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

莱阳聚焦:大野头村旧貌古迹

文/李万胜

莱阳大野头自明朝安村至今有六百多年历史。古老的庙宇、祠堂曾伴随人文历史沧桑着岁月。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

从大野头村主大街 (濛阴河干涸河床)至东向西依次排列:

一:土地庙

说来土地庙算不上什么庙宇,只是旧礼教中村人去世后“灵魂”西去的一处中转站。大野头的土地庙却与众不同,邻村的土地庙大多只是几块山石垒砌起来的、内放土地爷爷与土地奶奶小石像的一处简陋孤庙。大野头土地庙建造讲究,并且东西并列两栋小庙。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2)

庙身皆为精雕细磨大理岩结构。庙内各有雕琢考究的石像。两庙四周有围墙,大门朝南,自古村人去世后只在西庙举行仪式。至于为什么並列两庙,无从考究。位于老东村濛阴河向南拐弯处,东北方石崖顶上平坦地段,村民李同生门前。老弱病村民离世后,要一第时间来土地庙“报庙”,土地爷爷为逝去的人登记造册,上报城隍,办理西行“风度城”一应事宜。

二:南庙

位于穿村濛阴河南岸老南村中东部。北大门,进门后分东西大小两个院落。东面大院落正南是三间倒房大殿,座南朝北,粉墙青色小瓦抱垅扣顶,雕花门方格窗,前檐出桫,檐下平台约1.2米,五步台阶连接院落地面。正堂及两侧塑有佛门罗汉、菩萨身像。东厢房南北排列九间,门朝西开,东厢房南山墙外,有一小块空地,建有露天庙用厕所。厕所南墙便是连接东西两个院落的南围墙。北大门偏东、离北院墙向南约七八米处设一钟楼亭,四根正方形立柱,高约两米开外,四面宽度约半米左右,从亭子底座到伞形亭顶,皆为厚薄长短不一的大理石条组合而成,亭内悬挂一口铸铜大钟。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3)

西院落面南座北四间正房,粉墙青瓦,柏木门方格窗,东厢房五间门朝西开。西院墙便是相邻的村民住宅山墙与院墙。东院落为僧道伺俸庙务所用;西院为僧道食宿及储物场所。

早年间南庙曾香火鼎盛。追溯南庙历史到清朝中期,旧址在嵯峨五山中排列在东首的斜山前怀,庙前临近朝阳庄村。是以大野头村为主集资召集人工修建的。当时每年阴历十月中旬在朝阳庄村东头空旷地带、赶庙会。规模挺大,周边十里二十里的村疃,都有人来这里聚集,一则到庙堂烧香拜佛许愿,二则进行物资文化交流。庙会上唱大戏的、耍杂的、踩高超跑秧歌的、以及各种小商贩摆地摊的,各种风味民俗小吃应有尽有,琳瑯满目。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4)

有一年庙会上,西南方“我乐”村有一富家纨绔子弟,带着一帮家奴来庙会游玩观光。看上了一位俊秀女子,百般调戏纠缠,女子不从,纨绔子弟仗着有些武功,带着一群家奴,硬生生地抢走了。此事惊动了当时大野头李氏始祖名讳“文忠”爷九世孙当时的村中族长“六老爷”实名李讳:“会”,六老爷躯体槐悟,身高七尺,力大超群,且一身武艺,仗义疏财,倍受本村及周边村人的敬重。因排行第六,人称“六老爷。”

六老爷得知此事,立即着手调查,明白真相后,仅带一二随从前往肇事人村疃,找到村里族长,把肇事的纨绔子弟传到村务处。纨绔子弟仗着有点儿武功,出言不逊,被刘老爷拿住手腕,在惨叫声中跪地求饶,村族长诚知理亏,陪礼道歉,盛宴宽待后,车马送归……。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5)

