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人教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就在刚刚过去的“人教版毒教材”事件发生之后,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可刚开学,人教版教材又被推上热搜,一篇初中课文引发网友争论,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许多网友质疑:这么多年都背错了吗?

而这句文言文是历年来必备的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对于许多读者而言,可谓耳熟能详。而很多60后到90后的网友也认为自己读过的初中课本上写的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字怎能说改就改呢?所以他们表示不解,非常气愤。而我认为人教版教材屡屡“翻车”,原因就在于教编人员治学态度不够严谨。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用文字记录当下美好的生活,还要传承优良的历史文化,对古代文字怀有敬畏之心,因为古文中的字句记载的是古代的文化,反映的是先辈们的生活。

2003年人教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1)

一,教材改版常改常新,课标制定贴合考试方向

我是一位六零后,从小就喜欢读书,每当新书发下来时,总会把语文书从外到里看个遍:花花绿绿的封面、天真可爱的孩童、引人入胜的故事、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小时候因为没有课外书,语文书便是我唯一的文学读物,一本书学完,我几乎全能背下来。

而且我们学习的教材几乎几十年都没有变过,爷爷读过的内容,孙子还会再读,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们的教材便有了改动,之后越改越频繁,并且拥有不同的版本,什么苏教版、人教版、统编版、部编版,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2003年人教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2)

说实话,我一直都是一名英语老师,但2018年一个偶然机会,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教五年级语文,这是人教版上册的教材,课文内容与十几年前儿子读书时的差不多。可是到我教六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内容改动很大:不仅加入了文言文,还增添了小说学习单元,记得当时老师们都感到难度太大,而我则认为这和高考方向是一致的,教材编排也和高中语文内容编排相近。

在后来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普遍认为人教版语文难度大,但综合近年来《全日制义务教学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来看,教材内容总是贴合考试方向的,除了基本的字、词、句要求之外,还有大量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链接,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也在由浅入深地渗透到语文学习之中。

2003年人教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3)

二,古文是对历史的记录,它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思想

而提到文言文——俗称古文,教学之难可想而知,记得当时是寒假,我应学校要求提前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课。在教材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便教了他们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我把课文抄到了黑板上,让孩子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将不认得的字圈出来,并通过查字典标出读音,然后我找学生站起来试着读,听着他们结结巴巴地读完,我真的不知从何教起。于是,我先给句子分节,并教他们怎么停顿、怎么把握节奏,我教他们读了几遍,孩子们便一遍一遍地饶有兴趣地读着。他们听着抑扬顿挫的声音,第一次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原来古文能这么读,古人说话是这样的,有两个孩子甚至还深情并茂地比划着: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苍苍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2003年人教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4)

文言文、本是古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字、所使用的语言,它记录的是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那时的作者费尽脑汁的思想结晶,文章讲究字词精准、语义完整、语言优美,正如我们现在说话与写文章一样。作者的原创文章之所以能传承几千年,正是因为其作品的内容优质、字词精准,经得住时间考验,也经得起历代文人学者的推敲,所以我们应本着尊重作者、敬畏文字的理念来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历史、体验先辈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还原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网友之所以对初中课本中的“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的改动表示不满,正是因为这不仅伤害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这一经典名句的情感,还反映出当今教编人员治学态度的不严谨。

2003年人教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5)

作为教材,它一直以来都是深受学生和家长信任的,我们常会说“教科书式的完美”,可见教材在人们心中是不会有错误的,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然而我认为教材的改版也是要小心谨慎的,虽然教材内容随着社会价值观需求可以增减,但作为选进来的文章,岂能随意就改呢?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文章应该保持它本来的面目,我们怎么能篡改的了呢?

讲到这里,我又突然想到了我在教学中遭遇的尴尬。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些字我始终坚持我印象中的读法,但有好多次学生都说我读错了,我当时满脸通红,竟一时语塞。

记得在教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我一如既往地把诗文写在了黑板上: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并在斜子上注音(xia),可学生们一起说我读错了,应该读(xie)。我回到办公室找教研组组长,组长也说原来读(xia),现在要读(xie),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现在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后来我一次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而我一次次不能确定,因为在我的心里,我总是排斥现在的读法的,但考试时学生只有按现在的读音才算正确,就这样,我在古与今中煎熬着。

有一次,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时,这句“还来就菊花”中的“还”是读hai还是读huan呢?我在矛盾中犹豫着。

2003年人教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6)

没想到进行语文教学以来,我竟如此困惑,作为汉语本来就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什么多音字、多义字、通假字总使人厌烦,可如今我们多年的记忆又要被打乱,真叫人无所适从,所以每当我再教古诗词与文言文时,我总是充满焦虑。

作为曾经的一线语文老师,作为一位充满正义感与责任感的作者,我真心希望咱们的教材越改越好,但我更希望我们教编人员能够肩负起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责任,真正做到敬畏文字、尊敬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教编工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