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漱石一觉踢出了整个盛夏(破晓东方基于三点理由)

对于一些争议的现代重要历史人物,在影视中如何定位和体现,一直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关于电视大剧《破晓东方》是否该给饶漱石一些镜头,便又牵扯到了这一问题。帅克觉得,抛开政治不谈,仅从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基于三点理由,完全可以给饶漱石一些镜头。

其一,老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关于林彪形象的处理开了先河,这对客观体现饶漱石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建国以来要说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林彪绝对算一个。1986年在拍摄巨制电影《大决战》时,首先便遇到了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关于林彪这个角色到底该不该体现,到底如何体现问题。一些比较“讲政治”的人认为,既然林彪这个角色太过复杂,争议太大,不好把握,干脆不体现算了。

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听闻此事后,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不拍林彪,那东北的仗是谁打的?”

而作为中纪律书记、当年曾在东北局当过副书记的陈云也深刻指出:“林彪虽然在以后的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但要把林彪的功过与错误分开......特别是在军事上,林彪对中国的革命战争,作出过重大贡献。今后在表现这方面的题材时,一定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功过是非分开”。

有了两位中央领导人的定调拍板,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完整恢宏、客观体现林彪的《大决战》,并且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经典和里程碑。试想如果三大战役指挥了两个的林彪,在《大决战》中根本没有镜头的话,那将是什么样的后果和效果呀?

帅克觉得,《大决战》中对待林彪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要知道,拍《大决战》时距离林彪的“9•13事件”刚过十几年,林彪作为完全的反面人物已定格在人们心中。论争议程度,林彪远比饶漱石争议更大。但那时,杨尚昆、陈云和电影编导们尚能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决定客观真实地体现林彪。而如今又过了好几十年,我们为何还没有勇气把饶漱石客观唯物地再现在电视剧之中呢?哪怕是几个镜头也好呀?

夏日漱石一觉踢出了整个盛夏(破晓东方基于三点理由)(1)

其二,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对高岗都有了一定的着墨,这给《破晓东方》体现饶漱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如果说《大决战》中体现林彪的处理手法参照度不够的话,那么比《破晓东方》早播出一年的电视大剧《跨过鸭绿江》,给了高岗不少镜头,并且基本上是正面体现。这个应该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吧?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了吧?

要知道,历史上是把高岗、饶漱石作为反党集团绑在一起的。在这里,我们不必在政治上探讨这一事件,仅从两个电视剧中的历史年代、背景故事、主人公群体对比看,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历史年代反映的都是建国前后的那段重大历史。背景故事一个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最大的一个收官之战上海战役,以及如何建设和管理上海;另一个反映是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主人公群体都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成员以及有关的重要领导人,只不过一个重点体现的是陈毅,另一个重点体现的是彭德怀。

至于剧中高岗和饶漱石两个角色,若按真实历史体现的话,大致的重要作用也差不多。若在细论起来的话,抗美援朝彭德怀是绝对的主角,而上海市长虽是陈毅,但毕竟饶漱石是一把手书记。

所以,仅就《跨过鸭绿江》与《破晓东方》对待高岗和饶漱石两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艺术处理手法对比看,帅克赞同前者的做法。这样处理手法无疑使剧情更为立体饱满,重要人物群体及之间关系更为鲜明生动,主角与配角之间亦能相互映衬烘托,以进一步增加剧情效果。

其三,饶漱石毕竟一直是华东战略区一把手和上海市首任书记,这使得完全不体现总觉得剧情有残缺之感。

对于《破晓东方》剧中根本没有饶漱石镜头,我们不好拿杨尚昆说的那句“不拍林彪那东北的仗是谁打的”来类比,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正视:饶漱石毕竟长期是华东战略区的一把手,毕竟是上海市的首任书记。显然,完全抛开饶漱石不给一点镜头,难免会使剧情有残缺之感,难免会使剧情有移花接木之感。于是,我们在《破晓东方》剧中看到了一些与真实历史完全不相符合的镜头和画面:

——上海大阅兵是我军解放战争一个影响颇大的军事活动。当年陈毅、饶漱石、粟裕三个人检阅受阅部队,早已镌刻在历史的档案里,检阅照片也早已深埋在广大军迷们的心间,并已成了定格固化的历史。结果电视剧却硬生生地移化接木,陈、饶、粟三个人的检阅变成了陈毅一个人的检阅。(见下两图)

夏日漱石一觉踢出了整个盛夏(破晓东方基于三点理由)(2)

夏日漱石一觉踢出了整个盛夏(破晓东方基于三点理由)(3)

——上海刚解放时陈云亲自坐镇解决上海财经问题,也是上海建设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要知道,陈云可是政治局委员、候补书记,又是受主席委托来上海,他主持召开会议,上海市市委书记饶漱石、市长陈毅陪同一块参加,当是皆知的常理。结果电视剧中我们看到陈云左右座着的不知是谁,这与历史真实照片中饶漱石和陈毅分座陈云左右完全不同。(见下两图)

夏日漱石一觉踢出了整个盛夏(破晓东方基于三点理由)(4)

夏日漱石一觉踢出了整个盛夏(破晓东方基于三点理由)(5)

另外,我们看到,在整个上海建设和管理中,无论是重大决策,还是重大部署,还是重大活动,离了一把手书记饶漱石的参与和拍板,光是市长陈毅一个人唱独角戏,是很难想象的事,难免给人残缺和缺乏信服之感。因为,上海解放和建设管理的那段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重大历史档案和照片都摆在那,结果编导们却抛开这些正史于不顾,采用了移花接木和李代桃僵手法。这种手法,显然与历史正剧的本义悖离,也大大弱化了历史正剧的宣传效果与教育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