此事平息后,六老爷心里着磨,如今有我在,庙会上出点事儿还好说。一旦我不在了,再有此类事情发生,那可如何是好。因此,六老爷召集分支族长开会商定,把庙从斜山前搬迁到了大野头老南村“锦屏山阴”、“南馆胡同”以东。命名为“南庙”。当时庙中主持僧人名曰:孙中安。

南庙北大门外以西,便是东西两头各开一临街北门的老“供销合作社”。随地势高低东门四层台阶,西门两层台阶,东西八间正屋,四间倒房(系南庙西院的正房),倒房西四间系民居房。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6)

记憶中,供销社经历过四任经理。第一位是外乡孙经理家乡住址已经忘记;第二位是徐格庄赵经理;第三位是本乡江旺庄李经理(李端义);第四位外乡人,空军部队转业的孙经理(孙豪荣)。孙经理身材英武,为人正直,军旅作派,豪爽谦和,急人所急,与众乡里相处和谐,倍受村民爱戴。在那物质贫乏,许多日常生活用品须凭票供应的年代,供销社是城乡物资交流的桥梁。实实在在地,为乡村农民解决了油盐酱醋糖酒茶具体生活细节问题。特别是当时大缸盛着的散装“老地瓜干酒”,足足的六十度。喝一口通身温热,风雪之中壮心气驱寒冷,至今回味悠长……。也为老百姓解决了一些小型生产资料,如:“铁锨、镐头、铁锤、犁尖、镰刀、及各种木柄”等。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7)

供销社东山墙外,也就是南庙北大门外。向东约七八米开外处,有一棵树冠直径约十米开外的沧桑老家槐。树身主杆约三四米高,三四抱粗,主杆已空心,一些小皮孩子经常趴到树洞里捉迷藏(趴猫),可同时容纳五六个孩童。树身主杆苍老斑剝的粗糙外皮,保护依附着空心躯壳表一层的“木质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強大根系网络”汲取的水分与养分。维持延续着这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老生命。见证着山村的兴衰荣辱,古槐的粗枝壮桠相比是老槐的子孙,代经后世风雨霜雪沥炼,各自皆能独挡一面,继承着老槐的血脉基因,极尽所能向四处天空延伸,守护营造着这片天地。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8)

古槐树下是一处“简设蓬盖的铁匠炉”,是团旺西北一处叫“牛北城庄”的小山村一户董姓人家经营的。后来由济南章丘过来的,马姓铁匠经营。其后人马方振在大野头入赘尹姓家族落户,现已儿女孙甥成队。当时村里人用的锄、镰、锨、镢、耙齿、锤子、斧头、菜刀一类的生产生活工具,都是铁匠炉人工“打造”出来的。“打造”一词是否由“铁匠炉”而出,也未可知。铁匠炉经过两次迁移,笫一次迁移到供销社东山墙外,倚东山墙搭棚而就;笫二次迁移到南庙院里,倚供销社倒房东山墙搭棚而就。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9)

老槐树稍偏东北方向,穿村濛阴河南岸石崖顶上向南约三米处,有一个不太大的淤泥混浊的“浅泥水湾”。此湾虽然不大,湾内充斥着厚厚的淤泥,除去涝雨季节,常年仅存小半湾水,散发着“沤麻湾”(那个时代种线麻和红麻,收割后要放在湾水内沤泡)的臊臭味,却不干涸。村里人自己种棉花、纺线、织出的“小机布”,因为缺乏染料,又不能一年四季全穿白色衣服,就把织好的白布扔进此湾,用已变成深褐色的泥水,浸染一段时间,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这个湾就成了天然的大染缸,得名“染湾”。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0)

三: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大野头村中心大街中部,濛阴河北岸,老东村与西村交界处。台坊东沟(关帝庙建成后,改叫庙后沟,简称“后沟”)临村中心大街口以西。与沟东岸村民李云清二层小楼东西呼应。庙堂面南座北,一大间屋前后坡,只用檩子没有梁的建筑风格,却是飞檐龙脊,檐角翻翘,三面出桫(西面贴着民居房的山墙与院墙,没法出桫)。从前面看,却别具一幅景象,一门居正中,门东西两侧各一窗户,给人一种三间房子的布局印象。

