德鹤霞锦”。

江苏泰州殷氏字辈:“---国荣金玉满堂红”

江苏镇江丹徒大路殷氏字辈:“正大光宏,传家志宝。”

江苏姜堰殷氏字辈:“正恒卫......”

江苏赣榆殷氏字辈:“自古成章,统绪宜祥,修明伦继,家道荣昌”

江苏盐城殷氏字辈:“欲庆者昌……”

江苏苏州殷氏字辈:“永绍林大步长贻岳高明”。

江苏淮安殷氏字辈:“永士成功明”。

江苏滨海殷氏字辈:“万宝林开福龙”。

江苏南京殷氏字辈:“泗先家有道 廷安世祯祥 立本成正业 祖德方延长 才高纮国政 宏志定兴邦”

江苏南京江宁秣陵关殷家岗村殷氏字辈:“神德满福礼、继良秉时文、国仕启宗仁、应承纯祖训、家道必永昌”

四川渠县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 明良开景永”。

四川眉州殷氏字辈:“万殷文天国 成洪秀仕芳 大年开富贵 显祖振家邦”。

四川泸州殷氏字辈:“世仕德常存 尊守朝廷君 忠孝卫家国 历代四方亨”。

四川殷氏一支字辈:“万国山明士泽弦”。

四川成都殷氏字辈:“兆木庆范祥 清进守德志 羽扇光如好 端景保明邦”。

四川德阳广汉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 明良开景永 成全显应德 作书照家隆”。

四川德阳绵竹孝德镇殷氏字辈:“殷赭龙秀 再正能奉 修夫载朝 镇宗天凤 世(天)开文运盛 乾坤万代长 永承先厚(后)德 广被裔贤良原来东鲁地,著迹楚南疆”。

绵竹齐天镇殷氏字辈:“天开文运盛,秀珍德弟章,乾坤万代长,富贵永荣昌”。

绵竹九龙镇殷氏字辈:“洪继贤天成,文章可立名,世代安邦策,永远奉朝庭”。

四川绵竹殷氏一支字辈:“文章可立明 世代安邦策 永远奉朝廷”。

辽宁庄河殷氏字辈:“久文天生言胜”。

辽宁鞍山殷氏字辈:“殿凤福宏……”

辽宁殷氏一支字辈:“范德庭尚显”。

辽宁殷氏一支字辈:“喜庭尚树显 玉佩颂忠明”。

河南襄城殷氏字辈:“世云三际祥良卜人万章福寿联星斗清华钟玉堂楼台椿树永山海桂林芳河□生灵秀琴书礼西方”。

河南罗山殷氏字辈:“文章邵世久 仁意启得昌”。

河南内乡殷氏字辈:“曼发平朝商 国运家道昌”。

湖南常德武陵殷氏字辈:″兴受取三派 传实派未行 历润还一祖 四世始六分 梦德人作国 文思永大成 宏祖光宗系 崇之克少廷 振家全汝学 启正必超名"。

湖南零陵殷氏字辈:“仕世登朝泰 明良开景永”。

湖南益阳、醴陵殷氏字辈:“沾溪 灏:大儒思守胜世朝知 学成才高方得心顺 衡龙桥 漋、浒: 大儒思守胜德廷尚启之明国正天心顺 光兆先美增修作良 洪开道本惟楚发祥 家声振远祖泽延长 荣华富贵显达书香”。

湖南华容、湘阴、重庆江津殷氏字辈:“志应仲仁长发达……永承世策”。

湖南殷氏一支字辈:“世德启邦家”

重庆江北殷氏字辈:“国家崇德治 学仕绍乾坤 敏秀文光定 荣华世代长”。

重庆殷氏一支字辈:“世事德常存 尊守朝廷君 忠孝卫家国 万代四亨”。

江西金溪殷氏字辈:“仁番国时连万代”。

江西彭泽殷氏字辈:“德永传芳金明成达立”。

江西九江殷氏字辈:“金玉道宣明荣华庆延庭”。

吉林通化殷氏字辈:“景奎秀世振”。

黑龙江肇源殷氏字辈:“喜庭尚树显 玉佩颂忠明”。

黑龙江伊春殷氏字辈:“文国永洪立景有”。

云南殷氏一支字辈:“鸾世文德启 开国兴万民 天朝永长存 秉学发家秀”。

云南东川殷氏字辈:“乱世文风启学发开辛”。

云南文山殷氏一支字辈:“忠占九之尚,国正家兴盛,吉庆福祯祥,光宗显耀祖,富贵荣华昌”。

日本殷氏(いん)字辈:“宗朝一正光先启 家国永学祖尚兴 德广宏开承谱肇 秉文昌大三元登”。

殷氏一支字辈:“正大光明宗祖世 代传家邦仁义礼 至进朝纲”。

殷氏一支字辈:“秉英庆弘宗仁礼 轩裕俊禧谧旭洪 梁菉贞承兆儒元 凯式璿锡大文连”。

世(天)开文运盛 乾坤万代长 永承先厚(后)德 广被裔贤良 原来东鲁地 著迹楚南疆”。

湖北襄阳谷城殷氏字辈:“明德维馨香 治业定安邦 光宗成耀祖 荣华福满堂”。

殷姓在哪里人最多(全国殷姓有多少人口)(10)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安徽凤阳汝南郡德寿堂殷氏后裔陆昌供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