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

红色电影是我少年时期色彩斑斓的梦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 ,党的光辉照万代。长夜里 ,红星闪闪驱黑暗;寒冬里 ,红星闪闪迎春来;斗争中 ,红星闪闪指方向;征途上 ,红星闪闪把路开。红星闪闪放光彩 ,红星灿灿暖胸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闪闪的红星传万代。”

我生于1971年,在懵懂的幼儿时期,襁褓中的我被父母亲带着走进影院和公映的场地,那时普遍是黑白电影在眼前闪烁,有《闪闪的红星》、《地道战》、《铁道游击队》等许多红色革命题材电影,篇首摘录的就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主题歌,每当这首歌响起,我仿佛又回到30多年前色彩斑斓的少年时期,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面对着国旗敬礼,右手伸出,五指并拢,高高举过头顶,老师说:“这代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少先队员是祖国的接班人,要尊敬师长,热爱人民,“准备着,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伊始,70后出生的还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我开始成长了,伴随着我成长的还有红色电影,整个80年代电视没有普及,看电影就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主要的娱乐方式,也是朋友间增进情感的一种方式,在一个小县城里,电影院(影剧院)往往是最醒目的建筑,影院外墙上高大的海报、招贴画,以及门外广场两边玻璃框内每月都更新的电影放映节目宣传图片,引得年幼的我常常驻足观看,回想起这些红色电影,如数家珍,耳熟能详, 电影不仅占据了历史的一段时间,也是我少年时具体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让人想起当时一起看电影的人和那段特殊的日子:

红色电影的回顾

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电影事业诞生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旧中国黑暗的电影圈里点燃了红色电影的火种,成立了第一个电影组织----电影小组,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宣告诞生,一支异军突起的新兴力量崛起在旧中国的影坛上,“左翼电影”在银幕上第一次发出了震惊反动派的时代强音,喊出了工农大众的心声,促进了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醒,配合了苏区的武装斗争,而后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电影团艰苦创业,在难以想象的物质匮乏中,不仅坚持生存下来,而且传奇性的制作出了有声电影来,实践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鼓舞着陕北军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在解放东北的炮火声中夺取敌伪电影制片基地,赶走了盘踞在电影厂中的特别反动的敌人,并且拍摄了歌颂东北工农群众和东北游击战士的故事片《松花江上》,获得广大观众的赞扬和鼓励,不失时机地培育了人民电影事业向全国大发展的力量,直至全国胜利后迅速建成崭新的人民电影事业,1950年成立“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1955年后改称“长春电影制片厂”),中国的红色电影和革命电影事业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所取得的,建国后,红色电影和革命电影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红色电影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成为几代人的难忘记忆。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政府对电影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1948年中共中央就明确指示:“现在我们的电影事业还在初创时期,如果严格的程度超过我们事业所允许的水平,是有害的。其结果将是窒息新的电影事业的生长”;“电影剧本的标准,在政治上只要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而不是反苏、反共、反人民民主的就可以。还有一些对政治无大关系的影片,只要在宣传上无害处,有艺术上的价值,就可以。”这期间虽然有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但这一段仍有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具有较高艺术性的作品问世,涌现出了许多革命电影红色经典: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赵一曼》、1951年东北电影制片厂《钢铁战士》、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南征北战》、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平原游击队》、《董存瑞》、1957年上影厂《母亲》、长影厂《上甘岭》、1958年长影厂《党的女儿》、八一厂《永不消逝的电波》、1959年八一厂《万水千山》、《狼牙山五壮士》、海燕厂《林则徐》、《聂耳》、《老兵新传》、北京电影厂《风暴》、《青春之歌》、1960年北影厂《革命家庭》、1961年北影厂《暴风骤雨》、北影厂、武汉影厂联合《洪湖赤卫队》、天马电影制片厂《红色娘子军》、1962年长影厂《甲午风云》、1963年天马厂《燎原》、1964年长影厂《兵临城下》、1965年北影厂《烈火中永生》等等。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是《上甘岭》、《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林则徐》、《甲午风云》为代表。这一时期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首先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希望通过“革命史”和“革命精神”的艺术再现,感召人民集合于新政权的旗帜之下;其次,希望用自己的观点重新阐释历史,并用“正确”的结论来教育人民,统一思想;第三,更直接的原因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导致左倾教条主义文艺思潮泛滥,许多“干预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受到粗暴的批评;“大跃进”和随之而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得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越来越困难,许多电影创作只好转向历史,造成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相对繁荣的局面。1963年到“文革”开始,“阶级斗争”与“反修防修”是电影的主题,但也有《红日》、《舞台姐妹》、《早春二月》等较好影片的问世。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3)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4)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5)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6)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7)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8)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顶峰——中国电影百年中风气最活跃、批判力度最强的时代。红色电影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黄金时期”,现出了许多红色电影经典,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主旋律,也是少年时的我最为美好的记忆:

1978年八一厂《野火春风斗古城》;1979年长影厂《吉鸿昌》、北影《泪痕》、上影厂《啊!摇篮》、上影厂《曙光》、《从奴隶到将军》、《小花》、八一厂《归心似箭》、1980年峨嵋厂《挺进中原》、《今夜星光灿烂》、上影厂《刑场上的婚礼》、长影厂《血沃中华》;1981年西安厂《西安事变》、北影厂《知音》、《山重水复》、上影厂《南昌起义》、《白莲花》;1982年《四渡赤水》、珠江厂《梅岭星火》等等。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0)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1)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2)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3)

事实上能把这些电影都看完那是很难做到的,时间和经济状况对一个少年儿童来说都不允许,出于经济的原因,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县电影院连续多年为小学生包场放映的都是黑白老影片《上甘岭》,新上映的电影是很少能有的!那么和这些电影配套出现在文化市场上的还有电影连环画,在影剧院里看完电影,最好的回味莫过于电影连环画了,就是由于经济以及其他原因没看过的电影通过连环画也基本等于看了这部影片,可以进一步满足我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上世纪八十年代少年时的我受电影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感谢那个电影繁荣的年代,还有中国电影出版社在电影上映后及时推出电影连环画,给我带来了丰厚的精神食粮。

红色电影是青少年朋友的良师益友

电影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一部优秀的影片上映,青少年朋友们往往争先观看,对于思想单纯、可塑性强、模仿力强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是巨大的,电影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也许是多次观看电影《上甘岭》以至于我人生中能够演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我的祖国》,后来也就喜欢上了红色革命歌曲和主流旋律歌曲;少年时买了儿童票的位子都是在电影院的最前排,电影一完就回头找后排的大人和家长,只见散场的强灯光射在大人的脸上,那种凝视着已经黑下的银幕,神情怅然回味的感觉,停顿良久,象刚从沉迷中回神,口中吐出的话也是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战争的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更要珍惜在和平环境里的生产生活。”这是看完影片《高山下的花环》带来的领悟,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红色电影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朋友的良师益友。儿时值得回忆的那些影片,那时电视很少,更谈不上电脑和现在的智能手机了!就盼着能隔一段时间看一场电影,这些电影都成为我一生永久的记忆。我加入了少先队,父亲给我的奖励也是一张电影票。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4)

1979年《保密局的枪声》是儿时最早看过的几部电影之一,电影和小人书都看过好多遍,至今也仍是,喜欢回味那个时代的烙印。学校里组织观看影片《保密局的枪声》,这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优秀影片,反映上海解放前夕,我党的地下工作者打进敌人特务组织内部进行斗争的故事,揭露了敌人在覆灭前的疯狂挣扎和阴险、狰狞的面目;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5)