当时流传一曲歌谣“关帝庙,真风光,一个门,两个窗,三间房子没有梁”。临街大门门楼亦是飞檐龙脊,门前两侧两根石柱支撑。上刻一副对联:右联:日、(双日读暖)、晶、(zhao)、安天下;左联:月、朋、(三个月读暸)、朤(liang)、定乾坤。两根石柱间镶有红色木栅栏门,栅栏门內是大街门,煞为庄严肃穆。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1)

关帝庙修建有一段故事,当年李氏始祖“李公讳:文忠”爷的十世孙“李彦硕”,为清朝康乾盛世邑武生,应募奉旨征西(新彊某地区),其母思子心切,跪在“台坊东沟”临街口卖鸡鸭鹅蛋的大板上,乞求关帝爷爷保佑儿子早日平安归来。并承诺儿子平安归来后,在此为关帝爷爷修庙塑身,香火伺奉。后来,升为将军的李彥硕,征西凯旋而归,朝廷论功封其为登州府守备。返乡探母,明其原由,出资修建了关帝庙。

因其母诺言中的建庙地址四周环境受限,只能盖一大间房子,又不能失门面之大观,便出现了“一间屋做庙堂,一个门两个窗,貌似三间房无梁”的布局。庙內塑有“关云昌”高大身像。“周仓”、“关平”各持兵器伺立两旁,威武森严。逢年过节庙内香火鼎盛。村民有急难愁苦之事,焚香叩拜以求救助佑护的人不乏其数。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2)

庙前台阶下约两米处,东西横卧一块长约三米、宽约一米二,厚约六十公分左右的巨型石板,表面光滑平整,呈鸭蛋皮淡蓝色,据年长辈流传,此石是李氏始祖“李公讳:文忠”爷的九世孙“李会”爷,因排行第六,人称:“六老爷”(在南庙情节中已作交待),从嵯峨山脉中采取,合力运到此处,东西摆放平整。目的是为村里婆娘们赶集天买卖鸡鸭鹅蛋提供一个平坦体面的场所。关帝庙建在此石正北,紧对着临街大门,也为关帝庙撑起了门面。

据传说清朝顺治年间,胶东“于七”(刘老爷同门师兄弟)因不服清人统治,于公元1659年起兵造反,请六老爷出山相助,共谋反清大业。六老爷想起当初师傅临终有言:“于七身有反骨,日后他若起事,临水为营,取胜有望,你可助他;若以山为营,必败无疑,当尽力劝阻,不可助他。而于七起事,恰好占“牙山”为营。刘老爷再三劝阻,于七不为所动。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3)

无奈之下,他将于七约到关帝庙前,指着那块平整的巨石说:“要我出山相助可以,不过要答应我一个条件”,于七问:“什么条件”?刘老爷慢吞吞地说:“我躺在这块石板上,你若能把我拉起来,我就跟你走,否则您请自便,恕兄弟难以从命”。于七内心寻思,我于七好歹也是条汉子,太少看人了吧!于是满口答应下来。刘老爷稳稳地躺在巨石上,于七一试,觉得有分量。运足气力连拉七次,身下巨石与躺在上面的刘老爷形成一体纹丝不动。于七只好知难而退。

因石大体重,不用耽心夏季濛阴河水瀑涨时,被洪水冲走。洪水半消时,站在巨石上可以同时观看至北而来的“庙后沟”与至西而来的“濛阴河”两股洪流交汇时溅起的凌空浪花,煞有一番风景。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4)

