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什么人论长短(无关背景只谈品性)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自古至今,国之强大无一不与内部和睦,对外团结有关。战国时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的赵国亦是如此。

本文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课教学内容,我是@木段落,小学语文教师,分享一下我对此文的教学看法。

不跟什么人论长短(无关背景只谈品性)(1)

作为一篇史料性质的文章,《将相和》在教学中主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史料显然是不正确的。

整篇文章分了三个部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其中,人物的言语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完璧归赵”中,面对着束手无策的赵国君臣。身为下等门客的蔺相如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块璧”不能不给。但考虑到赵王舍不得,所以他决心靠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一身是胆,大义凛然。

不跟什么人论长短(无关背景只谈品性)(2)

及至到了秦国,面对想吃白食的秦王。他用一个小计俩轻松过关——"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这一次,蔺相如把握住了秦王的心思,也成功地救了自己。

机智如斯,应对如流,就是他的行为写照。

这么一个人才,赵王如获至宝,立刻将其封为“上大夫”。而这一封赏,也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吃了瘪的秦国不会善罢甘休。没几年,就打算找回场子。

仗着国势强大,他们搞了一场提前百年的“鸿门宴”,逼迫赵王渑池会面。去了会凶多吉少,显而易见。

不跟什么人论长短(无关背景只谈品性)(3)

于是,赵王又一次认怂。于是,蔺相如又一次火线救驾。

会面上,秦王逼迫赵王鼓瑟,意图羞辱赵国。

"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决心干一件大事。

秦王拒绝了。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视死如归,针锋相对。

“渑池之会”,秦王再次落败。

踩着秦王落寞的背影,蔺相如登上了赵国的高位“上卿”。而这一次,赵国隐藏的矛盾也暴露了出来。

不跟什么人论长短(无关背景只谈品性)(4)

身为军人,不能以军功位列高位,反而靠耍嘴皮子得到赏赐,这使得一班武将心中不服。尤以将军廉颇,怨气最大。"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到底识大体,知局势,就故意避着廉颇,免得见面尴尬。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他的这一番话传到了朝野上,廉颇也只是一时气愤冲昏了头,此刻如醍醐灌顶,猛然惊醒。唇亡齿寒,国之将覆,将相岂能完全?

于是,老将廉颇身负荆条,赤裸上身,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不跟什么人论长短(无关背景只谈品性)(5)

二人一番推心置腹,彻底消除隔阂。

文相武将,由不和转为和气,是之为《将相和》。

PS:这篇文章放到这里,在当今台海局势紧张的情况下,还是颇有一些深意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