成功塑造了我地下工作者的英雄形象,讴歌了他们为党为人民无私无畏、出生入死、机智果敢,誓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在题材、人物、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确有许多新颖之处:影片结构以主人公刘啸尘在军统特务机要部门—保密局里如何隐蔽下来、战胜考查、取得信任、保护党地下组织的安全,直到最后搞到敌潜伏计划等诸多情节,构成一个个奇峰群起、险境叠现的布局,然后采取层层攀登、出奇制胜的手法,在每一个意想不到上做文章,在情节中有意增加主人公斗争环境的艰险和复杂性,注意在被动变主动中刻划他果敢、机敏的性格,达到强调影片所反映的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斗争,最终阐明主题:战斗在敌人心脏里。影片有所追求脱离旧套,打破了主人公贯穿全剧始终的常规,在影片的结尾着意使“老三”这一人物显现出来,不把影片结束在刘啸尘身上,而是把焦点从一个具体事件----获得敌潜伏计划上移开,即从主要人物身上移开,以奔放的笔触去勾画“老三”,蓄意使影片成为一部“老三外传”,从“老三”的“等从台湾回来后再见”,(以当年的形势,很可能就回不来了——多少个老三,不能从台湾回来!)到刘啸尘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这就使主题深化了。《保密局的枪声》时至今日,它的创新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保密局的枪声》这部电影当年创造的纪录是观众达到了六亿人次,这一上座纪录迄今为止无人能够打破。在电影票两角钱的年代获得了一亿八千万的票房,堪称当年的票房神话。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保密局的枪声》创造在文革空档期之后,再次歌颂第二战线的无名英雄,电影也启发了《潜伏》等多部作品。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6)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7)

《归心似箭》是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朴实的影片,题材是朴实的,人物是朴实的,故事反映的是主人公魏德胜(赵尔康饰)是东北抗联某部连长,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始终保持必胜的信心,历经千辛万苦、重重艰险,不为金钱诱惑,不惧死亡威胁,战胜日寇、伪军和叛徒等敌人,在遇到玉贞(斯琴高娃饰)后,正确对待和处理了革命与爱情的关系,温存、娟秀的玉贞留不住他的归心,影片以抒情的笔调,丰富的色彩,笔墨酣畅地为观众展示了他们在感情生活上的涟漪,通过魏德胜和玉贞相处的情节,曲径通幽,别有天地,在水泉边,当魏得胜表示没法报答她的恩情时,玉贞以一种少有的聪敏、机智和委婉,吐露了自己的心思:“那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人非木石,德胜回味着玉贞的暗示,思考着玉贞的爱情,灯前反侧,月下踟蹰,他为恩情未报而感到不安,又为壮志未酬要执意回归部队,从这些感情的涟漪上,观众们进而窥见了一个革命者和一个普通农村妇女身上美好的情操和高尚的品质。影片没有因德胜和玉珍之间的爱情描写而损害战士的形象,相反地,它更丰满突出了战士的情操:对党事业的无限忠诚,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抒发了革命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最后通过切入插曲《雁南飞》、画面灿烂的秋林、南飞的大雁、挂满玉贞面颊的泪珠、“盼归,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情景交融,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8)

1980年影片《刑场上的婚礼》是一部崇高爱情的颂歌,革命先烈陈铁军和周文雍夫妇崇高的气节和纯洁的爱情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艺术再现,在大革命年代,把握住了陈铁军和周文雍为了革命事业以假扮夫妻关系共同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在战斗和生活中产生了真挚的革命情感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这条主线,成功地刻画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伟大胸襟,在刑场上的慷慨陈词,为之动容,令人热泪盈眶,为后来的同样题材的影视片定下了基调。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19)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0)

《血沃中华》是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方志敏烈士光辉战斗业绩的一部影片,“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同志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英勇就义。影片有关蒋介石劝降方志敏同志的有关情节、细节是根据史实生化、演化的,蒋介石由武汉坐着飞机来到南昌,他带着私人秘书到监狱来见方志敏,说:“方先生,你很有才干,我希望你投效‘祖国’作事,我还要重用你的。”方志敏同志毅然地回答道:“谢谢蒋先生,我的生命只有36岁,你赶快下令执行吧!”蒋介石是知道方志敏同志是不可屈服的,便下了“秘密处死”的命令,蒋介石的劝降,衬托出了方志敏同志的英雄形象。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1)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2)