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紧挨“关帝庙”西户人家,户主“李长瑞”开着一家“馍馍店”,馍馍蒸熟出笼时,蒸腾的热气带着馍馍的香味溢出屋外,满大街飘着诱人的麦香,我们几个在紧贴着“馍馍店”石崖下的濛阴河流水河床中摸鱼的小伙伴,立刻停下手,站在水中面朝着“馍馍店”门口,仰着头闭上眼睛静静地嗅、久久地闻,至今记忆,那是我一生中闻到的“最馋人的味道”……。可惜兜里无钱,文明一点儿说“客囊羞涩”,只能干咽口水……。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5)

四、北庙

北庙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正堂三间,雕梁画栋朱檩,飞檐龙脊,木雕彤门,左右花格窗,大门两侧立石鼓,大门高平台通院落铺就十三层台阶,两头顺台阶坡度大理岩磨光石条镶边。台阶下两侧各立一棵两抱粗的参天刺松。后来两棵刺松竟然一树长出两种叶子。一半是原来的刺松叶子;另一半却演变成片松叶子。僧道及村人皆为其所惑。

大殿内供奉着十八手观音菩萨塑象。东边三间耳房供奉着阴曹廊坊鬼役酷刑塑象图。菩萨慈眉善目,柳枝宝瓶,挥洒甘露,普度芸芸众生;廊坊鬼役塑身,青面獠牙,凶神恶煞。十八种酷刑让人毛骨悚然。古圣贤,恩威并施,规约人心,弃恶从善,可谓用心良苦。西面三间耳房,为僧道食宿场所。主持道士名曰:仇尚华。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6)

北庙后面的“庵儿㘫”顶,是当时村里的小学校。学校建得很气派。座

北面南,宽敞的校门与村南的嵯峨五山隔村遥相呼应。为学校增添了宏伟的气势、美丽的画面、向上的生机、前方的希望。

自后向前,两排建筑,每排十三间。形成两个东西南北皆大宽敞的院落,两排建筑的地面,都比院落高出许多,门前留有一米半左右宽的东西平台通道。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7)

顺应山势,后排比前排高出一大截,后排平台外十三层台阶通连后院落地面。前排平台外五层台阶通连前院落地面。教职员工及学生校厕设在后院西院墙外。前排正中一间是贯通前后院落的“过洞”通路;后院正中一间是校长室。后排四个教室,校长办左右各两个;前排两个教室,分别在东西两头。每个教室三大间房,前后两面粉笔书写黑板,窗明几净,桌凳齐全。

教导处、教师办公室、宿舍都在前院剩下的六间房内。整座建筑大理岩个石座子墙,青砖腰带、粉墙玻璃门窗、榆梁桫檩,青瓦盖顶,高大宽敞明亮。文革后,又在前院以南院墙为后檐墙,盖了十三间倒房,格局安排与后两排完全一样。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8)

南大校门外,台阶连通宽敞平坦的体育操场,操场下是古庙,记得我上小学时,学校食堂设在古庙东三间耳房内。相距咫尺的“神井”做饮用水源。

小学校始建于四十年代,创始人是莱西“周子红”先生。 周先生选择了位于嵯峨山阴、荆山之阳、大小野头之间、濛阴河北岸、荆山西南麓“庵儿讲”前坡这处风水宝地做校址。学校建成后最初命名“莱阳公学”,后改名“大野头小学”,曾为建设新中国大业,培养了许多人才,周子红先生功不可没。

时空沧桑,岁月变迁,山村古庙已杳无踪影,昔日的“庵儿㘫”学校,也早已变为居民区。但,那些不复存在的古老建筑,却传承、昭示着一种规人向善、自省自律的良苦用心。

莱阳大野头村李氏探访记(大野头村旧貌古迹)(19)

【作者:李万胜,莱阳市吕格庄镇大野头人。业余写作愛好者,热愛家乡,热愛生活,常以文学作品反应生活点滴,传递人间正能真情。时有文学作品散见于多家网络平台。】

【梨乡聚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登载,侵权必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