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批判鲁迅(辟谣鲁迅作品多次传言)

近日网络有传闻称,教育部把选自有关丛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相关课文,从中小学教材中全部删除了。教育部昨天发出公告称,该言论严重失实。

为什么有人批判鲁迅(辟谣鲁迅作品多次传言)(1)

为什么有人批判鲁迅(辟谣鲁迅作品多次传言)(2)

事实:鲁迅未曾离开课本

早些年教材选用的文章里,鲁迅作品有一部分的文字确实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新教材也对此有所调整。

例如2013年5月出版的人教版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材中,鲁迅的《风筝》就被换掉,但像《社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孔乙己》等通俗易懂的小说、散文等,一直保留在中学课本里。

鲁迅为何屡屡“中枪”?

有学者认为,在课堂上,教学者解读鲁迅时,往往都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沦为了政治概念和社会批判的载体。

例如,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有的老师往往着力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这一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

受争议的不光是鲁迅。近日,安徽一名中学教师向媒体呼吁,建议语文教材应加入当代作家作品,如“学生所普遍推崇的韩寒、郭敬明等同辈青年作家”等,一石激起千层浪。

争议的背后大家关注的焦点其实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语文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首先要完成的是其工具性的使命。学生通过对教材里字词句章的学习,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经由教材传递文化信息,提升鉴赏力和审美力。

根植于经典,同时与时俱进,用这样的文学审美选取作品,让学生通过这些作品真正学会鉴赏、沟通、表达,才是语文教育的初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