《今夜星光灿烂》是小学三年级时看过的一部电影,脑海里有印象,这部影片是198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由著名演员唐国强、李秀明主演,看这部电影时因为年纪小没看懂,成年后在百度上凭印象搜索点击看了,才完全看明白了!影片描绘的是贫苦农村姑娘杨玉香走投无路上吊寻死,幸被我解放军战士所救,姑娘从战士们身上看到了希望和光明;这些可爱的战士在战斗中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用献血和生命迎来了胜利,他们有如夜空中灿烂的群星,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影片用壮美的抒情诗的风格,刻划了淮海战场上的一群具有水晶般的心灵的革命战士。为了彻底砸烂旧世界,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胜利,他们是那样义无反顾地牺牲了,我边看眼睛边涌出泪花:这是一部不忘初心的好影片,人民革命是为劳苦大众得解放,无数无名的解放军战士们为了人民自由幸福地生活,为了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他们才是刚刚开出的灿烂的花朵,还没好好享受生活,就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他们就是灿烂星空中耀眼的星斗,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进!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有决定意义的最大战役之一,影片没有去追求硝烟弥漫、冲锋陷阵、战马悲鸣、杀声震天的场面,而是仅仅选取了这个大战役中的一个小侧面,着力刻划几个年轻的小战士,描绘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丰富美好的心灵,描绘他们革命英雄气概和坚定的必胜信心,从而使这部影片像一首壮美的抒情诗,这部影片的艺术水准是很高的,有艺术感染力,烈士们用美好的青春和生命换取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今天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怎能忘记革命烈士所付出的美好青春年华?幼年没看懂,现在看懂了,不遗憾!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3)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4)

1981年夏天,上小学三年级的我看了一部电影《白莲花》,我幼小的心中被青年演员吴海燕扮演的白莲花吸引,在红色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冒出了有传统绿林色彩的情节内容,颇有传奇色彩,让我耳目一新,影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人物故事表演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有很高的上座率,影片表现了绿林巾帼英雄白莲花从一个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传统侠义形象到向往红军、投身红军革命队伍的转变,她和红军团长肖烈在不同环境下的革命战斗中产生了纯洁深厚的友谊,然后进一步产生了感情深挚的爱情而结为革命伴侣,由于白匪迫害、内奸阴谋暗算,加之红军内部的左倾路线的排斥,白莲花不幸误遭同门师兄的陷害,逼入绝境,被迫宁死不屈,纵马跳崖,悲壮牺牲了。演员吴海燕曾还是福建省京剧院的一名演员,在影片中看到她表演的舞剑,那矫健的身姿,上下腾挪的剑舞刻在我的脑海里,受影响的我小时候也一直喜欢舞木剑,那确实是一种美。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5)

《南昌起义》是上影厂在1981年建党60周年之际,献出的一部雄伟壮丽的革命历史画卷,影片通过对周恩来、贺龙两位主要人物的描绘,把南昌起义前后党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有节奏、有层次地贯穿到整个故事情节之中,并没有概念化地叙述事件,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虽不是纯历史记录,但对于重要历史人物言论行动的描绘不能随意编造和虚构,在这个前提下,要进行完整的艺术概括和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加工,就必须从当时历史上普遍生活现象中挖掘其具有本质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中重要历史人物有机地密切组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上必要的“虚构”,影片《南昌起义》作出了成功的尝试,把虚构的人物和重要的真实历史人物有机而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雄伟壮丽的感人历史长卷,是值得总结和学习的。我同时感觉到,在1981年拍的电影里,竟然连毛主席一个字都没提,这让人惊讶——那果然是个黄金开放的岁月。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6)

1989年的《开国大典》是建国40周年的献礼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在全国上映,9月的一天,学校里组织在县影剧院观看了该影片,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由著名剧作家张天民、郭晨、张笑天、刘星担任编剧,著名电影艺术家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担任导演,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古月(胡诗学)、孙飞虎分饰毛泽东、蒋介石,影片全景式的记述了1949年1月至10月这段时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革命事件,“在古老的中国,公元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岁月,五千年的日月星辰,黄河曾多少次荡涤沧桑大地,可没有哪一次的历史变迁可以和毛泽东及其战友领导的这次壮举比美。这是一场关系到民族兴亡,关系到两种命运的最后决战,集合在共产党大旗下的人民,正在冲决反动派的罗网,朝着解放的道路迅速奔跑。历史终于为新中国拉开了帷幕,那些驾驭历史风云的人物,正在筑起辉煌的大厦。”影片对领袖人物的刻画细腻,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毛泽东正要分根烟,忽然身后叽叽喳喳来了一群人,毛泽东立即收回,笑着说:“来了一群烟鬼!”还有主席将火柴在布鞋底上一擦,就着了,同学们又是哄笑;开国大典上,人民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挥手高呼:“人民万岁!”中国人民迎来了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7)

