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三大魂玉(古代祭天神之玉)

古代祭天神之玉。祭毕,焚之而升烟,故名。《旧唐书.王起传》:"梁代崔灵恩撰《三礼义宗》云:'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礼神,一则燔之。礼神者,讫事却收;祀神者,与牲俱燎。'"

上古三大魂玉(古代祭天神之玉)(1)

燔玉。古代祭祀(山河、祖先、鬼神)多用美玉,仪式亦多用火烧掩埋;燔玉都有火烧纹。部分火烧古玉是由火灾及地下煤自燃殃及葬玉形成,燔玉同具老化质变现象。

古人燎祭会将玉器烧后陪葬,形成火劫纹。是粗直裂纹与细小裂纹的交织,不同于自然次生的裂纹。

上古三大魂玉(古代祭天神之玉)(2)

在古人意念中,除了地神之外,还有天神。祭祀天上诸神时,天高高在上,重物难以到达,《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天神在上,非燔不足以达。”基于这种认识,古人在以玉祭祀天上众神时,往往采用烧烤的方法使玉之香气上达而娱神。《左传·禧公三十一年》何休注:“燎者,取俎上七体与其圭宝在辨中,置于柴上烧之。”

上古三大魂玉(古代祭天神之玉)(3)

中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在远古时期就有吹奏乐器(如贾湖骨笛),到夏商周时期出现编钟等敲打乐器,秦汉时期出现乐府。商朝是个巫风盛行的朝代,奴隶主豢养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当时的巫和觋也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上古三大魂玉(古代祭天神之玉)(4)

而西周到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宫廷特设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其中东周的变化最大,历史上的东周也被称为“春秋战国”,随着“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之后,许多诸侯国相继称王,越权使用天子之乐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加上各种俗乐相继发展,使得这个时期的乐器种类之多,样式之繁盛,达到了历史的新高。

上古三大魂玉(古代祭天神之玉)(5)

秦汉时期,鼓吹乐取代了礼乐制度为代表的钟磬乐,鼓吹乐主要是使用吹奏乐器箫、笳、角和打击乐器鼓、铙、铮等,并常伴有歌唱。它作为礼仪音乐至今仍旧延续,尤其是在民间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基础。现在我们熟悉的各种鼓吹、吹打、锣鼓等民间奏乐,都与鼓吹有着紧密的关联。

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而据《尚书》和《史记》记载,秦始皇并非第一位在泰山封禅的帝王。在商周之前上古时期,就有七十二王到泰山举行祭天祭地的封禅大典。历代帝王于泰山封禅之举,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封禅仪式中,有一个环节名为‘燔玉’。“燔玉,古代祭天神之玉。祭毕,焚之而升烟”。

祭天之礼称“郊”,就是在南郊筑坛而献祭。而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天道自然神,无非是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神以及山川之类。对天和四方神的行礼方式主要是禋祀,或称“燎”,即用丝帛包裹玉器并积柴而燃烧,玉遇火即碎,一缕白烟升腾,象征上天接受;对地曰“瘗”;对山曰“悬”;对川曰“沉”。典礼时需要区别身分地位,于是需要佩执标志性物器件。于是,我们把古代玉器分为如下五大类:1、祭玉,或称燔玉。即《周礼》所谓“六器”之属,即向天道自然神贡献的主礼器,亦即璧、琮、圭、璋、璜、琥。2、瑞玉,即《周礼》所谓“六瑞”之属:镇圭、桓圭、信圭、躬圭、榖璧、蒲璧,分别由公、侯、伯、子、男所执。3、重器配件。玉的神性向人道祖先神的延伸。即在宗庙礼器的某些部位或佩挂、或插、或镶的玉件。4、饰玉,即装饰用玉,出现最早,也最普遍。不同身份地位往往有不同规格的佩饰。5、冥玉,或称葬玉。即墓葬所见墓主人所佩、所把握、所口含和躯体所服(金缕玉衣)、七窍所塞充(鼻塞、耳塞、肛塞)、所覆盖(瞑目、覆面等)。

祭祖之礼曰“褅”“祫”,在宗庙进行。褅者,祭始祖;祫者,合祖而祭。基本程序是:肆、祼、献。不同程序需要不同的礼器。于是,我们把三代青铜器划分为如下几大类:1、礼盛,即盛装给祖先贡献的特定礼品的特定盛具,其包括四小类:牺牲之盛、黍稷之盛、酒醴之盛和盥沃之盛。2、乐器,即钟、铃、铙之属。3、仪仗器,即用于标志身份和维护典礼秩序的钺、戈、矛、戟之类。4、车马器。5、用器,或称燕器等。

上古三大魂玉(古代祭天神之玉)(6)

鸡骨白玉,打灯红褐色

鸡骨白指玉器在土壤中受到沁蚀后失透而成的一种状态。

肉眼观察,鸡骨白玉器不透光,用手电强光贴在玉器边沿部位照射时,可见晶点呈红褐色,且透光。

仿制的鸡骨白玉器,仅能处理表面,

因此,在光线的照射下,依然能够透光,也不可能看到呈红褐色的晶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