福建电影制片厂(省电影公司)的红色电影

直到有机会经过“福建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门前,那是90年代初在省城福州上大学的时候了,原是福州的西南路,后改为白马北路,福州公交车专门有一个“电影公司”站台,早年故事片《小城春秋》就是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反映了抗日战争前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下,发生在厦门的一次闻名全国的劫狱斗争,通过斗争表现了共产党员的英勇献身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987年福建电影制片厂和南京电影制片厂合拍电影《屠城血证》,1988年在我县影剧院上映,那时我已是高一的学生,影片中日寇的暴行触目惊心,深深刺激了我年轻的心灵,其中有一幕是护士白燕(沈丹萍饰)落入魔掌,中国医生金陵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展涛欲救白燕却被日军拉住,强行让他目睹了日军强奸白燕的兽性,而后白燕被日军残忍杀害惨死,失控的展涛跳进冰冷的水中去摸寻因担心受查而被自己扔进水里的那把手枪,手枪是再也找不到了,但惨痛的现状让展涛从此抛弃幻想,投入到与日军的斗争中。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前放弃自我保护和防卫就是自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电影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一个特别突出的新收获,是“探索电影”的涌现和第五代导演的崛起,首先是一批“传统型”的现实主义电影,标志着电影艺术在走出“文革”梦魇之后的新成就,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状态与进程,也相当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始充满希望也充满“问题”的日子里各种人的精神状态,正是这种贴近中国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广大观众与国产影片之间有一条有力的感情纽带,这种电影的突出代表是谢晋。

从1980年到1986年,谢晋执导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三部反映“右派分子”生活的故事片,这

红色电影评价和感想(我与红色电影-----我的50载人生看过的红色电影述评)(28)

三部影片继承和发扬了30年代以来中国左翼电影的现实主义精神,标志着这位“传统型”电影导演艺术事业的巅峰,谢晋是全身心地追求作为电影家必须追求的素质,正是这种素质,孕育了这些作品的诞生。凡是同谢晋接触较多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谢晋的心与脑,几乎常常全部沉浸在他的创作活动之中,谢晋说过:“对自己接的本子,要非常强烈地拥抱它!”“大都是自己选的,调动了我的生活积累,我爱这个本子。”“只有自己爱了,才能让观众爱;自己不感动,怎能叫观众感动?”在某外景地,谢晋思考剧情,深夜独个捶胸失声痛哭,这类传闻并非夸大之词。谢晋爱学习,在上影厂,他是全厂订刊物最多的,二十余种,晚上从9时学习到凌晨2时;对自己的作品,不断有新的追求,往往于抒情中见哲理,力图把生活的感受提升到哲理的高度来阐述;既注意继承传统,又致力于创新,很讲究镜头感,对镜头的运用,绝不停留在只是只是叙述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在干什么,怎么干,而是尽量展现和挖掘人物内心,刻划他们的情绪、性格以致情操,用谢晋的话说:“把镜头进深到角色内心中去;用镜头去剖析人物的灵魂,雕塑出活的形象!”在三部影片中各有一个超越现实的美丽、善良、勇敢的女性,容纳、温暖了落难的男主人公,她们被解释为“地母”般的“人民”的化身,这当然是非现实的,然而影片所揭露的刚刚过去的那个时代对人的基本权力的践踏,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却是相当真实的。

比“地母”的理想更震撼人心的,是对“人”的描写:1、《天云山传奇》的罗群、《牧马人》的许灵均、《芙蓉镇》的秦书田落难之中的精神苦闷,他们的自虐与自尊,他们的人性渴求;2、《天云山传奇》宋薇面对吞噬人性的极左政治,以牺牲良知和爱情为生存代价的巨大痛苦;3、《芙蓉镇》的李国香、王秋郝愚昧地践踏他人同时也践踏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的悲剧过程与《天云山传奇》的吴遥这个善于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随机应变,口口声声“组织原则”“革命利益”的人物,内心却有个肮脏不堪的角落,都是被极左政治非人化的的冷漠心态……影片没有对他们的政治生涯花太多的笔墨,却在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的关系中,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种道貌岸然,借革命以营私的卑污灵魂,从而收到了“借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真伪”,影片描写的富有哲理的故事,绝非历史的陈迹,它所提供的悲痛的教训,我们应该铭记在心头。这三种“人”的状态,正反映了在那个摧残人性的年代里人性命运的真实的三部曲。对这个长达二十多年的历史总结,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所作的:“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面对当时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党极为关注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为此进行了多方面努力。然而,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发动和领导了“文化大革命”,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酿成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教训极其惨痛。一九七六年十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谢晋同志说过:“…我看到了我们的祖国在前进,时代在前进,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前进。这是历史的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住的。”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谢晋被授予“改革开放先锋”称号。谢晋同志1923年11月出生,2008年10月去世,浙江绍兴人,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原电影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六届执行副主席,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他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等。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早在1979年,红色电影《小花》就以其新的表现形式,对传统的电影观念和手法发起冲击,故事片《小花》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影片讲述解放军排长赵永生有两个同名的妹妹都叫赵小花,亲妹妹小花因地主逼债襁褓中被卖以后改名为何翠姑,游击队的战斗生活把她锻炼成为出色的游击女英雄、区长,养妹董红果是革命者的后代,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替代了赵永生的亲妹妹,也改名为赵小花。影片通过三兄妹在解放战争前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战争才能改变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阶级的命运。

与此同时,张暖忻、李陀在《电影艺术》杂志上发表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严厉批评中国电影中的“政治功能目的论”,积极推介以巴赞、克拉考尔的“摄影影像本体论”、“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电影观念和电影美学,引起了关于电影观念变革的热烈讨论,由此在中国“第四代导演”的创作中,兴起了一股纪实美学的潮流,出现了《城南旧事》、《沙鸥》、《都市里的村庄》等在观念和手法上都有明显变化的影片,这些影片在“新时期”之初有效地提高了当代电影的审美价值。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观念和银幕实践新的历史篇章的,还是“第五代导演”的崛起,第五代导演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银幕影像探索,标举一种全新的艺术主体美学和影像本体论观念,从而在当代中国影坛实现了一次“电影革命”。

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红色电影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中央电视台也开播了第六套“电影频道”,许多好的革命题材电影在电视上都能看到,也就很少进影院了,再加上升学、求学和工作的忙碌,更加无心陶醉于电影了,能够在心里留下的印象较深的红色影片除了几部大片,其它都难有记录,1997年在香港回归前夕,自己买票观看了谢晋导演的影片《鸦片战争》,作为对近代史喜欢深入思考的我,别有一番特殊的历史教育意义。尽管“主旋律”影片的生产是90年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在“第五代”导演中,追逐世界电影的现代主义潮流浮出水面,《红高粱》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电影走向世界的标志,该片一反早期探索电影在追求电影艺术本体化时的那种片面性,重新强调了电影作为叙事艺术的基本特征,重视对电影叙事形态的把握和优化,较好地克服了“探索电影”影响形式化和银幕观念化的普遍弊病,它为影响造型和银幕叙事的融合作出了示范,这是中国当代电影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迈出的十分重要的一步。1993年,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他的另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活着》;2002年张艺谋拍摄了武打片《英雄》,这是一部徒具形式、价值观混乱、令人失望的作品。

2014年12月,十几年后再次走进县影剧院看电影,这是单位上发的票,放映的影片名《天上的菊美》,讲述的是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乡长菊美一心一意为广大农牧民服务,任劳任怨、尽心尽责,最后积劳成疾,不幸脑溢血突发,溘然长逝在路途中卡车车厢内的故事,菊美的一生是短暂的,去世时年仅33岁,留下了他年幼的儿子和腹中有身孕的妻子,还有需要他悉心照料的老父母,以及有位在寺院出家的姐姐,不免令人叹息。菊美是位党的好干部,他是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的楷模,他一心为公,把群众所需比自己的亲人还重要,那种舍己为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泰宁影视基地和我参与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的群演工作

泰宁影视基地是福建省的三大影视基地之一:厦门、平潭、泰宁,近年来许多影视剧都选择在泰宁拍摄制作,作为热衷于影视拍摄的我踊跃参与了多部影视剧的群众演员工作。2021年6月参与拍摄革命战争题材电影《血战深坑岭》的群演,清晨天不亮就起身,分别饰演国军和红军战士,摄制组给我分发了土黄色国军和灰色红军军服,穿戴完毕,就按照现场导演助理的要求排队列行军在山里上下奔跑冲杀,时不时还要伴以射击的动作,好在都是成年人悟性很高,一说就会,因要反复试镜,确实折磨人,往往一个行军队列要重试多遍,直到导演喊“ok”为止,加上身上的武器装备负重,虽然只是表演,但片场实足让我感觉到行军打仗的惊怖,突然间的起爆,震天动地,还有在我身边打真枪“空爆弹”的主角,“嘣”的一声让我冷不防耳朵震得“嗡嗡嗡”响,我呆住了片刻!还有山野间冷不防的冲天炸响起的火光,感觉到一股热浪扑面,实在是防不胜防!好在我的心脏以往经受过刺激,能够雷打不动;上午我饰演国军战士,下午按要求饰演红军战士,也许是群众演员有限,才30几人,如此反复试镜,竟然忙到7:00多才停下,晚上还要再拍夜间镜头,直忙到9:30分导演宣布“终场”才结束了一天的拍摄任务。

第二天继续参与电影《血战深坑岭》群众演员工作,还是天不亮就到现场,主要拍国军和红军的对峙战斗,拍摄现场上爆炸声和冲杀声回荡山岭,产生战斗异常激烈,相互焦着的火爆感,摄制组工作人员频繁地作电磁引爆,爆炸冲天的火苗据说有一千多度高温,瞬间产生扑面的热浪,把旁边的一棵绿色小树都烧成90%的焦黄,基本活不了了;拍摄既有宏观的场面,也有细微的人物刻画,烘托出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形象,拍摄一直持续到下午6:30,可是“天有不测风雨”,正准备进山拍夜戏时,7时许忽然间狂风吹得树枝摇曳,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压下,令人促不及防,也就临变更拍摄场地,转到尚书第拍夜戏了。

第三天上午天气晴朗,午饭后天空飘来集雨云,越集越厚,紧接着下起大雨,正在山坡树丛行军走队的我们被淋湿了,我们踩着泥泞,身上刚刚汗湿,又遭凄风苦雨的浇淋,一种狼狈感顿时生起,倍感红军当年的艰辛,参与这样的群演,实在是磨炼人的意志,眼看雨一时半会不停,导演叫我们暂时避一下雨,我们下山在兴发农庄廊棚里歇歇,整理一下不舒适,不想云消雨散,天空放晴,导演出于赶时间,见晴了又催我们继续反复试镜,不想,天晴是假象,刚试镜走了几趟行军队列,又下起雨来,坚持不下去,再次进廊棚休息,不久天是真的放晴了,在5:40左右完成计划,然后转场尚书第拍“打击土豪劣绅”的几场戏。

尾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经历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四个历史阶段,党领导下的红色电影推陈出新,成就喜人,2021年11月25日,从国家电影局获悉,截至当日8:16,红色电影《长津湖》票房已破56.95亿元,正式登顶我国影史票房榜!并且在10月30日就荣获2021年度全球票房冠军。红色电影陪伴我的人生走过了50载,相信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红色电影承前启后,将来会看到更多更优秀的红色影片,推动伟大的祖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